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认为,宋学和理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宋学产生的原因。接着,将宋学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分别对其产生、发展和衰落作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并对宋学各主要学派的思想、异同和对后世影响,有重点地作了介绍。文章最后指出,从南宋理宗朝起,随着理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其他各儒家学派受到了严重压制,理学本身也因为缺少对立面的斗争而日渐僵化,至此宋学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南宋孝宗朝初年与金人和战过程的论述,分析了张浚和史浩在这中间的不同态度。认为像张浚那样不顾敌我力量对比状况,只会高谈抗战的人,并非真正的抗战派;反之,像史浩那样知己知彼、以议和为策略,以抗战和收复失地为长期奋斗目标的主守派,与真正的抗战派并无两样  相似文献   
3.
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成为公而忘私的典范,其本人也受到了历代人民的无限崇拜.由于夏朝无文字记载,故对于历史上有无夏禹其人,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考究<尚书><诗经><史记>和<论语><孟子>等有关史籍的记载,可以肯定地说,历史上确有夏禹其人,而所以出现种种矛盾的记载,与受传说的影响和将其他治水英雄的事迹也归入到禹的身上有关.后人崇拜大禹,除禹治理水患,造福百姓这一根本原因以外,还与后世儒家为了替自己的学说寻找理论依据及劝说封建帝王推行仁政而着意推崇和拔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史料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提出了史料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并对中国古代史狭义史料即文字史料的种类、特点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和分析。接着 ,论述了文字史料在形成过程中出现错舛的种种表现和致误原因 ,指出考证史料的正误和价值大小 ,是正确运用史料的前提。最后 ,介绍了考证史料的一般方法 ,并指出利用目录学、版本学、避讳学、校勘学等其他知识鉴别史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但自古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错误的或者事实模糊不清的史料很多,如果不作必要的考证鉴别,很难获得科学的研究成果.造成史料引用致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1)史料本身无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原意或者标点不正确而致误;(2)史料本身无误,由于引用者推断不确而致误;(3)史料内容比较含蓄,由于引用者缺乏深入辨析而致误;(4)没有直接引用原书而致误;(5)因版本不善而造成史料的错误或脱漏;(6)史料本身就有错误.  相似文献   
6.
元人所修之《宋史》,在二十四史中篇幅最为庞大,内容堪称繁夥,由于成书仓促及长期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错谬之处实在不少。1976年中华书局新版点校本,是目前最为完善的《宋史》版本,点校者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精力,同时也取得了足以称道的成果。但校书如扫落叶,是一件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故新版《宋史》偶有疏漏实属难免,兹仅以《朱熹传》为例,作些校勘补遗。  相似文献   
7.
宋神宗赵顼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起用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又擢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而揭开了一场由宋神宗、王安石领导的变法运动.但是,在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下,熙宁九年冬,王安石第二次被迫辞去相位,使变法运动遭到一次巨大打击.元丰八年(1085)三月,年仅三十八岁的神宗皇帝病逝,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上台执政,不一年,各项新法被基本罢废.至此,历时十七年之久的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王称和他的著作《东都事略》进行了研究,指出《东都事略》确为王称所撰,有三大值得称赞的特点;其史料价值很高,是有特色的史籍。作者还对王称的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分析宋代及其后对王称及其书的评价,认为应充分肯定王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曾瑜从教育、宋学、科技、史学、词、散文和诗等七个方面对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认为宋代文明在当时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朱瑞熙从自身两次编撰“宋条”的体会出发,对宋朝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再认识;邓小南从中西方对宋朝历史的不同认识入手,重新探讨了宋朝历史,并阐述了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以及现在我们所应有的态度;张邦炜将宋朝放到整个历史的进程中,对其与前后朝代予以对比,进行了科学定位;胡昭曦从宋朝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宋朝的社会变革入手,对宋朝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再定位;何忠礼则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技成就等三方面专门对南宋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章一致认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其在中国古代教育、科技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南宋立国153年,以往人们对它的历史地位评价颇低.实际上,这种评价缺乏对南宋国内外环境的总体认识,忽视了南宋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忽视了南宋人民在抗击金和蒙元的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民族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更忽视了南宋在传承中华文明中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总之,绝不能贬低南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