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共两党党内合作形式是国共关系领域的重要层面。近十年来 ,学术界主要在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研究、国共党内合作成因、共产国际及苏联、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三角关系、国共党内合作破裂的重要原因、中共运用“党内合作”改造国民党战略失误原因等五个方面 ,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但也存在缺陷和不足 ,并透示出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前,陈独秀为什么由主张国共两党党外合作的“联合战线”政策转而又接受“党内合作”政策?两党合作过程中,他为什么又主张国共应由“党内合作改为党外联盟”,并先后三次提出中共党员退出国民党,而这个意图为什么又未能实现?对这些问题,迄今未见专文系统论述。本文试图作一管窥。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在近代国共关系中具有特殊的政治象征意义。国共两党曾分别从各自政治理论的角度来诠释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并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求理论上的合法性。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共以辛亥革命的失败来论证反帝反封建的必要性,并把国民党"清党"后的行为视为对辛亥革命事业的背叛;国民党在国共合作初期,也认可了中共对辛亥革命的解释,国共两党由此在反帝反封建的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国民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后,则将"北伐"视作辛亥革命的连续。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从辛亥革命中汲取理论养分,宣扬各自的抗战理念:国民党偏重用辛亥革命的历史来宣扬"抗战建国",突出自己对辛亥精神的继承;中共则以辛亥革命的教训,强调抗战到底、加强统一战线。抗战结束以后,国共两党都力图按照自己的政治学说改造中国,冲突最终变成全面内战。中共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是辛亥精神的继承者,必须继承辛亥革命未竟事业,要将反帝反封建进行到底。由于中共正确把握了辛亥革命的真谛,因此最终完成了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能否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认识到了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双方的土地政策有所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双方在如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时而合作,时而斗争,但是在根本问题上双方的分歧是无法弥合的。这就注定了国共两党不可能在合作的条件下完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本文试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全貌。  相似文献   

5.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共两党在国内的合作情况,史学界已有许多论著。然而,对于国共两党在海外尤其是在欧洲所进行的政治合作,史学界却较少有人提及。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希望能将有助于对大革命史的全面研究。一、国共旅欧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旅欧统一战线是在孙中...  相似文献   

6.
1941年,国民党方面制造屠杀新四军的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迅速出现了政治对立、军事对峙的全面对抗局面。后在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下,国共两党分别调整了各自对策,缓和了国共关系,从而避免了更大悲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一.二八和八.一三抗战是抗战时期发生在上海的两次对日战争。通过战争准备、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国共关系、战争结果及影响等四方面对两次淞沪抗战的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一条国民党由被动抗战到主动抗战、国民政府逐渐抛掉对日和平幻想、国共两党从对抗到合作,并走上全面抗战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1949年10月1日是深具历史意义的日子,它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国共两党隔海对峙局面的开始。 其实,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在两岸隔绝了30年后才开始作国共和谈的努力的,国民党在这30年里也不是从未有过与共产党坐到谈判桌上的打算。恰恰相反,从50年代到70年代前半期,国共双方都曾派出秘密使者,他们肩负着国共第三次合作使命,在一条看不见的通道上来回穿梭着……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国共两党北伐时期在农民运动上的合作状况,做了全面分析。北伐前,两党在农民运动上已有良好合作,一同开创了良好的农运局面,为北伐农运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北伐前期,国共在农民问题上的观点和政策基本一致,在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农运斗争中,两党积极合作,取得了重大成绩。在北伐后期随着农运的发展,农民要求土地革命。初时,国共两党均支持并积极推进土地革命;但到了后来,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并反映到国共关系上,在右派叛变的影响下,国民党改变了对农运的态度和政策,压制和镇压衣民运动,导致北伐后期农民运动的失败,国共合作也随即破裂。  相似文献   

10.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需要国共两党的努力和合作。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成功地实现了两次合作。两党尽管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纲领不同,政权性质不同,但为了同家民族利益,国共双方以民族大义为宗旨,在共同抗日基础上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能坚持以至于取得胜利。历史发展到今天,祖国的和平、发展与统一,是任何政党都无法抗拒的潮流。而国共再次合作是祖国统一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从近几年里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中,我们也看到这种合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当全国进入抗击日本侵略的时候,作为中国政府首都的南京,见证了国共两党在此问的一系列谈判,双方确认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文件,最终实现了国共之间的第二次合作。  相似文献   

