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的边疆地区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几乎每个少数民族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互嵌式杂居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形成并保持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两种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边疆的治理效果,影响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国家整体的发展速度。加强文化整合,把民族文化整合进中华文化之中,以中华文化指导和引领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出台惠民经济政策、强化对中华文化教育、提升对中华文化的“增量认同”、加强中华文化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吸纳能力、推介拥有民族文化精髓和特色的中华文化于世界等措施,以此强化并保持边疆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民族文化认同,提高边疆治理效率,节约治理成本,有利于民族国家政治稳定和统一以及国家的整体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2.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处在特定历史与政治环境中的一对关系,这种关系可能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分化和重构.在边疆地区,很多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国家的形成与边界的变化,人们在不断进行着国家认同的构建.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历了数十年的曲折历程后,今天二者的融合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得到了较大的增强,但是在当代的开放环境中影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负面因素也不断增多.当代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得以强化,经济发展与国家的强盛是主要的驱动力,但是国家主体文化在其中的影响不足,不利于国家认同的夯实,甚至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国家主体文化在各民族国家认同构建中的分量,夯实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缓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制约;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甘肃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佛教寺庙文化、民间文学艺术、民俗文化、文物古迹等构成了西部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发挥少数民族与偏远地区比较优势、发展地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资源开发型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与唯一性、原生性与实用性、地域性与稀有性、类型结构与传承方式的特殊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特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少数民族民问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面临国际挑战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区别对待的改革政策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民族文化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民族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动力支撑;增加投入,加快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文化利益保障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利益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之一.保障民族文化利益,关系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少数民族在接受现代教育,享受现代文化成果等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嬗变,既要持宽容的态度,又要加强保护.国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现代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民族主义高涨的时代,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同时带来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互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差异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要求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中国朝鲜族作为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与其他民族有清晰的边界,族群认同意识非常明确;出于对共同世系、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他们将朝韩两国作为他们曾经的故国去感知,民族认同比较强烈;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国朝鲜族有对中国的坚定认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认同纽带趋于多元化,中国朝鲜族亦发展着多元化的社会认同。保证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根本,是建立起基于公民权的认同形式,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坚持民族间的平等与团结,加强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以加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8.
农村少数民族问题是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团结和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着边缘化、冲突加剧、发展迟缓等问题,其基本成因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认同的不平衡,应立足公民文化认同,从促进基础教育发展、民族政治平等、促进经济发展等几方面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在发展中寻求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认同: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心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认同就是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中华民族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和保持国家统一的重要心理基础。强化中华民族认同,就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弘扬中华文化,逐步扩大各民族的共同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并不断进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以实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一体化,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能通过民族的“同质化”来强化国家认同,也不能因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而削弱国家认同.建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是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依据我国的国情,通过强化各级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领、整合民族意识,不断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和教育等,逐渐形成一体化的结果,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强化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1.
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 ,如今在语言选择和使用方面出现了逐渐转用强势语言、放弃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趋势 ,新疆的锡伯族便是其中一例。锡伯族母语文使用功能衰退的原因与其本民族中普遍存在民族语文“无用论”、“过时论”的思想有关。而历史的经验证明 ,语言文字不存在过时与落后的问题 ,它是一种文化 ,应保留民族语言文字 ,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界定的标准有题材论 ,作家论 ,作家、作品民族特点统一论 ,作家、民族文字统一论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大多涉及作者的民族出身问题。而由于现当代少数民族作者民族出身的复杂性 ,造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学范畴和界定的混乱及不确定性。少数民族文学应是少数民族作者创作的 ,体现本民族独特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民族心理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应从三对矛盾同与异的关系、变与不变的关系、纯与不纯的关系中 ,来看民族心理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制约作用 ,所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应用问题 ,必须联系民族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主张民族自决转变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共不断探索并成功构建了符合国情的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适当模式。1940年代以前,接受列宁思想和共产国际决定,以民族自决为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方案。抗日战争期间,淡化民族自决观念,树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共同纲领》独创性地规定在全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980年代,第四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先后颁行,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进一步得以加强,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及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创立并实施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条件。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坚持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图书馆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目前,由于受“强势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淡漠,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出现瓶颈问题,如何让民族图书馆担当起保存、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已成为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关注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和有关民族共治的问题,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通过从宪政和法理学的视角研究中国民族共治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共治和民族区域自治是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民族共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作为保障教育公平的手段,中国高校招生对部分考分较低的少数民族实行照顾政策,从影响学生成绩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分析,实行这项政策具有内在合理性。根据各民族教育情况,中国高校招生的民族优惠政策逐步具体化,并呈现出不同类型。这些政策在取得较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今后还应继续完善这项政策。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与民族审美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民族审美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对存在于少数民族生活过程中的审美文化进行发掘,提炼和阐释、并对其价值给予认定.目的是探讨其社会价值,寻找与现代社会经济的结合点,找到其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民族社会化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民族团结培养学生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认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此外,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虽与政治社会化在促进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社会化框架的限制.因此,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应基于政治社会化框架,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民族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为避免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化,提升民族地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根据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专项性、文化性和综合性特点,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充足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方式,以及着力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