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诺伯格·舒尔茨提出"场所精神"的背景和指向及对"场所精神"的心理研究脉络说明,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营造需要潜意识的出场。从"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两层面看,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潜意识营造具有具体的设计方法论价值。在建筑与城市场所精神的潜意识营造中,当代设计师更需以历史潜意识传承民族的潜意识传统,即所谓"潜意识传统"的"潜意识传承"。  相似文献   

2.
在绘画和建筑两个美术门类探讨材料表现的精神和文化意义。建筑是人的物质存在场所,绘画是人精神文化的重要栽体。建筑史上新材料的发明、应用都引起建筑文化的革命,绘画的“变革”需要和建筑对话。  相似文献   

3.
旅游文学语言是指旅游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体现文学性与审美性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旅游文学语言所呈现的世界是超越现实主客二分、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意象.旅游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旅游文学语言的文化品格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反映,是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旅游文学语言的诗性是指在诗情画意中达到的一种身与心游、物与神游的完美;旅游文学语言的哲理化境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性的哲思,是一种较高级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基于场所理论的春熙路商业步行街设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格·特兰西克的场所理论认为,构成场所实体形态的三个主要要素是空间形态、建筑立面以及 街道铺装和家具,这些要素如果都能在建筑中得到正确体现,将会营造出良好的场所精神。改造后的春熙路商业 步行街虽然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但在营造独特的场所精神方面却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是以现代传媒为基础的,现代传媒对"口语词"和"书面词"的统一,是现代报刊媒体通过语言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民族文化中的平民化精神,一种现代社会变革和文化震动联系在一起的平民意识.同时,现代报刊也以白话语言为人们重塑了一个民族国家的梦想.但是,现代传媒带来的汉语审美力量的削弱,引发汉语艺术张力大倒退的现象,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6.
受"全球化"的显著影响,地域建筑文化在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传承、保护与更新发展的诸多现实挑战和问题。以新型城镇化为视角,分析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现状,包括古建筑保护、历史老街区保护、传统城市格局与风貌保护、新建筑的地域文化精神体现等诸多方面状况,通过对"新型城镇规划与地域建筑文化保护"、"新型城镇建设与地域建筑文化传承"、"新型城镇的城市文化营造与地域建筑文化更新发展"等方面内容的研究,提出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匹配的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策略,达到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和谐发展的目标,弘扬与发展本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7.
地景化设计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形态表达,可以良好地协调建筑、景观和场地的关系,反映场地的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整合城市功能并提升环境品质。矿业遗迹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矿业遗迹景观通过地景化的表达可以突显建筑和景观的矿冶主题,表现矿山自然环境特征和地域文化,并为矿山公园建设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冯广艺的文学语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广艺的文学语言研究以普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科学把握文学语言的特质,阐释文学语言的"建构"与"表征",揭示文学语言的组合规律并建立了组合模型,对文学语言做语义学分析,在当代文学语言研究方面较有特色.  相似文献   

9.
校园的文化环境可分为物质文化环境(硬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软环境)两个方面。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校园的硬件构建,比如文化设施以及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它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通过对校园建筑的悉心布局,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空间场所,使它们成为高校校园隐性教育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分裂与建构》是一部学术含蕴深厚的好书。作者在特定的文化视野中,对于中国文学语言的"变"与"不变"、"恒变"与"裂变"有颇多参悟。该著对已成"常识"的"五.四"理念,及其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凝固范式,提出挑战。他选择"新变"作为核心术语,表达着对于中国近代文学语言生态的深切关注,为研究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转型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言是语言进入文学这一领域后形成的言语变体,是主体为了追求语言的表情效果和关学效果而对常规语言有所超脱和偏离的有意味的话语形式。诗性,是指人的精神的创造性。文学语言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化符号体系,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诗性精神。研究文学语言的诗性特质,可以更加深入地透视文学语言的“人性化”、“感性化”的审美属性,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揭示文学语言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禅宗作为一种认知语境,其对文学语言的影响是可能的.禅宗对文学语言的使用有着潜移默化的"柔性"影响,常常使文学语言的句法结构更具灵活性、句法功能更趋多样性、语义内容更显模糊性,以此实现文学语言对特定语境的适应.文学语言又有助于禅宗义理的传播,有助于禅宗"空"语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3.
客家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挖掘其文化特质是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文化"是客家人的民系性格、生存方式和精神信念,"和文化"符号在客家社会里从器物形式到精神文化都有丰富和生动的表现。对客家"和文化"进行文化符号学解读,从表现形式看,客家族谱、客家方言、民俗活动、土楼建筑等文化符号无不闪耀着客家"和文化"的光芒;从功能看,客家"和文化"具有认同、协调、教化、调解等功能。解读客家"和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一中国近代的革命家和文学家鲁迅先生,他不仅以其坚韧的战斗精神和丰富的文学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祖国的文学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辛勤的实践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基础。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祖,同时也是现代文学语言的奠基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鲁迅是最坚定、最勇敢的战士,他一方面坚决地、彻底地同一切封建文化作斗争;一方面以其卓越的语言天才,最先运用现代汉语文学语言作为  相似文献   

15.
现代步行街的实质是借助有限的建筑空间传达无限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传统或现代的信息。是一种城市生活方式。对传统步行街进行改造时,应该认真分析其场所精神与构成特点,在设计与建设中切实地将商业步行街的传统精神与现代特色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6.
建筑设计中的场所精神是以人的活动及参与为基点,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目标,完全不同于过去那种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为准则、“形式追随功能”式的设计理念。前者强调的是人的精神需求,而后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历史印记承载了人的活动与体验,同时也定义了场所的含义。因此,历史印记与以此营造建筑的场所精神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性。文章通过对江南大学文浩馆老馆历史印记的描述、新馆设计理念的确立以及历史印记在新馆设计中的融合,详细地介绍了如何运用历史印记营造建筑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7.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带动语言表达形式不拘一格。文学语言的表达特征也由原来被看作变异的组合形式所代替,呈现出"循环结构"、"零标点"、"短句聚合"、"副名组合"、"同素铺排"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先秦文学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的文学 ,不仅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它所确立的文化精神也对后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先秦文学中数量颇丰的成语 ,来探寻汉语成语的来源并解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建筑的象征文化,就是通过一定建筑符号,昭示出一定的"建筑意",即通过建筑本身所体现的一种建筑文化来传递精神意义。文章从徽州传统民居的布局、结构、装饰、细部特点等方面来阐释中国传统民居的象征文化,进一步探求了在现今要求大量、快速生产的建设条件下出现的建筑文化的断层现象。  相似文献   

20.
园林的核心本质与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园林化教育环境与近代校园规划实例虽然形态各异,但在场所精神的追求上却一脉相承。在以儒学、理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园林化环境中蕴涵的人生理想、美学意识和人文关怀,是中国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基因,也是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