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为“传统的现代女人”,高校高学历女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主体意识和成就动机,但在沉重的学术压力面前她们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作为“现代的传统女人”,未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往往面临“结构性剩余”的境地,已婚的高学历女教师则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作着“鱼与熊掌”的艰难选择。多种角色压力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社会期待与现代价值追求的冲突,疏解这些压力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社会性别文化的良性发展,高学历女教师自身也要对自我作理性认知,提高对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校知识女性的发展困惑与权益保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女教师的权益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传统的社会性别分工或自我发展意识薄弱不应该成为教师发展权的桎梏。如何保护女教师的权益,保障她们拥有与男性平等的发展权,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是广大高校女教师的呼唤。  相似文献   

3.
性别意识演变与当代中国知识女性生存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女神——女奴——女人的女性发展史为当代中国知识女性营造了一道隐形紧箍,“无性”知识、“有性”现实又将其推到了社会职业压力、家庭职责压力及自我价值追求三维压迫之下。唯有“西方性别意识本土化”、“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个体性别意识现代化”,才可能助中国知识女性从夹缝生存的状态中突围而出,并协助全体女性实现作为“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旅游背景下,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苗族自治县山江镇黄村女性为例加以分析。旅游,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现代性力量,冲击着传统的少数民族社会,改变了社会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角色,女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黄村的部分苗族女性,在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下,不再单纯是普通的家庭妇女,而获得了更为复杂的社会身份,这个转变过程从宏观来讲是随时代发展被动完成的,从微观分析,女性在此过程中也进行着积极的调适。但是部分女性的角色转变并不意味着整个女性群体对“现代性”的适应,大部分仍固守传统社会角色,并与现代性的力量进行着对抗。  相似文献   

5.
以抽样调查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配偶支持、是否有孩子及孩子的年龄、自我角色定位,与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冲突呈现出相关关系;而家务承担、职称等,并未与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呈现出相关关系。高校女教师的角色冲突由于受到结构性因素和缓冲性因素的影响而在数值上处于中间水平,但有着生命历程性和差异化特点。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本质上是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传统性别文化之间的冲突。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问题,还要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传统性别文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五位农村女教师的访谈和观察,对她们的工作家庭冲突的现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农村女教师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工作家庭冲突,主要表现在有限时间与多重身分、职业周期与家庭生命周期、归属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并影响着她们的专业发展。教师对自我角色的传统认知、社会对女性的双重期待、性别支持系统的缺乏以及农村女教师的岗位特殊性是农村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农村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有效缓解,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女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女教师是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才的培养,更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女性,由于自身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制约、多种角色的困扰及多种标准的评判.心理上的压力比男性更大,更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关注和探讨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女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近年广为流传的三首大陆流行歌曲,即《香水有毒》、《女人如烟》、《找个好人就嫁了吧》,通过对歌词文本的分析指出,作为最具大众消费文化代表性的形式之一的流行歌曲,存在严重的女性主体意识缺位,表现为女性迷失自我,物化自我,遮蔽了独特的个性特征,心甘情愿地充当从属男性的“第二性”。原因是由于贬低女性社会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及社会转型期女性生存压力增大,也因为满足男性消费欲望的大众传媒推波助澜。女性主义解放的道路仍然漫长,当务之急是女性要重拾信心,树立起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但在今天,它已不再是男人和女人的代名词,也不是简单的男人和女人的角色代码,而是一种社会结构、一种社会关系,是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重要方法和工具。它是女性主义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既有革命性的积极意义,也存在着时代局限性。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现代知识女性的价值取向和角色转换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使其面临着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琼·W·斯科特从历史学角度将社会性别描述成一种“分析范畴”。强调社会性别提供了一种区分男女两性不同行为和社会角色的方法,为分析女性角色冲突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给现代女性带来了更多地参与社会发展与竞争的机会。她们在与男性竞争中获得事业成功的同时,仍然承载着传统意识上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形象。这两种角色的统一,产生了传统意识对现代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与困惑。转变传统观念,适时转换角色,增强自我意识,是女性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在《红楼梦》缤纷绚丽的女性世界中,曹雪芹刻画了一些具有女性意识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有典型的传统意义中的女性。林黛玉与薛宝钗、晴雯与袭人、鸳鸯与邢夫人、尤二姐与尤三姐,在这四组女性人物形象的对比中,可以看到鲜明的女性意识的对立。曹雪芹在如此的描写与刻画中,反映出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在与时代抗争中的伟大。  相似文献   

