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当前轮作休耕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当前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现实背景,归纳轮作休耕国家试点和地方试验的做法,分析传统耕作制度对轮作休耕的经验意义,提出完善轮作休耕制度的思路.研究发现:(1)中国主要经历了撂荒耕作、休闲耕作、连作耕作和复种轮作4种耕作制度,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土地用养结合模式及相关的一整套技术措施.(2)目前高度集约化的复种轮作制使耕地产能严重透支,耕地总体健康状况堪忧.(3)中国实行轮作休耕可从传统的用地养地模式中汲取经验,但并非简单的复制.(4)实行轮作休耕制度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制度基础和政策环境,需要在区域操作模式、技术路径、时空配置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
耕地作为重要的物质资料自古就受到广泛的关注。生态文明的兴起引发人们对耕地功能的再思考,耕地新功能的发现凸显现有法律的不足。为发挥耕地生态功能,保障耕地生态补偿制度的顺利实施,从补偿主体、方式、标准等几个方面提出构建耕地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3.
撂荒、弃耕、退耕还林与休耕转换机制谋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撂荒、弃耕一直困扰着我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而土地过度开发引起的地力下降、环境破坏是不争的事实;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休耕是把撂荒、弃耕以及二调新增的耕地与退耕还林、土地整治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可恢复地力、修复环境。应继承我国休耕的优秀传统,并借鉴欧美休耕的先进经验,建立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与休耕转换的有效机制:运用计划手段把休耕纳入国土规划,并把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纳入休耕计划;运用退耕还林等休耕补偿和撂荒、弃耕、闲置赔偿以及土地收回等市场手段,把休耕市场化。  相似文献   

4.
集体林权改革后的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在实现林业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目标上高度一致,公益林生态补偿是实现林权改革既定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林权改革为生态补偿市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阶段由于我国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明显滞后于林权改革步伐,如公益林的划分和补偿范围的界定不合理、补偿方式和资金来源单一、补偿标准低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权改革的进程和成效.我国应科学合理地界定公益林补偿范围,导入市场机制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方式,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实现合理充分的补偿,更好地为林权改革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付健 《学术论坛》2007,1(10):158-161
文章在阐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及其理论基础的基础上,以广西桂林阳朔大榕树风景区群体纠纷为例进行了法律分析,并在现有的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的实现形式基础上,提出共同开发经营作为新的生态补偿制度实现形式,以有助于西部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生态利益补偿是指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公平,保障可持续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协调各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系,抑制消极的生态破坏行为,激励积极的生态保护行为的制度安排。本文通过对我国现有的生态利益补偿制度进行梳理和实证分析发现其不足,以期用健全我国生态利益补偿的立法体系、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补偿制度、探索生态利益的市场化补偿等方式为建立良好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7.
雾霾频发、PM_(2.5)浓度超标问题成为近年来我国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首要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当前我国区域性雾霾协同治理中的生态补偿机制缺失,在补偿对象与标准、补偿方式、主客体利益平衡、补偿意愿对称、资金审计和责任约束等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在区域性雾霾协同治理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时,需要从顶层设计的宏观视角建立雾霾协同治理"区域一体化"的府际协作运行系统,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环境,建立稳定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展和完善生态补偿方式,准确界定补偿的主、客体关系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使生态补偿政策与制度得民心顺民意,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双赢共进。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建设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主要发达国家实施生态农业补偿政策及其取得成效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提出加强补偿制度的立法工作和执法力度、补偿手段市场化及完善农业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跨省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的难点之一。通过对新安江流域皖浙两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考察,分析跨省流域水资源在生态补偿实践中所遇到的困境。据此,建议从立法宗旨、启动机制、资金筹措等几个方面对我国跨省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以推进我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唐钊 《理论界》2012,(11):56-58
我国旅游区的林农极少受惠于林权制度改革和旅游产业发展,且发展受限较多,养护积极性受挫,进而影响旅游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稳定。旅游区的林农为生态环境和旅游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利益理应受到保障。我国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合理补偿和补贴林农、确保林农养护受益、促进林农分享旅游成果、完善林农权益受损的法律救济制度等方面完善林农受益制度。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森林的生态功能主要由公益林承担,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的公益林面积占到林地总面积的60.27%。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作为公益林建设的重要投入和保障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存在诸多问题,这不仅仅出于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自身的制度缺陷,也受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公益林生态补偿作为涉及不同制度、不同利益主体、不同经济层次的系统工程,是生态林业,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建设,因此需要在对整个系统进行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实现不同制度、利益主体和经济层次间的完善和配合。  相似文献   

