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感觉派笔下人物的精神特征可以概括为“无家可归的感觉”:不仅现实中没有家,更主要的是精神上无所皈依,在其后面有中外政治、哲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但更主要的是新感觉本质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2.
"新感觉派"命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以刘呐鸥、穆时英与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创作笼统地命名为"新感觉派",这是对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误读,这种误读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于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事实上,不仅刘呐鸥诸人的创作与日本"新感觉派"差别很大,而且刘、穆与施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把刘呐鸥和穆时英的创作称之为"都市感觉小说",而将施蛰存的创作归于"心理分析小说",这样也许更符合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史实,同时也更有利于文学史的一般描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184 4年经济学手稿》提出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 ,并实现“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这不仅是在异化劳动条件下要争取实现的现实任务 ,也是人类的生命生存史的长期历史任务。所以 ,在何种历史条件下 ,不断地发展人的精神感觉 ,创造出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 ,都是绝对必要的。这不仅是提高人的审美感觉 ,达到美感深化所必要 ,也是造就现代新人应有素质所必要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其早期的作品“新感觉”特征即十分明显,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中期创作的中篇小说——《雪国》堪称其“感觉艺术”的经典之作。《雪国》是川端康成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吸纳了新的表现手法,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小说的主题模式为"焦虑-狂欢-感伤",这一主题模式的凸现,使新感觉派小说较之同时代的文学流派,更准确地找到了小说在现代意义上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它比较科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理论。马克思在《手稿》中从认识的主客体两方面 ,深刻阐述了人的感觉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分析了感觉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阶级社会中主要受到私有制的限制和阶级的局限 ,人在不同性质和程度上失去了进行感觉的源泉 ;私有制的消灭是人的感觉能力全面发展 ,使人的感觉的主客体都获得了解放 ,感觉的主体与客体发生全面的人的关系 ,感觉的客体不仅是生存的对象 ,同时又成为全面发展自己、创造活动和享受的对象。在现代文明发展中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达到感觉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使人的认识更深刻、更丰富和更完善  相似文献   

7.
新感觉派小说是受到当时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直接影响,在叙事手法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包括采用内聚焦方式表现自我感觉,带有菲勒斯文化印记的洋场女郎形象的塑造,迷惘空虚的小说结尾,明显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段在叙事技巧上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8.
对创作技巧的追求是新感觉派作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新感觉正是他们孜孜以求的内在生命的外在表达形式,这表现为独特而反常规的感觉在他们创作中的频繁出现.本文着重探讨该派作家对声、色、光的独特感觉,意象的捕捉及心理活动与意识流在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对创作技巧的追求是新感觉派作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新感觉正是他们孜孜以求的内在生命的外在表达形式,这表现为独特而反常规的感觉在他们创作中的频繁出现.本文着重探讨该派作家对声、色、光的独特感觉,意象的捕捉及心理活动与意识流在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一个感觉型艺术家,沈从文的艺术感觉主要表现为凭印象、直觉和想象,以童年视角去打捞故乡湘西的风物人事。这种艺术感觉与作家同时代的新感觉派的创作迥然有别。而在更深层次上,沈从文的艺术感觉又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民族心理、文化传统、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都市的特点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