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着重从金代辽宁文化区的形成上分析了金代辽宁“宰执”的政治、文化和品格素质,认为金代辽宁“宰执”具有与金代历史发展过程相关联的特点,及多民族长期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从金代文化整体上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结合荟萃的时代特征。 本文着重从金代辽宁文化区的形成上分析了金代辽宁“宰执”的政治、文化和品格素质,认为金代辽宁“宰执”具有与金代历史发展过程相关联的特点,及多民族长期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从金代文化整体上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结合荟萃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金代肇州城作为金王朝“王业肇兴之地”,古今备受关注,但关于其地理方位,学界仍莫衷一是。看法不一的症结在于学者对金代泰州、鸭子河等关键地理坐标解读的偏差,以及史料解读的不同。结合考古发现以及金代肇州相关史料共考之,可发现旧说多有相互抵牾之处。而黑龙江省大庆市青龙山古城无论从文献所记方位、道里、水文环境,还是从城址规模、防御体系,皆与金代肇州吻合。  相似文献   

3.
金代作为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金代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汉、女真两套并行的教育体系和科举体系.从“尊孔崇儒”和“发展女真文化”两方面对金代文教政策的研究,对于认识金代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州集》是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编纂的金代诗词集,其体例是选诗和作家小传相结合。在作家小传中,除了作家的生平事迹等基本内容外,还记载了丰富的金代文学史料,诸如“国朝文派”、“吴蔡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研究金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5.
李俊民是金代末年颇有成就的诗人。他的七言古诗 ,具有“寄怀深远”的特征和“奔腾放逸”的风格。前者更多涉及到作品的思想内容 ,却也表现了李俊民所擅长独到的表达方式 ;后者则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风貌 ,这是他的个性禀赋与效法前贤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沧海拾遗珠文坛添新著──评《金代文学学发凡》吴东范周惠泉先生在我国金代文学研究方面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一位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近年来,他辛勤耕耘于金代文学研究领域,成果颇丰。最近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代文学学发凡》一书即其研究金代文学的系列成果之...  相似文献   

7.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4,24(2):58-65
许多研究者认为,金代只有院本。检阅《四库全书》中金代文集、《金文最》、《金文雅》及《全金元词》等文献,可知金代有三种戏剧形态,即金院本(杂剧)、刮鼓戏、乐舞戏。金代杂剧的产生、繁荣以及衰落的过程,与金代历史、文化以及文学的发展过程正好同步。金代杂剧的兴盛离不开辽代教坊散乐和北宋杂剧。根据表演对象、场所,金代杂剧可分宫廷杂剧、民间杂剧,即燕京宫廷杂剧、河东杂剧,金代杂剧在金世宗、金章宗时期达到了其繁荣时期,这是所谓“国朝杂剧”时期,到了金代末期,随着政局的危亡,杂剧也就衰落了。陶宗仪《辍耕录》“院本名目”中600种院本属于金代,而其余分别属于宋、辽、元。金代杂剧同宋杂剧相比,具有自己的意趣指归:虽然不脱谑浪调笑的风范,但题材范围比“官本杂剧段数”广,历史故事类题材比重加大。刮鼓社来源于北宋的“斗鼓社”,是北宋时代中原地区存在的一种村社小戏,金灭北宋,这种村社小戏就继续存在,并且受到了重阳子王喆的重视。金代歌舞戏与当时的祭祀娱乐神灵的风俗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在金代历史上,世宗完颜乌禄号称“小尧舜”。他在位期间(1161—1189)与南宋“讲好”,巩固了南北和平局面,同时在辖境内实行休养生息,改变了金初以来那种公开掠夺的野蛮政策,从而缓和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在金世宗推行的各项政策中,对州县民户的通检推排占有重要地位。所谓通检推排,是金代对民户的资产占有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9.
教材建设是金代教育的重要内容。金代教材承袭唐宋,其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对金代汉、女真两大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金代“尊孔崇儒”文教政策的推行、统治者的重视、刻书业的发达、稳定的教材印制发行机构的建立,以及丰富的官私藏书等是促使金代较为完善教材体系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元好问山水景物诗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代杰出的鲜卑族诗人元好问,以“一代宗匠”独步金元诗坛.他创作的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丧乱诗”,奠定了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他的山水景物诗,独创一格,可与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的作品媲美。纵观元好问的山水景物诗,佳篇丽句萃若林,意之所在,随物赋形,“上者可以惊心动  相似文献   