12.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森林对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尤其应当受到重视。我国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生态保护任重而道远。我国应当增强现有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刚性和实用性,建立森林生态补偿长效机制,规范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表述形式,改变政府作为单一补偿主体的状况,加强森林生态补偿监督,为森林生态环境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是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流域生态补偿相辅相成,是生态补偿领域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通过调查、剖析现行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的不足和缺陷,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评估标准,以福建省大樟溪流域为例,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后的流域生态补偿价值进行量化估算,并将其与现行补偿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考虑生态服务主导功能价值和实施重点区域精准补偿等优化流域生态补偿的对策措施,对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落地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法学角度厘清生态补偿的涵义对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分析不同法学学者对生态补偿给出的概念着手,阐明了生态补偿的目的、范围、标准、主体等关键要素,最后对生态补偿在法学上的应有之义提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生态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在生态环境中获取的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益处.它由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两种利益形态构成.生态利益公平分享的理论依据在于生态资源的公共物品理论、资源社会性理论以及生态正义理论.由于我国不同区域与不同主体发展的差异,以及多元利益实现的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法律制度的构建最能直接保障生态利益的公平分享.通过完善现行的区域补偿制度、生态税制度和自然资源物权制度,为重塑生态利益分享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16.
海洋油气污染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海洋环境、渔业生产和观光旅游都会产生广大的破坏性影响。然而,目前我国海洋油气管道泄漏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仍面临专门立法缺失、程序立法存在漏洞、生态补偿的法律地位未确立、海洋油气管道泄漏生态补偿实施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对此,应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海洋油气管道建设新机制,建立油气资源开发环境风险评价法律制度及多元化的生态补偿金筹措机制,建立完善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税制度及专门的生态补偿管理机构,并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从而为海洋油气事业提供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促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协调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耕种是贯彻耕地保护基本国策、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生态耕种具有基础性战略意义,但在实际中我国生态耕种存在激励政策执行成效不够理想、耕地经营者的生态耕种行为并不积极、生态耕种的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生态耕种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推行生态耕种,需要加强生态耕种理论研究,提升各类经营主体的耕地生态行为,保障经营者生态耕种应有的经济收益,提高国家对生态耕种激励政策的成效,完善生态耕种技术推广体系,强化耕地耕种生态保护的约束管制。  相似文献   

18.
复合型多层次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坚持特殊性、公平性和效率性等原则,借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的经验,提出解决我国草原生态恶化,实现草原牧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构建复合型多层次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以此实现补偿主体的多元化、补偿资金的多渠道和补偿方式的多样化.复合型多层次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包括纵横交错的三个层次,即主导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其相互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9.
国外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域生态补偿是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的水危机和水污染而提出的,旨在保护流域的水质和水环境,提高流域环境保护者的积极性,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分析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国外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和特点,总结和借鉴不同国家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和经验,并提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具有切实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完善闽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闽江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着补偿主客体模糊不清、补偿标准不科学、补偿资金营运不规范等诸多缺陷.完善机制,立法先行,加快闽江流域生态补偿立法,应当着重从制度上解决"谁补偿谁"、"补偿多少"和"怎么补偿"三个基本问题,即要明确流域生态补偿主客体及其责权利,合理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和计价办法,规范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运营机制,实现生态补偿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的立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