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孙犁创作前后期变化的比较中对孙犁晚年散文进行微观研究,指出“冷、真、沉”是孙犁晚年散文的总体特征,进而分析孙犁晚年散文在思想艺术观念方面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原因,并从宏观上肯定了孙犁晚年散文的史学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老作家孙犁将创作重心转移到散文的写作上。本文主要论述孙犁特殊的人生经历及老年心态对其散文创作的制约与影响。孙犁新时期散文多写回忆,其回忆性散文呈现通过书写个人命运,总结、反思历史的意向。命运感、沧桑感不仅成为孙犁新时期散文最重要的感知意向,也使作家观察社会、思索人生问题的角度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年间,孙犁创作并出版了10种散文集。这批杰出的作品,奠定了孙犁一代文学大师的牢固地位。在这批作品的写作中,孙犁提出并实践了散文创作要以“理”取胜的观点,认为散文的生命在“理”而不在“诗”,确认了“理”在构成散文诸因素中的统领地位。这种对“理”的强调和表现,铸就了孙犁散文艺术突出的特质;同时,孙犁的语言也相应地达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高级境界。虽然现在或许还不是孙犁的时代,但大师的散文艺术,定将在未来的文学史上,以其独具的美学品格而熠熠闪光。  相似文献   

4.
孙犁晚年把散文看作一门颇适合老年人经营的创作艺术,他的创作重心遂由小说而转向散文领域,并成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一名大家。他的散文常常流露着对过去生活的缅怀情感,是晚境情怀与过去“经历物”相互交融的结晶。从审美倾向看,孙犁是一位追求纯正艺术趣味的传统型的文人。他的散文简炼朴实,追求用崇实的精神写文章,同时注重散文的理趣美、情韵美。因而,他的散文独标高格,显示了厚重的历史感和精湛的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5.
孙犁新时期的散文艺术,集中体现着孙犁新时期的文学艺术。在历经二十年的沉寂之后,孙犁选择了散文作为主要写作形式;孙犁强调散文要以“理”取胜,属辞行文,因“理”的贯注而深沉、而幽远、而凝重、而道劲;孙犁散文中的“理”,常常表现为一种深层的哲理意蕴;孙犁的散文语言,以“韵”见长,达到了一种具有典范意义的高级境界。  相似文献   

6.
一 孙犁是一个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这种风格的独创性,标志着他真正的艺术才华,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在文学青年与广大读者中的深远影响。茅盾精辟地概括了孙犁的创作特色。他说:“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风云初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发展的痕迹。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这无疑是很中肯的。然而构成这些特色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他的这些创作特点和艺术风貌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研究孙犁创作风格时,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孙犁前后期创作的一个不同特点是:前期以描写女性为主,后期以描写自我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又时代因素,又有其生理和心理因素,并与孙犁主体意识密切相关。孙犁幼年所患惊风疾对其神经系统和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孙犁融入抗日战争的时代洪流,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其个性上的不足,他以描写女性来表现抗日战争,是其“女性崇拜”心理情结所致;孙犁晚年生活相对封闭,创作以描写自己为主,自我得到彰显,在时代作用下,其主体意识得到觉醒和升华,但主体意识与个性自我形成冲突和争斗格局,造成其晚年创作中“亮色”与“灰色”并存。  相似文献   

8.
孙犁是一位以小说名世的作家,写于四十年代的《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短篇小说及建国后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均确立了他作为一代名家的地位。然而,从骨子里说,孙犁却是一位散文家。他的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着意平凡生活场景的显现,带有明显的散文味;其散文则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散淡自如,浑然天成。与一些专事散文的作家相比,孙犁的散文数量不算太多,但质量较高,屡有精品。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新时期十年,孙犁全力以赴地从事散文创作,从又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创作实绩,反映了新时期散文的水平与成就。  相似文献   

9.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孙犁创作的短篇小说《山地的回忆》充分凸现出作者创作的艺术特色:他那充满浓郁的诗情和隽永的诗意,以及语言清新、朴素、自然、洗练,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他那通过平常生活挖掘不平常思想内容的艺术手法,曾引起文坛的注目。作品以“我”陪一位从阜平山乡来的农民代表参观天津工业展览会,“我”想买几尺布送给他为开端,引出“我”对一九四一年冬在阜平山地生活的回忆,抒写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美好思想情操。作品通过“河边斗嘴”、“送袜子”、“买织机”等情节,生动地表现了难苦的战斗岁  相似文献   

