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典型,是充分共性和鮮明独特个性的高度統一,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那充分共性只有通过鮮明独特的个性表現出来,才是典型。那么典型中的“共性”,包含什么內容呢?吳調公先生認为“典型的共性不等于阶級性”,阶級性仅仅是“共性的主要內容”?胰凑J为,在阶级社会里,典型的共性,就是它的阶級性。除了阶級性之外,绝没有什么純粹的个性,或超阶級的人性,或者民族同性或国民共性等等。周天先生在《典型——阶级性与个性之辯証统一》一文中,对共性即阶级性这一論点,作了較好的論述。并批評了超阶級的个性論。周天先生說:“在生活中,純粹的个性是沒有的……个性只是  相似文献   

2.
朝鮮,从古朝鮮到現代朝鮮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达一历史悠久的海东国家,曾經以文化发达見称于邻邦;尤其是日本对它是应有更深刻認識的。公元十世紀初,朝鮮半島再度統一为高丽王朝,封建文化随着封建經济的发展而大兴盛,史学取得了和文学比翼双飞的实际力量,特別显出活跃。其中值得称述的是流传至今的十二世紀中叶金富軾的“三国史記”及梢后僧一然的“三国遺事”这两書的史学价值,朝鮮史家巳作了新的报导。十四世紀末,李朝兴超,更国号为朝鮮,从此,約有四百年时光,社会經济的繁荣正如日丽中天,分外夺目;文化方面,在请求“实才”的风气下,尤以史学仍然是具有前进威力的箭头:长达二百万  相似文献   

3.
編者的話     
《文史哲》1958,(10)
本期所发表的“現代文学各課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問题”,“民間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正统”,“略論开展中国現代史研究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反映了山东大学中文、历史两系教学整改后在中国現代文学、古代文学、現代史各方面的学术思想上的轉变和革新。各文中的許多論点  相似文献   

4.
緒論 “民間文学概論”是研究民間文学的一般理論課程,是文艺理論的一部分。 本課程內容以馬列主义民間文学理論基础知識为主,結合各类型的民間文学作品的分析进行講授。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是最伟大最杰出的馬克思主义科学家、思想家和理論家。因之,在他領导中国无产阶級革命由胜利到胜利的过程中,我們可以很突出地感到毛主席在思想上具有非常鮮明的特征。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論党”中听指出的:毛澤东思想是站在无产阶級利益因而又正是站在全体人民利益的立場上的,毛澤东思想是应用馬克思列宁主义的宇宙观与社会观——辯  相似文献   

6.
我国无产阶級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无产阶級文学同資产阶級文学斗爭的历史。資产阶級总是在不同的时期里提出各种各样的文学主张来反对无产阶級文学,其中之一就是实质相同而名目不断更换的所謂“暴露黑暗”的文学主张。邵荃麟同志的“写中間人物”論,就是“暴露黑暗”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翻版。抗日战爭时期的延安,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是中国新社会制度的搖籃。歌頌革命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他的名著《唯物主义与經驗批判主义》一书中全面論述了哲学的党性原則,揭穿了資产阶級唯心主义哲学“无党性”的骗局。并且在这部著作中,以实际的战斗,显示了馬克思主义哲学的鮮明的、不可調和的党性原則。因此,在紀念列宁誕生的九十周年的时候,学习列宁如何坚持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則,坚决駁斥资产阶級和修正主义者掩盖这个原則的阶級意图和反对一切理論脱离实际、理論不为无产阶級政治服务的錯誤傾向,都有巨大的現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賈文昭同志的“试談文艺理論中的几个爭論問題”一文,就十年来文艺理論中几个主要問題的爭論情況作了簡要的叙述,并表示了自己对这些問題的看法。这些看法大部分是正确的,但对典型問題的理解,却是錯誤的。作者虽然在叙述中批判了修正主义的人性论观点,但是自己的認識仍然是人性論的,超阶級的。这主要表現在对典型形象的共性和所謂时代典型、民族典型的理解上。作者写道:典型是鮮明的个性与充分的共性的統一。所謂共性是什么呢?作者概括了三种說法:1.共性是一定社会力量的本质;2.共性即一个阶級的阶級性;3.共性可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6日至5月10日,我校中文系举行了科学报告会,参加会議的除該系教师和同学外,还邀請了本市有关兄弟單位的同志参加。这次报告会共报告和討論了十二篇論文。其中,文学方面的有:馮文炳教授的“杜甫論”;張松如同志的“繼承与发揚古典詩歌中的現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傳統”;刘禹昌副教授的“試論王充《論衡》有关文学  相似文献   

10.
一 讀了傅庚生先生解放后出版的“杜甫討論”(以下簡称“詩論”)并参考了先生解放前写的“中国文学欣賞举隅”(以下簡称“举隅”)和“中国文学批評通論”(以下簡称“通論”)等著作,感到这中間存在着一些問題,現在提出来和傅先生商榷。首先傅先生强调“情思之本”是作用着創作的根本性的东西,我們是不能同意的。如他在“詩論”中說: 杜詩之所以达到那样高的境界,由于他出于情思之真而屏絕了人为之伪(217頁。)  相似文献   

