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怡 《社会》2008,28(5):165-190
本文以一个集体主义的村庄能够从毛时代到后毛时代一路走红为案例,从“红”的学术意涵“声誉现象”入手,在村庄声誉从无到有再到持续维系的过程中,探讨村庄人固守集体经济理念的内在机制。基本的叙述结论是:H村的声誉现象可以被叙述在“投资回报”的经济学解释框架里。这就是,囊括贫困与奋斗经历的投资,所产生的物质、精神、认同和外援社会资本的利益回报,一旦汇聚为村庄人强烈的族群荣誉感,便能使村庄从一个以往行政强制的、贫苦捏合的共同体,走向一个被先进声誉拥戴而自觉“先进”的整合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张希玲 《学术交流》2007,(2):141-143
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比照亲属之间的年龄、辈分的特点,借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对方,这种模拟亲属关系来称呼非亲属人员的称谓语就是拟亲属称谓语。它被普遍应用于邻里、同事、同学、官民、主仆、师徒、干亲、结义、朋友等各种关系的人群中。这种在中国社会各类群体中无所不在的拟亲属称谓现象,其深层结构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意识,它是家族意识的扩大和延伸,是宗子意识的泛化,是传统礼俗意识对人的交际行为规范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刘月平 《社会工作》2011,(19):30-32
农村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实际社会工作者”(代表政府的农村工作者)合作,以村庄为基础,以农村社会和农村居民为对象,持守社会公正、人文关怀和真诚信任的伦理情怀,以加强政府与农民间的信任关系和增强农民的自信、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家庭亲子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农村人口进域务工潮流的兴起,在中国农村出现了数量非常庞大的特殊家庭:留守妇女家庭。所谓留守妇女,是指由于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妻子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被称为“留守妇女”。  相似文献   

5.
杨继涛 《社会》2005,25(5):143-166
对中国农村社会冲突的研究以实证研究居多。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社区内的人际关系;二是村庄与乡镇间的冲突;三是干群冲突;四是村庄“两委”(村民委员会和党支委)间的冲突;五是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冲突。此外,也有少数学者研究农村社会的文化冲突。但上述研究侧重于冲突的发展及冲突的解决,对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及冲突过程所隐含的权力关系均不够关注。张静和孙立平等人突破传统的研究视角,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农村的社区冲突。张静(2000,2002)认为,“国家政权建设”在中国没有完成,因此,既没有构成强大的约束…  相似文献   

6.
端木美 《浙江学刊》2003,(5):104-11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二十年间 ,被称为法国工业“真正腾飞”的时期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法国在 2 0世纪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考察两次大战间农村劳动力外流的背景及流向探讨了那些离开土地逐渐融入新社会中的农村劳动力的力量与作用 ,认为他们是带着法国小农深刻烙印和与家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法国现代化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7.
精英的规模     
在研究农村问题时 ,“精英”这个概念使用的频率挺高。综合大家的各种分析 ,可以说农村精英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拥有的 (经济、权力或关系 )资源丰厚 ;个人能力较强 (这里的能力包括个人的知识、智慧、为人处世的技巧等 ) ;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于村干部和其他选举时强有力的竞争者 ,学界同仁们往往将其称之为村庄的“权力精英”、“非治理精英” ,或统称为“政治精英”。我是以村民自治、村委会选举为楔入点进入农村问题研究的 ,对于包括村干部在内的选举中的风云人物 ,我习惯地称之为“选举精英” ,认为他们都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一次在浙…  相似文献   

8.
农村日常生活在人际关系、婚恋情感、生活消费、日常闲暇、居住空间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呈现出区隔化状态.仪式性人情中的阶层剥削、婚姻缔结中的阶层位置维系、村庄闲暇中的阶层表征、公共文化参与中的阶层位置展示、生活空间配置中的阶层固化、社会群体意识中的阶层认知是农村日常生活区隔化的实质.农村工业化历程中逐步产生的资本区隔、权力区隔以及两者“结盟”之后生成的阶层流动阻隔之网是日常生活区隔化的缘由.农村日常生活区隔化既是农民阶层分化的表现,又构成农民阶层分化再生产的社会机制.随着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不断固化,阶层流动渠道被阻断,村庄社会秩序将由于“结构紧张”而趋于紊乱.  相似文献   

9.
智库,被称为“影响决策的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背后都有智库的身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行官邸制、放开二胎亦是智库建议。你知道中国智库图谱中的“绝代双骄”和“七大门派”吗甲智库影响决策层的“秘笈”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网上交友──颠覆传统人际互动的新浪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人全新的网络时代正不可阻挡地向我们走来。人类在网络所织就的虚拟社会中寻找全新的交往模式,产生全新的社会关系,建立全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正悄悄地改变你、我、他,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果真被“一网打尽”?“虚拟社会”栏目将引领我们从虚拟社会中来,到真实社会中去……  相似文献   

