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佛教与茶结缘甚早,禅宗兴盛以后,更形成了"茶禅一味"的佳构,为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茶道重自然,轻礼法;重精神,轻形式;日本茶圣千利休总结出"和、敬、清、寂"的 "茶道四谛",促进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形成.韩国茶礼亦有"四谛",略近于日本茶道精神.近年来,海峡两岸学者致力于总结具有华夏特色的"茶道四谛".诸家"四谛"之说,如出于开悟众生的方便,亦无不可,若要从中拣择,定出一尊,便索然无味,有违禅宗精神.  相似文献   

2.
茶与禅宗的结合,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茶文化现象。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种茶、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茶道的中兴之祖武野紹鴎都是通过拜禅师学禅,将禅的哲学内涵与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并一步步将日本茶道发扬光大,禅宗无疑是影响日本茶道精神内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日本茶道,从"露地"、"茶室"环境、"床の間"、"天井"、"畳"的布置,到"懐石料理"的选择;从茶道仪式过程,到人的心境,都体现了其精神内涵,即和、敬、清、寂,形成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艺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日本茶道是最具日本特色的文化形式 ,是人们了解日本、研究日本的一个渠道。无论是茶 ,还是饮茶文化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而日本人民在饮茶的同时将佛教的禅宗思想与茶文化融和了起来 ,由此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的精髓就在于其“四谛” ,即和、敬、清、寂。它可以被称为是茶道思想的精辟概括和总结。该文从思想的角度入手去观察和体验茶道 ,从而使这一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更容易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4.
日本茶道讲究摈弃悦乐甘于苦寂,潜心探究精神修炼之道。型、气、美、禅是其独特的四大文化元素。"型"为了摸索"道"而存在,是茶人通过百般冥思才能抵达的无形的茶道规则和境界;"气"是指主人和客人在茶室中对彼此的用心,以"一期一会"精神为最终形象,隐现了人与人相互尊重的精神;"美"是指原本不那么起眼的实用性茶具中所散发出的不拘泥、不刻意、不修饰的自然之美;"禅"是指从茶的感官特质、饮茶氛围或心境来看,茶与禅的静寂、幽玄、枯淡特性的相融相合。  相似文献   

5.
茶道以茶为载体,以道为内核,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茶道与茶性是一致和贯通的,茶性具有“净、静、敬”的特点,决定了中国茶道的内涵。同时,中国茶道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是中国传统文化濡养的结果,中国茶道形式和内容的特点都与中国文化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唐代开始,中国的茶道及茶文化随遣唐使慢慢地被带入日本,日本也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而日本的园林文化,与日本茶道及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联系最为紧密的即为日本的茶建筑及日本的枯山水园林.日本园林能够为饮茶提供空间,而日本茶文化的思想核心又能为日本园林创造合适的意境和氛围.日本茶文化思想的"和、敬、清、寂"、自然、人文、佛教元素都能够运用在当代日本园林的发展中,使得日本园林文化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謙譲語Ⅱ」的性质更接近于「敬体」的性质,应把「謙譲語Ⅱ」和「丁寧語」作为「文体」来考察,当做敬体形式来处理。同时,将「謙譲語Ⅰ」归为「素材敬語」,这样就可以解决「謙譲語Ⅰ」和「謙譲語Ⅱ」难以区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014年,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至今为止,戴着荣誉的光环又大踏步地向前走了一年多的时间。入选名栏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一方面教育部重视高校学报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影响,推出"名刊""名栏"建设工程,鼓励纸质形...  相似文献   

9.
旨在针对冯友兰建构新理学形上学四项核心概念:「理」、「气」、「道体」与「大全」与朱熹哲学相对应之核心概念,进行对比性之研究。冯先生深受英美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法之影响,认为这是正的形上学方法。他以这种方法对朱熹形上学相对应的概念进行了格义式的诠解,他自谓其新理学形上学不是照着朱子的讲法讲,而是接着讲,企图发展出一套新的中国哲学之形上学。朱熹的理气可分不可离,且富有机性的联系。朱子的「无极而太极」以「无极」来描述最高实有「太极」之形上属性。冯先生的理、气、太极、道体皆为真实(本体)之抽象思辨所得之概念,与朱熹机体宇宙论格格不入。冯先生真际与实际(现象世界)之割裂虽不契于朱熹的理在气中之宇宙观,然而,他引介西方新实在论来重构新理学之尝试和成果,为中国传统哲学之未来可能发展,提供了新视域、新思维法、诠释法,启迪之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建立日语格助词的语义结构图,并且从结构图中明确相似用法的格助词之间的区别。「に」格的典型语义意义主要表示"位置","对象"和"动作主体"是扩展用法,并且和表示对象的「を」格的典型语义进行了区别,「を」格的对象表示动作较强的作用性,对象一般会发生三类变化:生产性变化、处理性变化和消亡性变化;而「に」格对象则表示较弱的动作性,对象一般不涉及这三类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茶事活动中融入伦理、道德,通过茶文化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即为“茶道”。有很多人对茶道精神都有精辟的概括,我认为中国的传统茶道精神可以用四个字表达,即“清、静、和、真”。修德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从政之基、强能之要,也是必修之课、必用之功、必行之道。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应当学习中国茶道精神,加强自我修养,改变思维模式,提高个人魅力,增进决策水平,强健“精神筋骨”。  相似文献   

