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7 毫秒
1.
学界对北宋钱荒的研究往往认为,钱价低于铜价所造成的铜钱的熔化、外流和窖藏等是导致钱荒的主要原因。但若从北宋时宏观货币供求和微观经济运行来探讨北宋铜钱体系下的物价变动及货币供给问题,会发现单一铜铸币制度是北宋钱荒的根本原因。而技术落后导致铜钱铸造成本高,使得北宋政府自身货币供给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北宋社会日渐增长的货币需求,则是这一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决策者们试图通过打破单一铜铸币制度,铸造铁钱、发行纸币和使用贵金属等方式解决货币供给不足问题,但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2.
商丘古城:"世界遗产标志"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表象符号的图形看,商丘古城“外圆内方‘古铜钱币格局…与“世界遗产标志”如出一辙,都是人类古老文化中“天圆地方”哲理的应用;从表象符号产生的时间看,前者出现在公元1540年,要比后者出现的1978年早438年;从表象符号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内涵看,两者同出一理,都是中华古老文化的运用与体现。如此说来,商丘古城之于世界遗产标志,便有了一种“家”的感觉。有鉴于此,我们把商丘古城称为“世界遗产标志”城。  相似文献   

3.
元代的铜钱     
元代的主要法定货币是中统钞与至元钞两种交钞——纸币,只是在至大年间(1308—1311年)和至正年间(1340—1368年)曾铸铜钱,作为法定货币行用。在元代,行用铜钱不过是个暂短的时间。元代铜钱减少发行,是因交钞取代铜钱,没有必要再发行铜钱(这是元朝官府的认识)。铜矿开采减少,缺乏铸造铜钱的原料,也是其原因之一。此外,元朝对中国各朝代的主要货币铜钱,也有不同的看法。据《辍耕录》卷二载:  相似文献   

4.
1980年5月25日上午,扬州东风砖瓦厂在萧山工地取土时,发现古代铜钱十数枚,其中还有一枚“得一元宝”。“得一元宝”铜钱为唐代史思明叛唐时于洛阳所铸造,时间为公元759—761年。由于这种铜钱铸造时间短,数量少,当时就不易求,现保存于世的更少,因此十分珍贵。故民间流传“顺天易得,得一难求”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从中唐到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发展一直被"钱荒"困扰。宋代的"钱荒"是历代"钱荒"中最严重的,其产生的原因包括政府赋税政策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铜钱利润低下、铜产量不足、贮藏金属货币;铜钱流失周边各族和海外以及政府的财政支出等。引起宋代"钱荒"的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货币的需求数额,于是宋朝对铜钱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由于铜钱的供给不平衡,"钱荒"的爆发最终无法规避。但宋朝时期出现的纸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钱严重不足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社"文化意指土地、土地神及所衍生的一系列文化行为。"社"文化建构了宇宙、天地与人的认知系统,调整着自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通过土地、姓氏、村庙、祠堂等一系列公共象征符号及围绕符号展开的祭祀、庆典等仪式活动形成了特定群体的在地化知识体系和地方感,承载着认知的"地方"与人文的"地方"多重内涵与价值系统,倾向于促进理解而不是推进行动。  相似文献   

7.
北周政权先后铸造、发行了三种面文不同的虚值铜钱,即"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囿于相关史料的缺乏,学界对其鲜有关注。通过考察北周政权的财政状况,笔者认为发行大面额虚值货币是统治者故意为之的一项货币政策,这种虚值铜钱背后产生的巨额利润差使得北周在与西域诸国商业贸易中,赚取了更多的利益,并快速积累了国家财富,最终为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纸币的历史中国纸币的历史,始于唐朝的“飞钱”。据考证,“飞钱”的起源是随着唐朝工商业的兴起与发展而产生的,由于交通的发达,进一步促进了贸易的兴旺,从而扩大了铜钱的需要。唐朝建国之初,即把货币纳入国家计划,并以开元通宝铜钱为法定货币。虽然历代重复不断地鼓铸,但对繁荣的商业需要,仍不能适应,经常导致铜钱的不足。加之民间对铜的喜爱,铜的价格不断上涨,因此,出现了销毁铜钱,偷铸佛像、铜器等情况,而从事黑市交易的所得利益,比铜钱作为货币使用的所得利益还多。  相似文献   

