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传记散文,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如《左传》、《国策》中都有一部分作品记录人物在社会上或政治场合中的言行。但是,正式以传记形式出现的,当首推汉代的《史记》。从司马迁开始就正式用“传记”这形式来为人作传,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刻划了不少生动的人物形象。此后,这种传记散文不断地发展着,到了唐代的柳宗元,又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过去的传记,都是些对上层社会人物的歌功颂德之作。汉代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列  相似文献   

2.
历史典籍《左传》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它真实地记述了春秋到战国初二百五十五年间各国许多历史事件。同时,还生动地刻划了一批有一定性格特征的历史人物形象,因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清人冯李骅称赞《左传》描写的人物“性情心术,声音笑貌,千载如生”(《左绣·读左卮言》),并非过誉。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是一位才识卓荦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史记》中充分运用文学描写方法表现历史人物,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显现出历史面貌。《太史公自序》:“夫《春秋》,……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这虽是就春秋说的,实际也是他自己写作《史记》所遵循的准则。《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专写人物的。由于司马迁对人物的事迹作过多方面的了解、调查,又能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并于其中倾注着自己饱满的感情,因此在  相似文献   

4.
在“论考之行事”中 ,司马迁以“六经”为依据 ,关注着历史风云。“六经”作为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基本原则 ,与“原始察终 ,见盛观衰”有机结合 ,是司马迁把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价值尺度。由于《史记》带有厚今薄古的倾向 ,因此 ,这一原则又贯穿于司马迁对秦汉之际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之中  相似文献   

5.
举世赞誉的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承上启下通贯三千年的历史巨著,而且是一部杰出的纪传体文学著作。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元韵之《离骚》。”它之所以流传至今,除它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外,也与它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分不开的。《史记》不朽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作者司马迁运用各种笔调、生动的语言和多种表现手法,为我们刻划了各式各样的历史人物,上至帝王将相,各种大小官僚;下至说客、策士、游侠、刺客、卜者、商人、倡优等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物,而且写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无不个性分明,栩栩如生。这样众多的人物形象,在我国先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在其所著《史记》中对于一些历史人物,不仅写得栩栩如生,而且评得实事求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拙文就司马迁评历史人物的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一司马迁评历史人物,主要是在写生的前提下,以“太史公曰”或“寓论断于序事”的形式,着力于“亮相”,把历史人物的面目凸现出来,使人们知道这个历史人物在历史舞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不朽巨著《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也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探讨《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正是揭示它的文学魅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司马迁《史记》以前的历史著作 ,或系年记事 ,或分国记事 ,虽然也写到许多人物 ,但一般都流于片断 ,不够集中 ,而且在更多的情况下 ,人物是作为某一历史事件的附庸而出现的 ,目的只在记述某一时期发生了某事 ,在某个事件中某些人物在活动而已。因此 ,它们虽然也写到了一些人物 ,甚至某些篇章里也较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但总的说来 ,是分散而不完整的 ,给…  相似文献   

8.
以项羽、刘邦这对人物形象为例,分析了司马迁心目中理想男性形象的性格特征,并考察了司马迁描写这些历史人物叙事过程中的理想愿望与现实当中的种种不足,进而分析出司马迁对这种困境或困惑的处理方式:“一手两笔”,体现出其塑造人物手法的高超。  相似文献   

9.
《史记》有不少地方描述、评写了历史上的女性人物。笔者认为 ,司马迁笔下的女性人物对全面了解 ,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和历史或全面认识、评价司马迁和《史记》,均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在《历史人物序》中说:“我是很喜欢把历史人物作为题材而从事创作的,或者写成剧本,或写成小说。在几篇短篇小说中,我处理过孔丘、孟轲、老聃、庄周、秦始皇、楚霸王、贾谊、司马迁……”“处理者”,艺术处理之谓也,亦即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从作者塑造形象的对象看,除楚霸王之外,其他人,不是学问家就是政治家,一句归宗,都是思想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思想深邃,各成体系。真实地刻划这些人的思想性格——古人的心灵,充分地展示  相似文献   

11.
略论《史记》的双音节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史记》,记述了上起皇帝,下迄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一部重要的文学和史学著作。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善于运用口语刻划人物;还吸收了大量的民谣、谚语和俗语,一改过去《尚书》等经典著作的“佶屈聱牙”的毛病,形成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2.
《史记》在前代史书的基础上“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吾国之有史学,殆肇端于司马迁欤。”《史记》既是我国史学的发端,又是我国史传文学之滥觞。《左传》、《国语》、《战国策》尽管也写人,并取得了—定的成就,但这些书中的人还只是历史事件的附庸,在叙事过程中被顺带地描绘。人物多举动而少思想,描写多片断而不集中,所以这还算不上史传文学。史传文学的建立以《史记》为标志,是因为书中人物形象比较丰满了,也就是说它具备了一些初步的表现人物的条件。如人物外貌神态的勾勒,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人物性格特征的刻划,作者感情意识的渗透等。而其中人物心理活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擅长铺写矛盾尖锐、冲突集中的历史事件和典型场面,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在紧张激烈、波澜壮阔的斗争中,表现其优点和弱点,表现其性格特征,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因人系事,因事见人,刻画了许多纷繁复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各种各样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4.
令人论及秦汉游侠,依据通常是《史记》、《汉书》的《游侠列传》和《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人物。吾尝疑之:即然这些人都属于“游侠”,司马迁何以要作《刺客列传》将其一分为二?叉,若谓刺客也是“游侠”,那么司马迁何以要说“自秦以前,匹夫之陕,湮灭不见,余甚恨之”?荆轲、聂政辈不是秦以前的“匹夫”又是什么? 若细读《游侠列传》与《刺客列传》,我们会发现“游侠”与“刺客”实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极具文学色彩,其性格表现与历史功过,无不体现司马迁以人物承载历史的史书创作的人文情怀。项羽、韩信、刘邦等栩栩如生的形象,演绎着《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价值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6.
“人物类传”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这种传记突出传主的类型共性,兼顾其个性,表现形式多样。与“合传”相比,人物“以类相从”的创作思想更为鲜明清晰。“人物类传”扩大了《史记》表现人物的范围,增加了反映历史与现实的深度与广度,成为司马迁通过整合历史人物,研究社会发展,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传记类型。  相似文献   

17.
《史记》所体现的司马迁生死观具有两方面内涵,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作为司马迁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构成部分,该生死观的形成与司马迁特定的人生经历、命运遭际和史家雄心有密切的联系。《史记》在编辑和描述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生动而形象地体现出司马迁生死观的厚重和深沉,同时也凸现了这一生死观的伟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史识体现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上。《史记》的记述以人物为中心,创立了新的成熟体裁,记载了众多活跃于历史舞台的人物,这是历史编纂思想的一次升华。探讨司马迁的历史见识和《史记》历史编纂成就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历史编纂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史家实录传统基础上开创了传记文学传统。司马迁本没有文学性的考虑,也没有后世所谓的文学观念。他只是努力将人物写活,抓住人物的精神,从人物的活动、人物在事件中表露的性格及心理,揭露出历史变化的内在因素,并由此表现他对历史的评判。但如何将人物写活,生动,有精神,这本身便开创了纪传文学传统。司马迁深刻的历史思想和过人的史识,使得他的人物传记达到了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的高度,这个历史思想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记》所运用的文学写作手段,亦从此生发。中国古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正应从此处去深思。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向以选材严,开掘深著称,因此它的细节描写既深刻典型,又真实动人。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活现纸上,这是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例如我们从《肥皂》、《离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