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用书信形式写的颇具特色的说理散文,它语约义丰,概括了深刻的政治历史内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光辉。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实行变法。这一改革措施,限制和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以及与他们有着密切联系的庸懦士大夫的利益,他们群起而攻之。正当新法在激烈斗争中迅速推行的第二年,官绅豪右的代表人物司马光(时任谏议大夫),一方面上表神宗皇帝,攻击王安石,表明他与王安石的关系“犹冰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出身于中下级官吏家庭,少年时曾度过一段“贫苦患难”的生活,这使他比较接近下层人民。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江东刑狱等职。长期的地方官吏生活,使他了解了宋王朝当时吏治的腐败,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土地以及中小地主破产和农民生活痛苦的种种情况,因而产生了变法主张并逐渐形成了他的变法思想。嘉佑五年(1060)他写了洋洋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相似文献   

3.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王安石在青年皇帝神宗的支持下,担任参知政事(副相),针对当时发生的社会危机,特别是经济危机和军事危机,对赵宋王室的政治、经济、农业、商业和军事等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并营法等等。这些多方面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当时封建社会各阶级、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其后曾在江浙一带做过多年的地方官。神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是宰相,神宗改官制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出身一个寒素的地主家庭。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从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的目的出发所提出的青苗、农田水利方田均税、免役、保  相似文献   

6.
宋神宗赵顼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起用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又擢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而揭开了一场由宋神宗、王安石领导的变法运动.但是,在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下,熙宁九年冬,王安石第二次被迫辞去相位,使变法运动遭到一次巨大打击.元丰八年(1085)三月,年仅三十八岁的神宗皇帝病逝,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上台执政,不一年,各项新法被基本罢废.至此,历时十七年之久的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7.
万斌生同志苦辛十载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终于问世了,这是临川籍作家以小说形式深刻反映北宋熙宁时期那场波澜壮阔的变革运动,全面刻划“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2卷,第223页)王安石典型形象的艺术作品,是一部弘扬临川文化的力作。《王安石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二十二岁中进士后,担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多年,目睹北宋社会危机深重和人民的贫困生活。在仁宗时期,他曾上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直陈时弊,提出变法主张,但未为仁宗、英宗两朝所重视。神宗就位后,在社会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便两次任命王安石为相,推行新法,进行改革。王安石的变法,旨在抑制兼并、放宽压榨、推动生产、富国强兵,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为着进行变法,王安石不仅改组太学和地方学校,  相似文献   

9.
海内外学术界历来把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的改革统称为王安石变法.但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即闲居江宁,元丰新政完全是在神宗主持下推行的,理应视为神宗变法.事实上熙宁新法与元丰新政不仅主持者不同,而且指导思想亦大相径庭.本文深入解析了熙丰年间改革路线逐步变质的内在机制,指出关键在于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的价值取向不同,进而重新检讨了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这副对联端立在六榕寺正门两侧,把这座广州著名的寺院同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公元1037年-1101年)联系起来。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拜相,  相似文献   

11.
一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称《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是王安石在嘉祐三年(公元一○五八年),任提点江东刑狱返京述职时,写给宋仁宗赵祯的上书。但  相似文献   

12.
宋代到了仁宗时期,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政府财政空虚,整个形势,犹如大病缠身,“待时而发”,已经到了“不容怠忽玩惕之时”。正如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所指出的那样:“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讠思)(讠思)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在当时士大夫中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就是一次改革的尝试。到了宋神宗时,一方面社会危机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神宗也有改革的意图,而王安石又是当时改革中的一位有声望、有魄力、有远见的政治家,于是变法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身上。  相似文献   

