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是最敏感、变化最快的。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政治经济教育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是新词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从网络英语新词产生的原因、定义与特征、构成方法及其对汉语的影响四个方面浅议网络英语新词。最终,通过对网络英语新词的探索研究,激发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英语新词,不断丰富英语词汇量,以满足新观念、新理论和新科技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
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新词是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在其生成背后,有着人类的认知动因。隐喻、转喻这两种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在网络新词的变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此将从语音变异、词义变异和词性变异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理据,以期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传输技术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和发展着,新词产生的原因,新词的特点,新词的构词方式,新词的规范等等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词汇的存在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一定品位的新词的出现必将丰富我们的语言,使汉语更具魅力和影响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新词的特点和构词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5):248-251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大量网络新词生成并快速传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新词作为一种时尚的语言,承载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在当今迅速发展的全球化与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译者如何采用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让目的语使用者在理解网络新词意义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领略到网络新词特有的中国文化和社会内涵,这是全球化语境下对网络新词翻译策略研究的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刘燕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4):108-109,103
本文介绍了网络英语新词的概念,着重分析了网络新词研究的现状及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微博语料库为语料来源,通过语料库相关索引工具检索关键网络新词,得到索引行。经过对索引行的归纳分析后,指出网络新词语义变异呈语素变异、语义范围扩大化、语义感情色彩反转化、结构互文化的特性,并指出言语系统的互文性、隐喻性,言语使用者的思维的经济性、社会批判性加速了网络新语的语义变异过程。  相似文献   

7.
隐喻在新词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突破了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认识,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现象,而且也是认知现象。隐喻在新词和新义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隐喻的概念、机制、分类等,以2002年《现代汉语词典》增补版"新词新义"部分为语料,以及对照05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人民日报》、《京华时报》等报刊为语料,研究隐喻在新词新义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一些汉语音译词进行量化分析,认为网络新词"土豪"的音译具有合理性,从而得出音译法在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社会特色的词汇方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语言随着时代进化的步伐不断向前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语言和政治活动等各方面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新词的与日剧增,其多元化文明也为新词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来源。在此通过对近几十年美国英语若干新词的分析,例证其新词构成的特点规律以及向简洁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北宋诗人王令的诗歌气势雄阔,别具一格。"奇峭"是其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文章从好想象、重比喻夸张和熔铸新词三个方面对"奇峭"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奇峭"诗风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词语历来都是语言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对于反映特殊地域独特性和个体性的新词研究却较少涉猎.本研究选择近年来广东媒体出现的新词作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模型为理论基础,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论述新词语与话题、时空位置、活动赛事、网络问政、媒体视角、语气表述、方言、惯用语群和媒介等社会文化语境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针对新词语中的负面倾向,提出语言应用导向问题,建议大力倡导规范、文明和绿色用语.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诗歌史上,以新词入诗之举,古已有之.及至清季,中西接触日益频繁,当时有不少维新派的诗人就尝试将新词应用到旧体诗中,黄遵宪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黄遵宪新词入旧诗引发的问题有三:其一,黄氏新词入旧诗的理论和实践情况;其二,黄氏新词入旧诗之得失;其三,新词入旧诗的应用方法及其于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人以“玉”修辞的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无所不包。其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是:1、直接用“玉”作喻体,以代本体;2、在本体词前加一“玉”字,组成新词;3、先将本体词换成同义、近义词,再加一“玉”字,构成新词;4、以一个比喻词代替本体词,再加一“玉”字,构成新词;5、使用借代格,用借体词代替本体词;6、用成语或俗语作比喻,修饰人与事或说理。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新词存在许多不对称和对称的情况。而“共同性语素”与“对照性语素”组合的不对称与对称就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从汉语新词构词的不对称、对称及其理据,通过汉语新词构词的不对称与对称来预测新词等问题入手,进而得出如下结论:不对称和对称是汉语新词构词的重要途径,标记理论和辩证法是其理论基础,反义词聚的共性与个性是其现实基础;对照性语素是汉语新词的不对称与对称构词的生成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对近 1 0年来英语新词的一篇研究文章 ,主要论及新词的量、面和产生方式三个方面。作者认为 ,近 1 0年产生的新词虽多 ,但产生的方式还是以传统方式为主。了解到这一点 ,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应付层出不穷的新词了。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是上古汉语发展到近代汉语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新词新义,形成一批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语词。以《齐民要术》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新词新义进行考察,可见到这一时期产生的新词新义及它们的发展演变,探讨这些双音节词在汉语史中的承传情况。  相似文献   

17.
以"天津市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问卷调查"为例,从中抽取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网络行为意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干预策略,以便形成有效的方法来帮助网络成瘾青年走出困境以及增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21,(1):38-44
以“杠精”为首的网络热词“X精”构词现象是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微观产物,它不是网络新词而是旧词缀的新用法。通过将“X精”与传统词汇如“狐狸精”“马屁精”等进行对比,并对其内部成分、句法结构、语义指向、语义色彩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后可基本确定,网络热词“X精”已具备成熟的自源性指人语素类词缀的特征,是网络语言指人语素类后缀构式家族的一员。“X精”及其所属的网络类词缀代表了网民对自我和他人的“网络化侧写”。这种将传统语言要素经过“转码”变成网络热词的产生途径也许会成为未来网络语言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陌生化与语用诉求的达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汉语中,有不少港台词、网络词,以及通过术语泛化的途径而产生的新词.这些新产生的词语,绝大多数都有日常语言中的对应物,但是它们的出现却离析了原有词汇系统中能指与所指的规约性,要么换用新的能指,要么将所指移位,从而形成新的符号联结,与原来的词汇系统形成对抗和解构.而且,在与旧词的共时竞争中新词往往取得优势地位.本文就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探析几类新词胜出的背后所隐含的语用诉求,以及达成这些语用诉求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网络社会":内涵及其特征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速电子信息网络正在全球迅速发展.人类编织出的网络,真正成了一张无时不在的网把人紧紧地粘在上面."网络并不是简单地把电脑联在了一起,而是把人联在一起了",它预示着"网络社会"的来临.本文在网络生成的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力图揭示"网络社会"这一新生概念的内涵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