12.
「~のだ」句频繁用于谈话中,但是由其扩张、延伸而来的句式「~のでは(んじゃ)なかった」却不常见。在吸收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对语境的依赖与否为划分标准,将其分为作用于句中的「~のでは(んじゃ)なかった」与作用于句子间的「~のでは(んじゃ)なかった」,藉此来详细探讨「~のでは(んじゃ)なかった」句的意义及功能。  相似文献   

13.
日语的委婉表达具有灵活性,在日常交际中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副词的使用体现了日语的委婉性。本文试从统语论角度分析「多分」「おそらく」这两个"言表态度修饰语"与句子「モダリティ」的关系,从而分析日语的委婉表达。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僧皎然对茶道美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唐代诗僧皎然诗文中体现的茶美学思想的梳理,深入剖析了其对品茶境界的审美探索。皎然开创性地以茶悟"道",以"道"论茶;他将僧家的"忘忧"、道家的"成仙"、儒家的"善身"之道与茶的"清心"融于一体,悟得"茶道"之境界,由此演生出中国茶道美学的基础;皎然对静幽的品饮环境、空灵的心境,以及"忘忧"、"若仙"意境的审美追求泽被深远。  相似文献   

15.
李奇术 《肇庆学院学报》2011,32(6):46-49,84
在当代日语的实际应用中,能表达动作刚刚结束,状态、结果刚刚形成的句式很多。动词连用形下的结尾词「…たて」和动词过去式后的副助词「…(た)ばかり」(相当于汉语的"刚…(好的)"、"新…"等意思)就是其中的一组。其用法、意义极为相似。可是,在语境、说话人的认识、理解和价值观等方面确有一定的差异。在尊重、借鉴各名家高论的基础上,以著名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先生的《基礎日本語》一书为依据,就「たて」和「(た)ばかり」的用法、含义、论述等做一分析、归纳、添加,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6.
王维提出了一个关于山水审美活动中"天机清妙"的命题。这是他"自觉"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中国山水审美及文艺理论中最具价值却长期被忽略了的宝贵遗产之一。"天机"本指自然天性,源出《庄子》。其意蕴发展,到王维时代已大有内涵。王维之前或同时代,人们以"天机"一词加"骏利""俊发""畅""精"等词,言说审美和文学艺术思维活动中的精神状态、灵感才思之情形。王维则以"清妙"作为"天机"的最佳状态与品质。"清妙"是一个意蕴很丰厚且极具审美面向的词语。王维本人极具"天机清妙"的资质。  相似文献   

17.
「しだ」和「しな」这两个词在日语中都有表示时?时候的意思。通过对这两个词的考察和分析,得知「しだ」是日本古代奈良时期使用的词;「しな」是从近世的江户时代开始使用的词。「しだ」是「しな」的古语形式;「しな」是「しだ」的转音。这是由于发生了辅音相通的音韵交替现象,「しだ」才转变成了「しな」。  相似文献   

18.
禾斗 《社区》2010,(31):20-22
"国际话题"与"家常话题" "它是灭绝人类的极恶行径!但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应该面向未来,不能再结怨了。""怎么看‘9·11’事件和奥巴马当选?""‘9·11’事件是恐怖行为,你们反对,我们也不赞成!至于奥巴马当选,  相似文献   

19.
「シ」形和「シテ」形是日语语言学习者普遍感到困难 ,且容易忽视的问题 ,而有些教科书往往无视了二者在使用上的严格区别。本文归纳了几点「シ」形和「シテ」形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在日语的学习和研究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近义词,通过分析「かなしい」和「さびしい」不可互换的例句来探究「かなしい」和「さびしい」在意义上的区别。同时,再通过分析「かなしい」和「さびしい」可以互换的例句来研究同一个句子在使用「かなしい」时和使用「さびしい」时其意思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