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常见标准化量名称与废弃名称的对照例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指出网络对我们的德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极大挑战;主张学校和老师应积极介入网络,加强对学生网上自我教育行为的引导,帮助、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德育老师要从当代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入手,积极帮助学生从网络不健康的道德体系中摆脱出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协同家庭、社会各方共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目前,大学生上网普及率已近100%,互联网正在影响几代人的成长,这就使人类面临网络时代新的道德规范要求和选择。探索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对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从网络道德建设的视角看,部分大学生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重要原因有:网络本身的特点、大学生所处的特殊阶段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乏等。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建设;从中小学阶段开始家庭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家庭对大学生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加快各种网络道德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社会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服务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因素。网络文化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大学生的发展,但也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带来冲击。网络文化的虚拟性、自由性和开放性、匿名性、多元性等特征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冷漠、道德意识弱化、道德行为失范和道德人格异化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这一冲击:完善网络法制法规建设,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及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新类型,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中的主要成员存在着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因此,有必要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根据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产生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要应从提高大学生的自教自律水平和加强网络的规范与引导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现状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因网络发展而出现了诸多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本文从网络伦理的内涵及功能出发,主要就大学生网络伦理中诸如迷恋网络、道德失范、情感淡漠、信仰危机等主要现状进行阐述,并循着网络客观上的开放性、虚拟性与主观上的教育缺失、法制淡薄等特点对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是大学生沟通、互传信息的常用手段,但在切实感受网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通过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等方式来杜绝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特点给大学生的道德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道德价值观冲突、道德自我约束能力下降、道德责任感缺失和情感冷漠、道德人格偏离。高校应该从培养网络道德自我教育意识、养成网络道德参与习惯、提高网络道德选择能力、激发网络道德情感和增强网络道德自律性等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以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防止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存在许多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我国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大有必要,而且势在必行。互联网已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针对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务必大力加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失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课题。当前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中道德失范现象凸显。本文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及成因进行深度剖析,希望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高速、便捷的互联网正以其锐不可挡之势冲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大学校园已经成为信息化程度最高、发展最快的地方,网络在给莘莘学子带来丰富信息、交互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道德问题。文章就网络道德问题,论述了网络道德的内涵,并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失范现象,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从而提出了一些加强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相应的文学特点,指出了文学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吸引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一是要通过文学的介入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二是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以提高其政治觉悟;三是要运用文学的语言、情感魅力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校网络德育亲和力、渗透力和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传统德育相比,网络德育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能动性、交互性、趣味性等特点。但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有趣、活泼、文明的网络生活环境,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辟网络德育的个性化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上网“主体批判型”自律教育;加强领导,营造安全、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充分驾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驾马车;在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3.
品格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品格的形成受到社会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和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坚持道德品格的可塑性的基础上,弘扬优秀的道德文化,营造品格教育域场,秉承知行合一的品格教育理念是解决大学生品格教育现实困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沈阳市几所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调查与相关资料分析,了解了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现状,并就教育观念的转变、原有教学体系、内容和手段的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事情做起;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个人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个人品德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程度与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当前,大学生个人品德存在着诚信缺失、浪费严重、爱情道德失守、自私自利等问题,应通过发挥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建立大学生个人品德状况评价与奖惩机制、提高大学生家庭品德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进行个人品德自我教育等途径提高高校大学生个人品德水平。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当前大学生中几种突出的诚信缺失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指出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素质,建立诚信褒奖机制,为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水平提供制度保障;积极创建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8.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德育内容的时代性要求,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两点看法:高校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高校的基本任务,是高校德育的时代内涵,也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高校德育创新是指高校德育工作者观念的创新,德育内容的创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途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注重德育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是必要条件,良好的思想品质是最终目的;这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地位与作为德育工作有力辅助和补充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明显的年级特征,即表现为:自我同一性形成期在大一、大二学生中的“危机”显现;自我同一性发展确立期在大三、大四学生中的“危机”改善或解决。因此,加强德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人文关怀只要从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入手,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结合,吸收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就必然产生“双赢”乃至“多赢”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突出问题。青少年犯罪有其主、客观原因,我们教育界应当把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时代特点进行法律教育,帮助其确立公民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