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重跃 《求是学刊》2007,34(3):128-131
所谓正统观,在古代中国,指的是关于天下最高统治权之合法性的观念。“正统”(关于“正统”一词的含义,可参见拙作《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一词出现较晚,大概是在汉代,但关于天下最高统治权之合法性的思想,据可信的资料,则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书》、《诗》中的天命思想是其代表。一研读今文《尚书》,可以看到,在商代,就有王朝合法性的意识形态,那就是最高统治的合法性可以溯源于天和天命的思想。《盘庚》三篇是关于商朝迁殷过程中商王盘庚对部众的几次训话,以文告的形式保存…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拜读了韩震教授与董治河博士合着的《历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研究》一书,认为这是我国历史哲学界和史学理论界的一部前沿之作,是中国学者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挑战作出郑重而系统回应的有分量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全书具有内容充实、线索清晰、引述宏富和表达明畅等特点,并从多方面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挑战作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诸种属性(attributes)的集合,那么,人的本质就指其中使人区别于他物的根本属性(essentialnature)。①战国时代的人性善恶之争,是从道德伦理的方面表达的对人的本质的看法。过去对儒家人性思想有过一定研究,但仍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而对韩非的人性思想则研究较少,更需要下力气仔细研究,而且,把韩非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放在诸子思想的历史结构中加以考察,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却都是把人的心当作善的源泉,而把情作为恶的根据。他们…  相似文献   
4.
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对至上神或终极存在的认识,在诸子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特点的重要途径,也是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把韩非子的道理论置于诸子无道观的历史结构中来考察,对进一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的研究虽然曾有所涉及,但是留给我们的余地仍然很多,故本课题的意义显而易见。司马迁称韩非之学“原于道德之意”,又说它“归本于黄老”,这在学界已成共识。韩非子的“道理论”即改造老子道德论而获得的理论成果。道本义为道路,可引申为…  相似文献   
5.
韩非对传统观念文化的批判——兼论其政治实用主义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 ,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其中观念文化指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宗教、学术、礼仪思想等观念性成果。这些成果 ,与制度文化 ,甚至物质文化形成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关系 ,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凡是形成体系的思想家 ,都要在这个领域里表明自己的立场。韩非也不例外。为了树立君主统治的最高权威 ,他必然要在这个层面上肃清传统文化的影响 ,必然要对传统的天命鬼神、学术文化和礼仪观念展开猛烈的批判。过去 ,有人对韩非的“无神论”和“哲学思想”进行过一定研究 ,但是从政治实用主义的本质上认识其文化思想的特点 ,即把韩非的文化思想置于其整个思想的内在结构中加以把握 ,仍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这种努力既有助于理解韩非思想维护君主统治的政治本质 ,又有助于认清其宗教、哲学、社会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因而仍然是研究韩非思想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巴门尼德用"是"(τοου)表示世界的最高本体,从那时开始,希腊人就把理论的关注点从"水"、"无定"、"气"等具体的世界本原(αpκη,又译"始基")转到普遍的世界本体上来.在中国,大约同时甚至更早,就有老子用"道"来代替"天"、"帝"等宗教性的最高概念,指万物的根据.但是,"道"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后来的古代中国学者习惯意会和描述,而不愿诉诸具有逻辑性的表达方式,所以他们的研究成果至今仍需继续解读.近代中国人学习了西方的哲学概念,并用以界说古代学术思想,由此引起老子的道究竟是"本原"还是"本体","唯物"还是"唯心"的争论.  相似文献   
7.
蒋重跃 《河北学刊》2006,26(3):98-100
对于中西古代文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刘家和认为,中国古代虽有夷夏之别,但夷与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夷夏互转的过程,就是华夏化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以中原为中心的对流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晁福林认为,从远古到夏商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念的主干是对于氏族传承关系的记忆。周代的历史观念与史书体裁依然没有越出氏族史、宗族史的藩蓠,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完备体例的国家史在秦汉帝国时代才得以出现。杨共乐对国家起源问题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是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问题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但其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蒋重跃认为,周代封国与希腊城邦间的相似之处表现有四,即古代中国的"国"字与古希腊文的"城邦"一词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殖民活动;小国寡民与独立性。二者间的不同之处有二,即两重性与单一性之不同及发展前景不同。易宁以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为代表,对古代帝国形成过程的 "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进行了探讨,认为统一与征服是区分古代帝国性质的重要依据。刘林海对罗马帝国的命运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无论是从历史层面还是从认识层面上,罗马帝国的命运都是既断又续,断续并存(转型)的。  相似文献   
8.
试论道法两家历史观的异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重跃 《文史哲》2004,(4):73-80
道法两家历史观的异同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老子否定周代主流历史观中的宗教和道德因素,为历史理性的独立发展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庄子发展了"性情"和"命"的观念,扩大了历史理性的领域,但却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韩非把人的欲望看作社会的基本内容,在理论上消解了历史的内在矛盾,使纯粹历史理性的历史观得以形成。两家历史观的异同与各自的思想体系是一致的,可以得到道论上的证明。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明代战争的研究,已称硕果累累,但明初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却一直未引起注意,这与整个明史研究是不相称的。为弥补这一不足,并对明代抗击瓦刺战争的由来给予说明,特作此文,深望各位专家教正。1 公元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农历闰七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占通州,迫近大都,元朝皇室乘夜逃出建德门,仓皇北窜。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被推翻了。但以元顺帝妥懽贴睦尔为首的统治集团仍以和林(今乌兰巴托西南)、应昌(捕鱼儿海附近’)为中心,在漠北草原建立了新的统治,仍号“元朝”,史称“北元”。北元统帅扩廓帖水儿(汉名王保保)拥有重兵,时常伺机袭扰中原军民,成为洪武时期最大的边患。对此明太祖朱元璋多次致函元帝,遣返北元战俘表示友善,暗中则调集  相似文献   
10.
周代的封国是否城邦?学术界有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由于分封与宗法是合一的,在封国制下,“天下”的关系就既是诸侯与天子的封建关系,又是小宗对大宗的宗法关系,封国制具有双重性,其内部隐藏着统一和分立的矛盾。把封国称作城邦,等同于希腊古典城邦,和把周的政治体系称作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把封国说成与希腊城邦决然相反,毫无共通之处,都是片面的。只有把握住了统一和分立的内在矛盾,才可以理解周代的封国制,也有助于理解古典城邦制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