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分析 2014—2020年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差异来源及其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增长,其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而受制于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其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部地区高速发展、中部地区发展“塌陷”和西部地区快速追赶态势。(2)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但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区域间差异主要源于中西部与东部的差异,区域内差异主要源于居高不下的东部地区内部差异。(3)核密度估计显示,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离散程度有所扩大,多极分化特征持续显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流通效率区域差异演进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全面把握中国流通产业发展质量,文章从区域差异的视角深入探究了中国流通效率问题.基于对既有流通效率测度指标体系的优化,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了流通效率测度指标权重,得到了2003-2013年全国31个省份的流通效率水平,并运用多种区域差异测度指标对中国流通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动态测度.实证结果显示,2003-2013年,全国各省份流通效率均呈现逐年提升态势,但其绝对增量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增量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流通效率区域相对差异缓慢缩小,但绝对差异的持续扩大仍应引起高度重视;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的流通效率差异程度各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程度始终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流通效率的区域内差异明显高于区域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2006-2020年30个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整体水平最高,西部增长速度最快。(2)空间上正相关性显著,多数省份处于HH区和LL区且无跃迁现象,时间上核密度估计曲线逐渐右移,西部地区省际差异趋于收敛,其余地区内部差异逐渐扩大。(3)基尼系数呈“U”型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为首要来源,分地区看,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异最大,分维度看,创新及开放发展区域间差异最大。(4)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受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金融支农水平等多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9—2019年30省面板数据构建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核密度估计,系统探究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水平显著提升。从平均水平来看,东部最大,中部居中,西部最小。从水平的增速来看,西部最大,中部居中,东部最小。总体差距、区域内和区域间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距,其次是区域内差距,最后是超变密度。从三大区域内的差距来看,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最大,东部居中,中部最小。从其动态演进来看,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区域差距逐渐变小,西部地区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提升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缩小区域间差距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构建包含23个二级指标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揭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通过收敛性分析考察区域差异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且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分布特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分布特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β收敛趋势。据此提出,应进一步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掘农村发展内在动力以提高乡村振兴水平、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等,从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6.
实证分析以中国30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综合测算出2011年—2020年的乡村振兴水平,总结出其时空差异特征,并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了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的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次指派程序法(QAP)着重探究了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年间,乡村振兴水平呈现波动式上升,且在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后快速增长,其空间分布始终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并随着时间推移展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整体呈现缩小态势,四大地区基尼系数的大小次序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东北间的差异最大,中部—西部间的差异最小,区域间差异成为其空间差异的重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对乡村振兴水平空间差异有显著正向影响,市场化水平差异有显著负向影响。研究结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制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依据我国大陆地区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西藏、青海除外)1985~2005年的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及Blundell和Bond(1998)提出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中部地区、全国总体、东部和西部地区资本形成效应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当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中部地区以及全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当期资本形成都有正效应,但这种正效应呈现出在中部地区最弱、西部最为明显、东部次之的地区差异,且滞后1期特别是滞后2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总体及东、中、西部当期的资本形成有负效应,其中对中部地区资本形成的负效应次于西部地区但大于东部地区.因此,应该通过发挥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加强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资多进入我国中部地区,从而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对各地区资本形成的地区差异,并进而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全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8—2012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DEA模型测算中国绿色农业产出和绿色农业技术效率,并分析其省际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已经初具绿色转型的趋势,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绿色农业技术效率均上升;中国绿色农业技术效率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低下。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地区效率依次递减;全国省域间效率绝对差距没有缩小趋势,但相对差距明显缩小。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各地区内省域间绝对差距均没有缩小趋势,但东部、中部地区各地区内省域间相对差距存在缩小趋势,而西部、东北地区没有缩小趋势。全国2/3的省份绿色农业技术效率低下但处于增长态势;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宁夏、新疆陷入效率低下且呈下降态势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9.