9.
试论越南初始的铸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十世纪中叶,越南建立了自主封建国家。此后一千多年,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越南一直使用铜钱。越南独立铸币开始于何时?初始铜钱的制式如何?中国和越南一些古代文献有哪些记载?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认识越南古代的钱币和中国货币文化的影响,都是有意义的。公元十世纪前,从汉朝至唐朝的千余年间,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丧乱,越南获得自立。由于濡染汉文化甚深,越南封建国家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符号产品的生产机制问题,即在文化的发展中,符号的出现需要怎样的条件性,符号产品的丰富性、差异性背后有怎样的统一性。认为人对文化的自由创造只是一种幻觉;符号的生产是符号场的自我生产;符号场是诸符号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具有有机性、结构性、生长性;其以符号资源、符号资源在生产中的关系、符号资源的作用方式构成自己的生产方式;其联结着宏观与微观2个层面,对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观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历史过程中,与中国原有的宇宙观概念之间存在理论误解,应该合理建构世界观与宇宙观关系,促成世界观与宇宙观的"合流",打通世界观与中国传统宇宙观之间长期隔阂的状态,最大限度地吸纳中国传统哲学有价值的成分,构建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世界观与宇宙观体系。两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是立足实际,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优秀传统,达到两种哲学精神、两种文化传统和不同民族灵魂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经怀特海、哈茨霍恩、科布三代人的发展,“创造性转化”被确立为过程哲学的一个核心思想,贯穿于其宇宙论和方法论。以强调生成和内在关系为特征的有机宇宙论是“创造性转化”的方法论的基础。创造性转化的方法论则被运用于多元处境下的宗教对话研究,它倡导在尊重差异的同时走上一条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道路。过程哲学的创造性转化思想适于中国处境中的宗教学研究,尤其对宗教乃至文化对话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先生从中西画法的不同总结出中西空间意识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空间意识与一个民族的宇宙观、哲学观、文化心理的密切关系,显示了其美学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文化关怀。宗先生关于空间意识的比较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4.
晚明时节,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与佛教发生了巨大的争论,在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价值论等多方面展开了论辩。这场轰动朝野的争论具有重要的文化蕴义。  相似文献   

15.
试论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赵树理这样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只有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过程中被定位.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里,他的"角色焦虑",一直以困惑、痛苦的方式呈现着.他的创作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性"的完整性的坚韧卫护和摆脱痛苦、冲出困惑的不懈挣扎.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中译语文化因素在译文里的介入是不争的事实.以<鲁滨孙飘流记>诸译本为例,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思想,仔细分析译语文化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介入的范围和程度.可以看出,文学名著的重译走的是一条从倾向归化到注重异化之路.另一方面,对同一时期的重译作品的比较分析也表明,不同译者在处理译语文化介入上同样存在着侧重归化或侧重异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祖灵”意指祖先及其所确立的亲属制度与信仰系统,以及相关文化伦理、世界观、祭祀仪式,倾向于强调天地、礼仪、象征和宇宙观。祖灵信仰及其相关文化范式,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血脉和伦理系统,是“天-地-人”认知文化,“儒释道”入世文化,乡土地方文化多向、多层次的互动、选择、吸纳、调适的过程,促成人类行动与宇宙天地相一致,社会生活与自然节律相协调的状态,体现着人类的自我超越性。  相似文献   

18.
孟子"四端"说为儒家"仁"学和"性善"说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基础。朱熹对四端的发挥,以及理气、动静、发与未发等论证为道德提供了一种宇宙论、本体论和形而上的理论支撑。所以朱子尊德性和道问学并重,理本却绝不贱气。号称"海东朱子"的韩国儒学大师李退溪,将朱子学中理的方面加以发展,强调理的绝对优先性,存养道德,压制情欲,形成的性理学其实更近于二程;而与其并称"理学双璧"的栗谷的性情论与朱子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9.
《礼记》展现出的是儒家相互依赖的关联性宇宙论与世界观。“在场的他者”和“缺席的他者”分别是《礼记》两个重要的伦理逻辑节点。以精神领域的永恒在场为前提,缺席的“他者”形象影响着君子的入世行为。经由对于他人在场的合法性确认,在场的“他者”撑开了儒家生命化了的空间直觉。  相似文献   

20.
道家宇宙观的发展,包括宇宙构成物质和生成图式两个主题。就宇宙构成物质来说,先秦时存在“尚气”和“尚水”两种理解,道家认为宇宙构成物质乃是气,并在道气关系的讨论中,主张“道是气”。就宇宙生成图式来说,先秦存在“对象性”和“系统性”两种理解,道家对于相关讨论从“对象性宇宙生成论”逐渐走向“系统性宇宙生成论”,发展出渐趋复杂的生成图式。宇宙生成论发展至此,已经完整而细腻,而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宇宙生成论大都难以超越此一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