12.
宋庆龄被誉为是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同时被周恩总理来赞誉为"国之瑰宝"。为国共的两次合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宋庆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协助孙中山联俄同时维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为沟通国共两党高层穿针引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参加五届三中全会,力促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宋庆龄在国共的两次合作中、在实现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尤其是国共合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结这次合作的特点给我们以启示,国共两党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有必要在“一国两制”的原则基础上进行新的长期合作。  相似文献   

14.
用人民的利益观评判国共不同的抗战方略王骅书抗战爆发以后,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全国人民的抗日要求,迫使国民党放弃“剿共”政策,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但因两党的阶级基础不同,指导抗战的方略迥然有别,在评价国共两党各本宗旨的抗战方略时,笔者认为用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1940年3月14日,在抗战大后方成都发生"抢米"事件.此事件之所以震惊一时,是因为国共两党都将事件定性为对方策划制造的政治事件.60多年过去了,今天对此事件作理性考察,其实事件本身是一场因天灾而致粮食减产、因抗战而至入川人口暴增、政府征粮过重,更严重的是巨额游资的囤积居奇等一系列复杂因素激起的自发性民变.这场民变却由于国共两党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更由于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方面"限制共党之发展"的基本方针所在,国民党方面认定此事件系共产党煽动,并借此镇压中共四川地下组织.由此引发中共激烈反弹,认定此事件纯系国民党特务蓄谋策划制造以嫁祸.于是,一场本为自发性的民变事件转化为国共摩擦的政治事件.但国共均能把摩擦控制在两党合作不遭破裂的限度内,反映了国共对民族利益的共同体认.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意识形态、美国和台独是制约国共关系的主要因素。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敌对情绪减弱,共识增加,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带动两岸经贸持续升温,部分领域人员往来实现双向交流,这是国共关系演变的主流。与此同时,美国积极谋求提升“台美实质关系”层次,抬高台湾的国际地位;台独升级,统独之争激化。四大制约因素,两种发展态势,导致国共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国共两党外交领域斗争激化;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进程长期化、复杂化;两岸经贸往来与合作持续增长,半官方事务性接触迈入制度化阶段;两岸政治谈判面临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在中共成立之初,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根据他对中国时局的调查研究和借鉴以往在殖民地开展革命的成功经验,首次提出国共合作的主张,积极与国共两党接触,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他说服共产国际采纳并支持他关于国共合作的建议,促使中国共产党接受和实行党内合作的形式,提议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最终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顺利实现。所以,马林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首倡者,也是国共实行党内合作的重要决策者,更是国共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和主要促成者。马林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至关重要,可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第一次大革命,是以国共两党的合作开始,而又以国共两党合作的破裂告终。但历史证明了国共两党合作下的第一次大革命的胜利发展,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历史的必然,这在当时国共两党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共同愿望走到了一起。那么,国共两党合作问题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呢?本文试图从叙述中国共产党确定同国民党合作问题的经过,说明国共两党的共同认识,合作是为统一中国、实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之需要。  相似文献   

19.
在国共两党关系史上,尤其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王世杰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人物。这一时期,他先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及主席团主席、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央设计局负责人、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等重要职务,是蒋介石特别倚重的智囊,是蒋重要的高级幕僚和顾问。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王世杰作为国民党方面的主要谈判代表,经常对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建言献策,他多次提出政治解决的方案,寻求缓和国共冲突的办法。他参加了国共两党之间举行的主要谈判,并在谈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产党与国民党交涉时往往以王世杰为主要对手,并把他作为谨慎合作的对象,其他民主党派也常常把王世杰视为国民党方面的主要谈判代表,向其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史上,国共两大政党两度携手,又两度分道扬镳,这种复杂的关系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乃至当代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本文拟从国共两党的分合关系中探索其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汲取经验教训,为争取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提供借鉴。一、国情、同仇与携手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形成决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由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决定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持续不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