11.
言意之辨是贯穿整个金代的美学理论。周昂、赵秉文较早提出以意为主之论,反对求奇、求巧,拘于形式。王若虚对前人加以发挥,高扬“真”、“自然”和“自得”,倡导“求是”,打破了传统文论“文以载道”的局限。元好问以“诚”为核心概念,强调“知本”、崇尚“情性”,倡导“得唐人为指归”。金代的言意之辨,对元明清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文风靡丽的东晋及晋宋易代期间,陶渊明[公元365—427]曾以清新质朴、恬淡素洁的诗歌,描绘了中国中古时期农村生活的图景,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对理想的追求,抒发了对世事的慨叹。近代许多评论家称他是“田园诗人”。其实,他的涛于平淡中舒卷着时代的风云,在静穆里激荡着沸腾的热情,并非只是描写“田园”的“田园诗人”。他所写的一百三十多篇诗文,虽然没有被当代所注目,但由于其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却彪炳后世,流传千载。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  相似文献   

13.
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其诗学观点可分为原理论、创作论、欣赏论、批评论四个方面。王氏论诗,贵天全、自得,倡以意为主;主张诗歌创作要巧拙相济,词达理顺;欣赏诗歌时戒忌迂拘末理,注重玩索诗味;在评价前代诗人时,他推扬苏轼,贬抑黄庭坚,而贬黄的目的在于批评金代李纯甫一派“尚奇”的诗风。  相似文献   

14.
金代历史上的两次迁都,将金朝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金代后期,一批文人选择在嵩州一带,包括卢氏、内乡、陈州等地的洛西隐居,逐渐形成了“洛西文人群体”。他们在洛西地区交游唱和进行文学创作,既表达了归隐之志、抒写了闲居之乐,又在慨叹时局之中暴露了隐与仕的矛盾。这一群体虽没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共同的风格旨归,但这一文人的群体性流向使得洛西成为金代后期的又一个文学中心,与首都汴京文学中心交相辉映、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5.
“东西”一词表示万物,是口语中常用词。明清以来,关于“东西”一词的演化过程,出现了众多观点,至今也没有统一。通过对文献考索,可知“东西”表示万物起源于金代。在女真语与汉语接触过程中,“东西”一词由“底”、“等”字音转来。“东西”二字本身无意义,应该从语音上来溯源。  相似文献   

16.
杨邦基是金代前期著名画家兼诗人,因其绘画全部失传导致他在绘画史上地位不高。金元时期,有十多位一流诗人题咏其绘画,从现存40余首题画诗来看,他至少有20幅以上的画作见诸题咏,包括鞍马、行旅、渔樵、仙佛等题材。他的绘画具有北方地域与民族特色,寄寓了他高洁的人格理想。这些同题竞作的题画诗还展示了诗人们发掘画意、转换体裁等一争高低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若虚是金末的重要学者之一。他在文学写作内容和文学创作形式上都形成了自我一系列的观点和主张。如他提倡诗文内容要“以意为主”,要“与元气相侔”,诗文形式要“巧拙相济、一文一质”,诗歌鉴赏要重在体会其妙处,而不是吹毛求疵等。这些观点对于扭转当时金代诗坛弥漫的务奇争险的不良诗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王若虚的诗学理论在金源诗学中独具特色,甚至某些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金代贡举考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代贡举考略周腊生《金史·选举志》云:“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其及第、出身视前代特重而法亦密焉。”然而,金代究竟在哪些年份举行过科举考试?一共举行过多少次?共出过哪些状元?对于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金史》、《续文献通考...  相似文献   

19.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解州(在今山西运城)、祁州(在今河北)等不同说法。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杂剧而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曲,今存小令50多首,完整的套曲12篇。由于他的伟大成就。关汉卿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同时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极高盛誉,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20.
大连石棚     
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鸭江行部志》的作者王寂因“职事”路经今大连市北部山区,在游览当地西山时,偶然发现一座古代巨石建筑。这建筑“无暇隙,亦无斧凿痕”。他惊叹不已,遂作诗“以记其异”。诗云:“片石三立方纵横,平直莹净如脉抨;旁措石业作大室,人力不至疑天成!”从这广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距今800年前的古人,对当时入近地区的所谓“大宣”建筑产生的神奇之感和迷惑不解的心态。其实,王寂当年所见的大室”,就是考古学家们所说的“石棚”。今天,我们在金州区向应乡、普兰店市俭汤乡、瓦房店松阿姨等地,仍可见到保存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