13.
《宋史·乐志》大宴仪系年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宴仪是宋代礼乐制度的盛典,但《宋史》对大宴仪的时代编排较为混乱,以致后人在引用大宴仪以佐证重大文学现象与文化现象时产生种种误解,如薛砺若《宋词通论》、刘毓盘《词史》就误把《宋史·乐志》十七所载大宴仪当作仁宗朝的仪制,用以阐释宋大曲体制及宋词繁荣的原因.据考证,《宋史·乐志》十七所载大宴仪非仁宗朝的实际情况,而是徽宗崇宁二年(1103)以前天宁节(徽宗"圣节")的仪制.但徽宗崇宁二年以前的大宴仪实际仍是由神宗熙宁九年、元丰年间(1076-1085)因改革旧制(如用"小儿队"取代两军妓乐,枢密使等官员及宗室预座诸项制度改革)而创立,并用于神、哲、徽三朝,迄徽宗大观三年(1109)因新大宴仪的出世才罢用.所以,《宋史·乐志》十七所见大宴仪的应用时段,最早不先于神宗熙宁九年、元丰元年,最迟不后于徽宗大观三年.  相似文献   

14.
宋代仁宗、神宗、徽宗、高宗四位皇帝对进士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从而深刻影响了宋代律赋。仁宗于天圣五年(1027)下诏提高了策论的地位,而律赋地位却开始下降。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议在进士科举考试时候罢了律体诗赋包括律赋,而代之以经义、策问等体例的议论性文章。徽宗于政和元年(1111)禁止士人写作律体诗赋,如有违反,“委御史台弹劾。”因此律赋成为了徽宗褊急性格的牺牲品。高宗考虑到党派平衡,权力制衡,于建炎二年(1128)采取律体诗赋、经义并取的策略。经过改革以后宋代律赋的地位相较唐代律赋的地位有很大下降,而且数量和质量相较唐代都有很大下降。由此可见宋代皇帝对进士科举制度改革对律赋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15.
来信照登     
编辑同志: 最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说我的《从北宋后期文坛看文学创作和政治斗争的关系》(见本刊1982年第1期)一文中,有一处说王安石希望王逢原出来和他共同力排异端,执行新法,这话与史实不符。我当即查王安石《临川集》,在卷七十一《题王逢原讲孟子后》,果然发现“逢原卒于嘉祐己亥六月”一句话,这就证明王安石熙宁时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公元一○二一年生。他二十二岁中进士,做过十多年的地方官吏,深知民间疾苦。在任职地区,兴利除弊,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五八年,王安石向宋仁宗皇帝上书言事,系统地提出他的变法主张。宋仁宗在位时,王安石两次为相,实行变法,以著名的政治革新家而载入中国史册,曾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17.
我校罗传奇教授和吴云生副教授(现在南昌大学任教)合著的《王安石教育思想研究》新近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二位先生多年来研究王安石教育思想的新成果,也是列入国家“八五”出版计划的重点图书“江西古代教育研究丛书”中的一部专著。 抚州临川,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誉称。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临川这块沃土孕育出众多的文化名人、艺术巨  相似文献   

18.
一、此诗写于何时?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至少有如下几种说法: 1.笼统的说法,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退居江宁时。 2。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我们只要将三种具体说法略加辨析,此诗写作时间问题就可解决了。第二种意见明显有误。首先辨明其误有三。一是季节错误:诗写的是春天,而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是熙宁七年四月的事,返回江宁是六月十五(见《谢上表》);二是方向不对:以常理揆之,离开江宁问何目还是自然的,正返回江宁途中泊船瓜洲而问何日返江宁是反常的,因为瓜洲仅距江宁八十余公里,说还即还,无须发问;三是心情不对:持这种意见的人中有看出第二点矛盾的,于是解释“还”字,不是还江宁而  相似文献   

19.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少年随父宦游,立志报国,自比夏禹的大臣稷和契(“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北宋王朝的  相似文献   

20.
《洪范传》是王安石一篇重要的学术作品,但学界对其写作年代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因王安石的学术思想具有明显的阶段分期的特点,因此,确定它的写作年代对于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很有必要。与以往学者从该作品的最早版本,或从王安石对旧作进行“删润缮写”的时期来确定其写作年代的途径不同,通过分析王安石道本体论的演变,不同篇章中相关思想的关联及其人才观、君臣观思想内容所属的阶段来判定,认为传世的《洪范传》文本的写作年代应该被确定为王安石熙宁三年上呈给神宗皇帝前夕,属于其后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