农业数字化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三个维度,构建农业数字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数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指数。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我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稳步上升的趋势显著,且不同省份间存在明显差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农业数字化发展指数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发展指数接近。依据测度结果,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及加强政策扶持三方面提出推动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熵权法定量测算2011—2017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西藏)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全国各区域各省份绿色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区域差异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但其发展仍然存在显著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呈现东部⁃西部⁃中部阶梯分布的特征;中国绿色经济总体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核密度估计曲线存在多峰现象,绿色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存在较为明显的多极化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1.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论文首先界定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内涵,并根据其内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研究2011—2020年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中西低”的阶梯状空间分布特征;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而区域间差异主要来源于东部-中部和东部-西部的地区差异;全国及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空间上无明显σ收敛特征,全国及各区域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表明各区域朝着自身稳定状态发展。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关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零售产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对比研究我国各区域零售产业竞争力,文章在构建零售产业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2002-2014年零售产业各区域竞争力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横向比较而言,仅有部分东部省份位于极度富有零售业竞争力的区间;大多数东中部省份位于富有零售业竞争力的区间;大多数西部省份位于缺乏零售业竞争力的区间.从纵向发展角度来看,全国各省份零售业竞争力水平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零售业竞争力提升幅度差异明显.具体而言,东部地区提升幅度最大;中部地区次之,并与全国平均水平近似;西部地区提升幅度最小.研究结论有助于明确各区域零售业竞争力差距,对提升我国零售企业国际竞争力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中央及各地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从投入和效果层面出发,运用我国31个省份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数据,研判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同时,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深入探究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产出效率变化。研究发现,各区域间普遍存在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非均等化现象,东、东北、西、中部呈现阶梯状特征;数据包络分析结果表明,在提高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和基础教育)方面,中部地区的资金使用效率最高,东北和东部地区位居其次,西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4—2020年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核密度估计法等,实证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时空差异、区域差异和动态演变。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分布特征;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逐步扩大,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但运行效率的绝对差异呈现出缩小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有所改善,中部地区的两极分化现象消失,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逐步缩小,但出现了两级分化现象。据此提出,应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制定区域差异化策略、完善社保基金扩充计划、开展参保人员扩面工作等,以提升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运行效率,进而推进社会保障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产业结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流域13省市整体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发展态势。从区域间的产业结构看,东部、西部发展较快,中部地区发展缓慢。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加剧,产业发展思路同质化,使得中部凹陷,区域内互补性不强,影响了流域经济整体竞争力。长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东部地区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中部地区重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西部地区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实现长江流域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统计内涵深入考察,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并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分析其时空分异格局和趋势演化特征。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平均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省域间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总体呈“东—中—西”逐渐递减的分布格局;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正相关性,外围省份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东西部地区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较弱,多数省份近10年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以扩展效应为主的时空依赖;发生空间跃迁的省份集中于北部、东北以及南部地区,与稳定状态的HH—HH地区与LL—LL地区呈现围绕之势,自东向西呈现由高到低的状态,空间跃迁呈现“稳定—活跃—稳定”的特征。因此,由于中部和西部主要地区呈现稳定状态,要注重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中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具有集群特征,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开放发展理念,发展开放型经济,带动“洼地”变为“高地”。  相似文献   

17.
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度所隐含的问题不仅在于数量大小,而且还存在质量高低等问题。引入协调优度指标,从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同优性两个维度的有机耦合的意义上构造实证分析方法,并以2003-2011年中国省省份域面板数据为样本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协调发展优度的总体平均水平还不高;中部地区协调发展优度整体上处于领先水平,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居后,该地区表现为典型的两极分化特征;协调发展优度的总体平均水平在下降;协调发展优度差异程度在扩大;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优度提升势头明显好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好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则出现了大面积的较大幅度下滑趋势。  相似文献   

18.
将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自然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排放视为"环境压力".基于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窗口分析法构造环境压力产生技术前沿,测度2005-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而分析效率的地区差异性与演进趋势;将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区域各省份的"整体生态效率"分解为"组别生态效率"与"管理生态效率",找到各省份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采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两种分析方法考察全国与三大区域生态效率的敛散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的潜力巨大,生态效率分布地域性较强,呈现出鲜明的"东部-中部-西部"梯度发展特征,抑制不同区域省份生态效率提升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全国及三大区域内各省份生态效率之间的差距均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农业与食物系统的韧性涉及整个国家或全球的食物安全,对于抵抗外来冲击至关重要。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及各地区农食系统的韧性水平,发现其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山东农食系统韧性始终处于最高水平,西藏最低;华中地区农食系统韧性较高,西部地区农食系统韧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中国农食系统韧性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华南及西部地区内的省际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3年至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地区共同富裕;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融资效率、激发创业活力、促进技术创新三个方面间接提高共同富裕水平;3.数字普惠金融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较东部和中部地区更为显著,对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边际效用高于非民族地区;4.东部地区主要通过提高融资效率间接促进共同富裕,中部、西部的创业活力发挥主要中介作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分别通过技术创新和刺激创业促进共同富裕。建议降低金融准入门槛,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差异化政策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