12.
大学教师的角色行为不仅影响着大学的声誉,而且影响着大学的前程。目前,大学教师的应扮角色之说主要有“二角色”说和“三角色”说两种。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及其职业特点,进一步将大学教师的理想角色定位为“知识分子之柱”、“教书育人之范”、“科学研究之星”三者的整合体。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成见与刻板印象与女性自身的"负向自认",是女性真正解放路途中的一个悖论。女性的负向自认,包括"原发式"与"借助式"两大类型。前者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是由女性"社会性别"的弱势地位所决定;后者即可借助异性,也可借助同性,因而更具有女性自我心理补偿的学术价值。改变这种种不利于女性解放与成长的负向自认,既需要整个社会参与,也需要女性自身努力。女性自觉性的不断提升,是女性全面解放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是联系老师和同学的纽带。但由于教育管理上的漏洞和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冲突,一些学生干部出现了"学生"与"干部"角色错位及"干部"与"服务者"、"执行者"之间的角色内冲突,使其难以成功实现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角色转换。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矫正和解决上述角色的错位、冲突,就必须转变观念,完成学生干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部门型"向"全局型"、由"守旧型"向"创新型"、由"片面型"向"全面型"的转变,使其更好地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汉语时期,疑问代词“那”、“那里”及其复合形式都较为常见。根据明清山东方言材料来看,询问、虚指、任指和反诘是其主要的语义功能,其中虚指和任指用法都是由询问用法发展而来。疑问词“那里”的反诘用法也源于询问用法,而“那”反诘用法的来源则略显复杂:一部分是汉魏六朝时反诘用法的延续,一部分则是从询问处所的用法发展演变而来。随着“那里”的“里”音的弱化、磨损,出现了“那儿”,“那儿”的“儿”语音又进一步磨损和脱略而出现了“那”。据此推断,现代汉语中疑问代词“那”是原有疑问代词“那”和“那里”——“那儿”——“那”的合流。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表现青年人的悲剧,表现青春迷惘的母题方面都颇为相似,但两部作品又各具特色。从主题上来说,《沉沦》更偏重于性的“革命”,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偏重于“爱情”;在内容上,《沉沦》更多地发扬了抒情传统,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更多“史诗”的成分;从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沉沦》更为现代,而《少年维特的烦恼》较为传统。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女子教科书以全新的文本形式和政治关怀开启了焕然一新的女性公共空间,它打破了“女子无学”、“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格局,为女性才智的发展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广泛的可能性。然而检视教科书文本却不难发现,在“女德”和“女才”的关系问题上,这一全新的文本形式与传统保持着十分清晰的连续性——它们认同“道德优先于才学”。它们嘲笑传统社会的“女子才学”行为,追求传统女性读本所倡导的道德和实用原则,它们塑造的两类新形象——贤妻良母和国民之母——均是“女德”的新型政治形式。  相似文献   

18.
民本思想向来是古今知识分子所关注的重大话题之一,而在民主观念已于中华大地成为普遍性观念的今天,关于民本与民主之间的话题更是成了当今学者所讨论的学术热点。为了对于此学术话题作出自己的思考与回应,拟在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来探究民本传统的历史渊源,解读其所昭示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第三人称"she(她)"相对于"he(他)"产生得比较晚。"he"和"she"、"man"和"woman"、"他"和"她"在对举时表现为性别上的对立,但有时候"he"、"man"和"他"可以统称男性和女性。用标记理论和女性学的角度解释"她"消失在"他"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女性"长期被剥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以及女性的地位被忽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