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研究以郑州市及周边地区的279名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结合肖水源于1993年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社会支持总分为36.38±6.47,主观支持分为22.47±4.17,客观支持分为7.34±3.09,对支持的利用度为6.57±1.92。社会支持各维度的得分均显著低于社区常住人口。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条件、受教育水平等因素在社会支持各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是社会支持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上述因素出发,优化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体系,维护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2.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39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较少,主观幸福感也较低,为"相对不满意"。不同性别、婚姻、年龄、月收入、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其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女性、已婚者、80后、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上者、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者,这类人群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其他类人群;女性、已婚者,这类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其他类人群。同时,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性别、婚姻是预测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显著有效变量。为此,建议企业应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交往;社区应完善公共服务,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支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应不断学习,提升利用社会支持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青年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焦亚波 《兰州学刊》2009,(6):117-119
青年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他们融入城市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他们的主观生活质量值得社会关注。文章基于2006年上海浦东新区农民工生活质量调查数据,运用满意度测量工具对青年农民工主观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37.0%的青年农民工对自己的总体生活质量表示满意,青年农民工的婚姻状况、月平均收入和居住类型因素对其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处于混状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城市生活体验、与市民的社会交往状况、与市民之间的社会差异感、城市社会生活的满意度以及是否参与当地城市社区组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银发浪潮汹涌而至,21世纪是老龄化的世纪.随着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老年人群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健康可以长寿,但长寿不一定健康.如何改善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社会压力变为社会动力,是一个亟待研究的社会问题.笔者对长春市退休老年人进行调查访谈,考察老年人健康状况;从社会支持利用度、负性生活体验度、主观生活满意度三种维度分析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以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视角剖析解决对策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段学芬  王瑞娟 《学术界》2012,(11):156-168,286
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的评价。换言之,农民工能否自觉形成对城市的心理认同,并完成从社会生活、行动到社会心理的市民化,不仅与社会制度、政策和农民工的城市物质生活状况有关,也与他对城市及城市居民的认知与评价有关。概括而言,农民工的城市知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农民工对城市区位的感知印象、对城市居民的感知印象,以及对相关的城市制度、管理体系的感知印象。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城市生活感受,即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满意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城市的认识,并影响着他们对城市心理认同。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高中教师情绪智力和教学效能感之间的关系,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和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对311名高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相比于普通成人而言,高中教师情绪智力较高;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中自我情绪评估、对他人的情绪评估以及情绪的调节这三个维度均与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有着显著的正相关(p<0.05),情绪运用仅与个人教学效能感相关(p<0.01);自我情绪评估和情绪的调节两个维度分别解释个人教学效能感总变异量的14.5%和1.2%,情绪的调节解释一般教育效能感总变异量的2.4%。基于此,高中教师应该保持一个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并通过各种渠道充实专业和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有意识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考察民营企业家子女的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两者间的关系.抽取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186名学生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学生多维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集体施测.结果发现:(1)民营企业家子女(中学生)在五个生活领域的满意度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家庭、自我、朋友、居住、学校;不同性别、年级的民营企业家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男生的居住满意度高于女生;初一学生的家庭、学校、居住和总体生活满意度最高,高一学生的学校满意度最低,高二学生的家庭满意度、居住满意度显著低于初一年级的学生.(2)民营企业家子女在社会支持三个分量表的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朋友、家庭、其他;不同性别、年级民营企业家子女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都未见显著差异.(3)民营企业家子女的社会支持各分量表与总体生活满意都具有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对民企子女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家子女的领悟社会支持对总体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组织认同和成员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构建组织支持感影响合作社成员退出意愿的关系模型,并利用来自225个合作社成员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组织支持感、组织认同、成员满意度与合作社成员退出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组织支持感对成员满意度和组织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合作社成员退出意愿的负向影响显著;成员满意度和组织认同对组织支持感影响成员退出意愿具有中介作用;组织认同对成员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成员退出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成员满意度对成员退出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归属感、忠诚度和认知度显著正向影响成员的组织认同;服务满意度对成员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关系满意度和民主满意度.应从组织支持感、组织认同和成员满意度等诸多因素入手,多途径降低合作社成员退出意愿.  相似文献   

10.