11.
最近校閱哲学所“新論形神”今譯稿,并为主解題。关于“新論形神”的作者由于明吳康虞本“弘明集”①卷五在本篇下題“晋桓譚”。关鋒同志在所著“王充哲学思想研究”的坿录中認为这个“晋”字不能随意抹去,提出五个問題疑为非桓譚之作,并怀疑是晋华谭“新論”之誤。現在仔細考查“新論形神”的作者应断归桓譚。今說明于下。第一、“新論形神”最初被选录不始于僧祐“弘明集”而是始于刘宗陆澄的“法論”。“法論”第十二帙于郑道子“神不灭論”后紧接着就是“桓君山新論論形神”。陆澄撰“法論目录序”云“置难形神,援譬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教学中,讲授馬克思列宁主义別,却没有“推陈出新”的問題。我以为,和毛泽东文艺理論,有正确和不正确的区“推陈出新”的方針,主要是在文學史教  相似文献   

13.
百家爭鳴的方針宣布以后,科学研究工作,呈現了活躍的姿态。在自然科学方面,例如生物学家展开了摩尔根——魏斯曼派和米丘林派学說的論战,参与討論者都抱着坚持真理的态度,就使这次討論的双方都得了啟發。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若干学術問題的論爭,例如:中國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組織了关于“当前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問題的爭論,在学習“八大”文件中,“解放日报”和“長江日报”展开关于“我國國內当前主要矛盾”問題的爭論,除此而外,在經济、歷史、語言、文学、教育各个方面都有若干問題的爭論和批評。应当說,百家爭鳴的主流是在正常的發展着,如果能够健康的發展下去,对于提高学術研究將有难以估計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4.
邵荃麟同志主张我們的文艺要大写“中間人物”(其实是落后人物),用来排挤英雄人物在社会主义文学上的主人公地位,已經是很荒謬的了;他更提出:在写“中間人物”时,“可以只提出問題,不解决問題,可以不表示鮮明的态度”。也就是說,写  相似文献   

15.
巴人的修正主义理論的基础是“人性”論,然而,巴人却并未停留在“人性”論,而是由此出发进一步宣傳“人道主义”論。“人性”论不过是“人道主义”論的哲学基础、根据、出发点,巴人的注意,更多的是放在“人道主义”論,以此来調和阶級矛盾、抹杀阶级斗爭。这不仅是因为,这个交織着政治、哲学、道德、教育和美学等多方面问题的“人道主义”,曾经作为資产阶級文化的基础,因而,  相似文献   

16.
“詩經”里的“國風”,是我們中國二千五百年以前在民間口头流傳下來的民歌民謠的总选集,也是我們祖國最足珍貴的文学遺產。不論把它作为文学史料或社会史料來研究,都是有它高度的价值的。据“文藝报”、“國外文訊”报導过,最近,苏联的漢学家,正准备全部翻譯和研究我們这部“詩經”呢。“豳風”里的一篇“七月流火”,在研究史学、社会学和文学的,都常常要征引到的,就是在  相似文献   

17.
列宁在一九一二年七月十五日俄国布尔什維克机关报“涅瓦明星报”第十七期,发表了“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一文,对孙中山底一篇論文加以評介。据解放社譯者注:这篇論文系“指孙中山的‘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該文先发表于一九一二年七月十一日此利时布魯塞尔社会党报紙“人民报”,繼由同期“涅瓦明星报”予以轉載。“中国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是列宁对孙中山当时政治思想的一篇重要評論文章,是研究孙中山和中国近代革命史的一篇經典性論文,但遍寻各种版本的孙中山全集和有关文献,都找不到这篇論文的中文原稿,而“涅瓦明星报”和“人民报”的全部譯文,一时也不容易窺見。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批評、文学研究、以及典型問題的討論、社会主义現实主义的理論的鑽研上,我們总会接触到美学思想、美学原則、美学評价,以及美究竟是什么等一系列有关美学的問題。这問題原是非常抽象而复杂的。国內学术界关于美学的著作,原不很多。蔡仪同志的“新美学”,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及“談美”等,虽然較有系統,但他們的論点,却不能說是没有問題。尤其是朱光潜先生的見解,更加值得批判和研究。去年文艺报十二期上,朱光潜先生发表了一篇自我批評的文章,“我的文艺思想的  相似文献   

19.
北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这一历史事件,从来論者很少。这里愿意把自己初步探討的結果發表出来,希望讀者多加批評和帮助。起义的社会条件北魏在孝文帝改制以后,阶級关系有了比較明显的变化,形成了从鮮卑貴族为首联合汉族地主阶級組織而成的統治集团,对汉族、鮮卑族以及其他各族人民进行了統治压迫。这个  相似文献   

20.
一也从按比例发展規律談起 馬寅初先生在“联系中国实际来談談綜合平衡理論和按比例发展規律”、“联系中国实际来再谈谈綜合平衡理論和按比例发展規律”、和“我的经济理論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場”中,提出了他的“平衡論”。随后为对批判进行答辯,馬氏又連续发表了談“平衡論”和“团团轉”的两篇文章,仍坚持其所提出的“平衡論”为“顾仆不破,无法动搖”的。 馬氏認为“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是事物发展的規律”,“我們实际生活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中发展的”,“一定可以在較高的水平上平衡起来,这就是进步,就是辯証的发展,就是螺旋式的团团轉”。 馬氏“平衡論”的要点就止于此;除此之外,在先后的几个长篇大論中,便都只是拉扯的一些统計数字和别人的談話,并沒有什么能自圓其說的論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