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户口本说:胡博,男,汉族,出生某年某月某日,住北京海淀区某小区某号楼某单元某某号。 爸爸说:“你怎么这么慢!”估计这句话说了几千回了。有一天,他为我的卧室题名“蜗牛居”。妈妈说:“胡博整体上还不错,虽说平时慢点,可学习时并不慢。”。  相似文献   

2.
每次和母亲通电话时,母亲总是饶有兴致地说:“晚上回来吃猪蹄火锅吧?”我的回答总是:“过两天,今天很忙!”母亲依然说:“好,那就过两天!”我们一家人都喜欢吃火锅。母亲做得尤其好吃。  相似文献   

3.
“快点倒,倒!”“不要倒,再多加几个,加几个!”……教室里呼喊声震耳欲聋,都希望自己的猜想能成为事实。同学们的目光都死死盯住那摇身一变成“口”字形的纸。“哗”一声响,纸终于倒塌了!唉,比我预测的要多,而且多了四个,真没有想到一张纸改变了一个形状就多承受了这么多!有些同学则喜笑颜开,大声地叫嚷着!他们一定猜对了。原来我们正在进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奇妙实验呢!  相似文献   

4.
积雪草 《社区》2015,(25):58-58
年少时,书念得不好,考试没有通过,回家后唉声叹气,食不下咽,话也懒得讲,人也不愿意见,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出来。母亲叫我出去吃饭,我不肯,母亲笑,说:“考试没有考好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快点出来吃饭!”我仍然不肯,说:“考得那么烂,怎么出去见人啊?”母亲也不融,一边干活一边说:“走路还能不摔跤啊?磕倒了不要紧,要紧的是赖在地上不起来。”听了母亲的话,我忍不住笑了,磕倒了不在地上坐一会儿,怎么会是我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9,(8):60-60
星期六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白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怎么劝也不行。 母亲说:“你们别拦我了,你们回来,妈煮顿大餐请你们,不是受累,是欢喜呀!”我便说:“我陪您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相似文献   

6.
记得,小时候,我的书包是单肩斜背的军绿色布包。临上学的前一晚,母亲用红棉线在上面绣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刚开始,我嫌难看,不愿背,母亲却说:怎么会难看呢?雷锋都是背这样的书包啊!我一听,半信半疑,就勉为其难的背去了学校。到了学校,老师以及高年级的学姐、学哥们都嚷嚷:“吆!雷锋来了!”我一听,便高兴得不得了。后来,那个书包一直被我背到磨出了洞。  相似文献   

7.
“嗨!宝宝,快起床,穿好衣服,叠好被子,我去热饭。”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无精打采地爬了起来,穿好衣服,刚要叠被子妈妈“又播音”了“:宝宝,快一点!牛奶凉了就不好喝了。”我听了赶紧飞快地坐到饭桌前。“服务员”妈妈热情地端来早饭,照样是一杯牛奶,一块蛋糕,外加一把“大白兔”。在妈妈“吃慢点,别噎着。当心烫……”的伴奏下,我吃完了早餐,便背着书包跑向学校这时,后面又传来妈妈的声音“:别跑得太快,还有在学校上楼梯的时候要小心……”直到我不耐烦地说“:好了,人家都能背下来了!”妈妈这才止住了嘴,接着,我便一口气跑到了学校。今天…  相似文献   

8.
涂俊明 《社区》2014,(15):49-49
当我们给客人道别时,常常会关切地说:“慢走!”;当我们在与朋友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时,常常会劝慰对方:“您慢点啊,悠着点……”  相似文献   

9.
张保振 《社区》2014,(20):1-1
做人当有温度,就是为人要有暖意。实践告诉我们:世上万物,无温不生;人间万事,无温难和。当年,有人问孔子,子产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答:“他是个宽厚慈爱的人。”又问,子西怎么样?孔子连连说:“他嘛!他嘛!”没有正面回答。又问,管仲如何?孔子则答:“他是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终身吃粗粮,但到死他也没有怨恨的话。”  相似文献   