"社会融合"自产生以来,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没有达成一致认同、模糊不清的概念。维度标准划分的多元性、交叉性,导致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概念表述也存在界定模糊、缺乏针对性等缺陷。通过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外来移民"社会融合"概念的基本内涵,对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合"概念的界定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选用"城市融合"来描述中国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并融入城市生活的这一过程更为贴切、合理、有针对性;保留自身一些良好的传统秉性,同时也积极适应新的城市文化,应该是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合理道路;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就是农民工在享有平等权的基础上与城市居民、城市文化相互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身份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在日常生活方式与自我价值认同上明显区别于第一代进城农民工。对沈阳的个案研究认为,从农村到城市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主观与客观上模糊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身份,作为社会分层多元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阶层归属出现了原有定义与现实情况既矛盾又重叠的特殊局面,造成了其城市生活环境下社会身份的缺失,并进一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情感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某大学190名贫困生、292名非贫困生进行调查,探讨了贫困生的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发现贫困生的快乐感、正向情感、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显著少于非贫困生;贫困生的快乐感和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主观支持对贫困生的快乐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认为,社会支持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快乐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2年“外出务工人员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影响农民工分配公平感的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因素主要是客观经济地位维度的职业地位、主观经济地位维度的在工作城市的收入层次、生活体验维度的生活压力与社会距离.对于农民工而言,并非结构决定论所侧重的社会经济地位亦非局部比较论所青睐的参照点的选择决定分配公平感,而是他们的生活体验起着重要作用,农民工感知到的社会距离越远、生活压力越大,越认为其收入是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14.
缩小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增强农民工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实现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根据湖南省农民工"三融入"调查所得的数据,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可以发现,以社会距离为中介变量的社会资本、同群效应等因素对农民工的身份认同起着不同的强化作用。在社会距离这一中介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对其身份认同呈现显著的正向强化作用,而同群效应对其身份认同呈现显著的负向强化作用。因此,应从缩小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入手,增强其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本,避免同群效应在其城市融入过程中的负向作用,从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承载能力等客观条件的约束下,加强政府对农民工的服务和引导,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水平,强化社区融合、城市认同与公共参与,不失为提升"内陆型"农民工获取正式社会支持、改善社会支持结构的一个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吴伟东 《兰州学刊》2012,(6):118-121
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议题之一。本文运用国内五大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和普适性的社会融入指标体系,从经济整合、行为适应、文化接纳和身份认同等四个维度,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社会融入政策的制定必须纳入性别视角,有针对性地设置性别群体的政策方案和项目。  相似文献   

17.
以浙江温州、丽水两地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征、经济状况、身份认同、乡土认同、城市认同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从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视角考察其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心理文化融入状况。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积极的社会认同建构和社会融入,应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创设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空间,丰富城市社区的文化生活,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人际困扰对大学生感戴水平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调节作用,采用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人际困扰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组合,对206名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自陈试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⑴感戴水平、人际困扰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相关显著;⑵人际困扰在大学生感戴水平对生活满意度维度的影响中调节效应显著,而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维度的调节效应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大量农民工住房存在过度拥挤、环境恶劣和居住分割等问题,不利于其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获取信息和获得机会,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加剧了社会分割和贫富分化。在回顾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北京市微观数据,发现"城中村"中移民的劳动力产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普通住房社区中的移民,恶劣的居住环境阻碍了农民工劳动力产出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存在负面影响。本文基于城市劳动力市场和住房市场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农民工聚居区的住房供给能力与居住环境质量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融合的机理。改善农民工住房条件和农民工聚居区居住环境的公共政策将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主观阶层认同不仅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会由此影响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果,因此深入研究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GSS2015的调查数据,对个体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收入、职业和教育)是否会通过闲暇生活方式影响个体的主观阶层认同这一问题进行中介效应考察。研究发现,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闲暇生活方式均会对主观阶层认同产生重要的、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闲暇生活方式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认同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对主观阶层认同的理论分析及政策实践,必须同时将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闲暇生活方式两种因素作为重要的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