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网络社会与人的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影响着人类社会,使人具有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第二生存空间.现在的人既生存于一个现实的社会,同样不可避免的要生存于网络社会中.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相比有着诸多不同,人的社会化在网络背景下必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网络既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消费观与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消费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它包含了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在内涵和目标上与节约型社会是一致的,同时它也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和根本保证.目前我国还存在着大量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消费问题,政府应大力提倡科学消费观并引导人民科学消费.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研究、发掘和写好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盛世修史"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走向"理论自觉"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学术格局中"强益自我"位势的需要,同时还是一代社会学者对历史有所交代的需要.研究中国社会学史.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在内涵上,中国社会学史是学术进程的复合体:是学术发展史,也是思想更新史,是学科推进史,也是学说传播史,还是矛盾斗争史.根据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的实际,其外延可界定为"中社会学"的框架范畴,既包含了小社会学,也包含了人类学的一部分、社会工作等多项内容.研究中国社会学史,应客观揭示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进程,根据史料分析综述各学派学术观点,科学揭示中国社会学的成就与不足,把握治史的态度与原则.此外,还应注重对中国社会学史的使用和开掘:从已有的成果中寻找认识中国社会的方式和方法,发掘面对中国社会、反映时代精神的本质问题,对前辈认识中国社会的切入点进行追踪式的"再研究",传承前辈构建中国社会学的特有概念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个体风险的社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既包括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也包括由现代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这就使得中国社会既面临着传统社会的危险,也面临着现代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风险.同时,还面临着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互动而带来的风险.其中,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个体碎片化是中国社会结构性风险的基点.个体的碎片化不仅带来了个体风险认知和决定能力的弱化,同时也使社会风险认知和决定能力弱化.  相似文献   

5.
媒体的人格化特征,既包括媒体的普适性特征,又包含不同种类媒体的个性化特征,它使媒体之间相区别.区域性主流媒体要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塑造良好社会形象,获得自身长远发展,需要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强化美好的人格化特征,同时凸显其个性化特征.本文从人格化特征这一视角,研究同质化竞争下媒体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和个性化发展空间,探讨区域性主流媒体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提升媒体品质,实现有效传播,扩大媒体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谈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建设这一基本问题,那么我们该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社会建设这个概念,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说,它包含两种类型,三个层次建设的内容。我们认为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此外面对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原型与叙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运华 《中州学刊》2001,(3):118-120
原型影响叙事模式的形成.它既影响文本的结构模式,又制约着人物的行为模式、叙述者的叙事视角和节奏.同时,原型受社会禁忌的约束,在传承中将改变内蕴或置换形式;其"神圣性"也往往影响叙事结构和角色设置.  相似文献   

8.
善恶评价的标准是判断道德行为或观念善恶的标准。社会进步的标准则既包含物的尺度,又包含人的尺度,不仅包含物质文明的进步也包含精神文明的进步。因此,善恶评价的标准与社会进步的标准并不存在二律背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并不否认物质进步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分离,但这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9.
社会权力是柄“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制衡国家权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侵害.社会权力在我国社会管理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培育与发展社会权力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要对社会权力进行必要的司法规制.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整合也被称为社会一体化,它既体现各种社会因素相互统一和相互协调的过程,同时也表明这种统一和协调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的视野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整合能力已经成为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路径选择。构建党的社会整合机制,对于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获得既受制于个人的人力资本,同时也深深地嵌入于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本文考察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源理论、弱关系理论、强关系理论和结构洞理论如何影响城市新移民的职业获得.经验资料取自2007年在上海调查获得的城市新移民问卷调查资料.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均对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获得发挥重要影响,但社会资本比人力资本的影响更大;强弱关系理论和结构洞理论对城市新移民的职业获得没有影响.这些发现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源理论、弱关系理论、强关系理论和结构洞理论对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个人职业获得具有不同的解释效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走向“网络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将迎来知识经济时代,也越来越多地生活在“网络社会”之中。就目前我国现状而言,“网络社会”既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憧憬,也带来了严重挑战。这种挑战包含“硬约束”和“软约束”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媒体社会和信息时代,语言艺术工具的效用突出表现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既包含对于语言艺术一般规律的重新发现,也有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与中国国情及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对反映当前社会若干问题和矛盾的集体事件进行系统的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这些事件中包含的发端于社会且没有政权诉求的集体行为,是最为重要和迫切的研究对象,笔者用社会抗议来界定.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当前我国集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领域,也有利于形成我国集体行为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领域的角度来看,"合法性"问题指代的是社会制度、规范与秩序本身的正当性及其社会认同程度,其基本范畴包含五个层面的内容;公民意识的培育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状来看,公民意识的增强对其社会领域内诸多"合法性"的建构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为其提供思想基础与民主实践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结构化理论视阈下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社会角色包含地域角色、职业角色、身份角色与制度角色,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型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文章以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为分析工具,对我国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型问题展开研究,认为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型是一个主体选择与结构整合的二重化过程,既受宏观结构性因素制约,也是一个主体自觉的合理化选择与反思性调节,是一个主体与结构二重互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作为知、行领域的存在,社会实在既具有楚构的性质,又表现为自然的历史产物,从而包含自在之维;其形成与运作的过程,同时交错着意向认同与实践认同.就其难以离开入的存在而言,社会实在不同于对象世界;就其通过实践认同而确证自身而言,它又不同于观念世界.以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为指向,广义的社会实在既构成了人性化的表征,又为走向人性化的存在提供了某种担保,二者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其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代新学与社会文明转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近代“新学”等同于“西学”的认识 ,既不符合近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实际 ,也无法揭示“新学”所包含的丰厚的内涵与时代特征。近代新学既是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需求 ,也是社会文明转型的学理动力。因此 ,脱离开对于近代中国社会文明转型历史过程的把握 ,脱离开对于传统中学近代变迁过程的历史定位 ,就无从理解近代新学的意义和价值。近代新学是传统中学适应社会变迁的文化转型。它的形成和发展 ,不仅体现着社会变动的力度和深度 ,同时它也构成了推进社会变革进程的学理动力。  相似文献   

19.
实践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成为本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鹏 《东岳论丛》2005,26(2):29-33
实践既是马克思哲学的逻辑旨归 ,也是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 ;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中 ,世界是人的世界 ,即人的活动创造的、包含自然、思维于自身的社会历史 ;作为社会历史本源的实践与绝对不变的惟一无涉 ,而与生成变化不可分割。在上述逻辑意义、社会历史意义和生成意义上 ,实践可以成为本体。  相似文献   

20.
全球公民社会:一个概念性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郁建兴  周俊 《文史哲》2005,(5):5-14
全球公民社会是新形势下“全球化”与“公民社会”的结合,是区别于公民社会的全新概念,同时又与公民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它并不必然为特定、单一的政治理想服务,更多的是一种影响价值分配、争取权利和利益的手段;它既可以为西方利用,也能够成为非西方社会的斗争工具。全球公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依存于主权国家,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地挑战着主权国家的概念;它既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它蕴含着建立超越主权国家的全球民主秩序的希望,也存在着强化全球不平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