10.
晚上就寝时,我们的“床上运动”好平淡,他竟然说:“我俩的身体好像越来越没有感觉了。”此话一出,我就想哭了。真的,我就是这样子动不动就要流泪的小女人。我捏着他的手臂问:“是不是你爱上别的女人了?”他笑了:“说什么呢!我们天天在一起,我天天晚上都在你身边,我哪有机会爱上别的女人?”  相似文献   

11.
不知不觉中与我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再有一个月就要毕业了。这一天到了拍毕业照的时间。 闪光灯之后,我带领孩子们返回教室,让他们拿出纸笔,把刚才拍照时的情景、周围人的表现.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真实地记录下来。没想到,话音刚落,班级里竟像炸开了锅.很多孩子不满地嘟囔:“哎,又要写作文了!”“我还有一叠试卷没订正完呢!”有个男生甚至大声叫道:“高老师都要毕业了这次就饶了我们吧!”  相似文献   

12.
三年前仲秋的一天,我们参加了一次让人难忘的家教研讨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几位母亲的谈话曾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一位中年妇女对身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母亲说:“假如让你再生一胎,要不?”这位年轻母亲几乎不假思索就回答:“不要,打死也不要!”让人意外的是,年轻母亲刚说完,周围的几个人竟随声附和:“可不,现在的孩子太难带!”“心扒给他们,也感动不了他们!”这使我们十分震惊。早就听说过欧美、日本一些年轻夫妇不要孩子,被称为“丁克一族”,原因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对生儿育女承担责任,而眼前这些母亲们不同。事后,我们采访了这些母亲,得知她们绝不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她们都非常喜爱孩子,对抚养孩子也都十分尽责。她们之所以不想再要孩子,是孩子伤透了她们的心。那么,孩子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13.
这不是一个笑话: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有位主持人在询问嘉宾父亲的情况时,把“令尊”称作了“家父”。 无独有偶。有人夸奖对方时说,“你做的好事,简直罄竹难书!”有入将孟子误读为“孟休斯”。而把“霸王别姬”翻译成“再见了,小老婆”,则更让人捧腹又咋舌。  相似文献   

14.
朱述古 《金陵瞭望》2005,(10):26-26
在“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指出“我们的官民比已达到1:26,比西汉时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是史无前例的,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与伴侣》2014,(4):61-61
爆笑网文: 再拿几个 和我妈去逛街的时候,路过一个水果摊,看到有新鲜的木瓜,果断挑了几个。称重时,我妈问:“你买那么多木瓜干吗?”我脱口说:“听说可以丰胸!”我妈看了我一眼,然后,就默默地又拿了几个放到了秤上……  相似文献   

16.
王敏文 《社区》2013,(33):54-54
近来,我和妻子没少看“来了”题材的电视剧。那天晚上,当我们讨论起《婆婆来了》和《丈母娘来了》哪个更精彩时,妻子冒出了一句:“其实,哪个也没有《公公来了》精彩!”  相似文献   

17.
早上,刚睁开双眼;就听到“老虎”在叫:快起床,洗脸、刷牙、读书!唉!——无情的“老虎”。 中午,刚走进家门;又听到“老虎”在叫:快写作业,字要写好不然撕掉重写!唉!——严厉的“老虎”。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月19日,正在旅游公司上班的张丽华忽然接到儿子强强打来的电话:“妈妈,你让我吃的是什么药?好难吃……”强强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没了声音。张丽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对着电话“喂!喂!”地大喊起来,只听电话里传出一个声音:“不好!你的孩子口吐白沫昏倒了,我帮你送去医院,你快点来!”  相似文献   

19.
退休职工王女士最近有点烦.“轻松”了快3年的她,近半年来又遇上“麻烦”了。不好启齿的她这天向老友许女士咨询:许女士说:“这是好事呀,听说这个‘麻烦’与激素分泌有关,说明你‘返老还童’啦!”“啥?返老还童?!”王女士将信将疑?幸好女儿小红从护理学校毕业后,回家探亲。听说妈妈的“烦心事”,根据所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中,“母子”与“子母”是一对同素异序词,在表示“母亲和儿子的合称”这一意义,二者存在着同义关系。而当“子母”作语素时,又形成“子母~”的格式,“子母”是以比喻的方式反映客观对象,是喻指的,后一个“~”是直接反映所指的客观对象,是直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