11.
古人在评注诗文时,将无明确意义的字词称为“语助”。“语助”入诗作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常用技巧,至迟在宋代已经被论诗者所关注。“语助”虽无实义,但通过分析具体诗例,可知其在诗歌中能够起到填充音节、延宕节奏、抑扬语气、丰富诗意层次等作用,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古人使用“语助”时还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同类型的“语助”往往被安排在五言诗句中的特定位置,这与五言诗歌的节奏、结构特点密切相关。探讨“诗用语助”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虚实相生”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独特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的土地流转对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就业有着根本不同的影响.在农户间自发的土地流转模式下,土地流转基于村庄中的互惠关系展开,得益于此,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耕地规模得以扩大,并实现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家计生活的改善;在以资本为主导的大规模土地流转模式下,土地向资本集中,土地流转的互惠机制瓦解,农村中老年劳动力不仅退出了村庄中的土地流转市场,也逐渐退出了农业生产劳动,从而在整体上处于“半失业”状态,家计生活陷入贫困.因此,土地流转的制度设计必须考虑到农村中老年劳动力的利益,选择真正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土地流转模式.  相似文献   

13.
自然村落中的亲族聚居现象,是中国农村许多地区居处形式的突出特征,为捉村宗族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土壤。亲族聚居有三种基本类型,每一类型都有之相对应的一种宗族组织形态。在突出父权和夫权的原则下对亲族中的血缘亲属关系进行有意识的“重组”,即形成宗亲范畴,是亲族聚居向宗族形态转化的关键。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为宗族活动发生所需的各种物化的和智力的资源,是农村亲族聚居向宗族形态转化的重要社会条件。但从整体上说,当前农村宗族组织的发育程度还是低水平的,只要控制住宗族资源的生长,就可以减弱这种转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与农民对于村干部选举和村庄的公共事务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考虑,在此背后实际上是“国家政治”和“村庄政治”的区分。农民对村庄政治关注的直接结果是使农民的日常交往行动带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从而使村庄政治与农民的日常生活交融,出现“日常生活政治化”的现象。而且,恰恰是因为村庄政治的存在,农村妇女才可以像男村民一样,通过日常交往去参与村庄的公共事务并得到村落社区的承认和肯定。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这样的视角去关注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从而发现村庄政治背景下农村妇女公共参与的特点,以深化认识农村妇女的公共参与。  相似文献   

15.
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诸多林权纠纷现象表明,仿效耕地承包制的明晰产权改革设计与村庄社区沿袭至今的非正式产权制度无法完全兼容,由此凸显的问题是:关于集体产权实践的既有理论已不足以对集体林权实践中展现出的产权博弈现象作出充分有效的解释。既有的集体产权制度安排,也不利于林权纠纷调处及林地的可持续经营利用。为此,有必要建构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农村产权制度分析框架——村庄社区产权,以凸显村庄社区在产权实践中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整合村庄变迁中积累传承的社区产权价值观。引入村庄社区产权实践中形成的合理机制,或许能够进一步完善和促进中国农村产权制度变革,进而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16.
邹鹰 《社会工作》2009,(14):4-12
村委会直接选举亦称“海选”,指在选举过程中,不预先设定候选人,由选民按照相关规则进行公决的政治制度。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和村庄的宗族势力在影响着这一中国农村民主制度的成长。而本文却从实证主义出发,从目前学界忽视的一个理论视角——户主意志主导了“海选”,透过“海选”中的户主意志形成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发现户主意志是为了自身的家户利益而控制手中的选票,这种因个人专断而流失公共权利的行为对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带来了不得后果。而改变此现状的政治路径是推进农村民主现代化和民主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华琦 《东西南北》2012,(12):44-46
作为义乌唯一的一所大学,义乌工商学院为创业班学生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评价体系:上课时可以在下面接单发单;允许逃课,只要期末成绩合格;淘宝等级可以抵学分,一颗钻抵两个学分;学生们拥有两间教室,一间是仓储教室,一间是上课教室…这是义乌当地唯一的大学,也因扶持学生淘宝创业而声名在外,被称为“淘宝大学”。  相似文献   

18.
2014年8月11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选派的2名调查员到孝昌县开展为期一周“农村养老服务调查”。 今年,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继续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抽样凋查261个村庄,同时,选取所在县1个新型农村社区进行调查。调查员将走村入户,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农村养老服务现状和农民养老服务需求。孝昌县花园镇欧河村为全国261个农村养老服务调查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第三种力量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般认为 ,在村庄治理中 ,存在着明显的两种力量。第一种是来自国家的 ,这种力量在人民公社时期成为村庄治理的主要力量 ;第二种是源于村庄自身的 ,在推行村民自治后 ,这种力量得到了国家的鼓励。其实 ,除这两种力量外 ,还有一种力量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即村庄上出去的 ,在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人 (村庄人称之为“在外面工作的人”)对村庄事务的关切 ,他们构成了村庄治理的第三种力量。龙村是一个具有七、八百年历史的小村落 ,仅 47户 2 2 4人。自解放以来 ,村庄上陆续有 1 0人通过参军、升学离开村庄 ,成为“在外面工作的人”。他们或者在…  相似文献   

20.
在城镇化和新农村的共同作用下,作为农民传统聚居地的村庄发生了演变,有的村庄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空心村,有的村庄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尽管村庄劳动力要素流失是普遍现象,但目前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即从原来单纯的单向流动发展为复杂的双向流动,村庄劳动力资源的流入流出频率和数量都有所增加,尤其是发达地区的村庄表现得更为明显。不同村庄的劳动力资源流动情况既存在共性的地方,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村庄经济发展状况是村庄劳动力流动的最初动因,经济性动机起决定性作用。农民自身的技能水平、社会资本积累状况、资金的获取等资本整合情况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动趋向,而无论决策的结果是进城还是回乡,目前来看生计型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动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