10.
乔叶以其散文创作开创了其文学生涯,散文创作成果颇丰,富含哲理是其散文创作的一大特色。她的散文作品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便是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通过回忆家乡的人和事,描绘家乡的山川风物和民风民俗,从而将作品的主题思想与独特的乡土情思融合在一起。随着创作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乔叶后期逐渐转向篇幅较长的小说式抒情散文,通过简单而又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孙犁晚年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文学创作高峰,写下了十种散文集,集中表达了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学的真知灼见,孙犁晚年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走向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创作上坚持为人生的文学以及以真善美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孙犁晚年的思想并非"小农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12.
"奇"为李白之特质,具体表现在其生死、家世、才华、气质、个性、志向、爱好、经历、行为、诗文诸方面.李白之"奇",既源于其人之本真,也有其笔下自我之夸饰,但更多是他人在此基础上的加工衍绎."奇",展示出李白突出的个体特征,体现了鲜明的"李白文化精神".李白之"奇",充分表现了人性的美好需求,满足了人们好奇夸异的心态.就文化背景看,在以权力为中心、皇权至上的专制时代,李白之"奇"更具反叛性的积极意义.李白之"奇"是新奇,奇得明白自然,既超乎想象,又合情合理,奇而不怪.李白之"奇",既是盛唐时代精神最生动的体现,也是盛唐这一特殊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孙犁作品独有的精神与艺术特质在于 :始终执著于对民族精神、灵魂、人格、道德的发现和对生活自身的诗意、温情的赞美。他以自己的创作构筑起了一块终生守望的至善至美的“精神田园” ,并在这块“田园”上寄托着他的理想与希冀 ,以及他对于中国人应该具有的精神境界与生存状态的诗意想象。  相似文献   

14.
孙光宪的词创作在晚唐五代词坛是很有特色的,其最大的艺术特征便是洋溢于其中的勃勃生机。这一特质使得其词作无论是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极富个人风格,并给北宋词坛以一定的影响。在遣词造句方面,孙光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虚词、叠字、象声词及俗词的运用上;在布局谋篇方面,孙词中“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艺术特色在很多北宋词作中都能看到;而孙光宪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取得的成就更是给北宋的一些词加以极大的启示。因此,孙光宪在唐宋词发展史上应占据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论李佩甫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学世界、人性展现、文化批判和艺术个性四个角度评论李佩甫的小说创作 ,其文学世界是由乡村世界和都市世界两部分构成的 ,作者着重表现乡村世界 ;其人性展现则围绕人性异化者、人性觉醒者和沉于旧梦者的人性内蕴 ,唱出了复杂的咏叹调 ;其文化批判则针对中原文化中的保守专制、神秘性及其孕育出的官场哲学 ;其艺术个性主要表现在人物设置的对应性、叙事的回忆视角、文本的结构类型、创作过程的“滚雪球”现象。同时 ,分析了作家主体意识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16.
顾颉刚先生一生有志于经学研究,推崇今文家的研究方法,又认同今文家的辨伪观点,主张古史研究以至于考古学、古文字学、社会史、民族学的研究都要由经学入手,所以虽然他不是经师,但确实是走了经学的路子。但“以今文打破古文、以古文打破今文”或“超今古文”之说,实际上是两难成立,在今古文两方面均少有创获,反而连经学原来据有的高度也难于保持,致使其学术境界下滑到了史料学的层面。  相似文献   

17.
李佩甫是个有独特艺术个性的作家,其艺术个性表现在其创作总体呈现某种"重复";其作品的叙事呈现出一定的反讽特征;其小说文体多采用纪传体的整体架构套用编年体结构的整体布局和每小节加小标题的组排方式;善于以"滚雪球"方式延深主题、扩充形象、编缀成书.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五四”时期的成就应为最高,影响应为最大。从现实关怀、人间真情、散文意境、散文构思及其语言几个角度去解读朱自清的作品,阐释其散文艺术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孙犁小说由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由诗意写实向散文体定实的转变过程。孙犁晚年创作的芸斋小说三十篇,以简洁的文笔刻画出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态,不复有《荷花淀》式的单纯。在形式上,孙犁杂取古代文言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