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从司法实际情况来看,适用率非常低,其中有些规定还不是很完善,并且在司法工作人员执行取保候审制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对我国现行的取保候审制度的归纳,反思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缺陷,并指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向科学化、民主化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2.
英国保释有较为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对英国保释制度的了解和借鉴,并结合当前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应从转变思想,革新诉讼理念;改革完善取保候审制度;建立司法审查和救济机制;建立有效的取保候审人的管理监督制度和加大对脱保人员的惩处力度等方面进行改革,让取保候审发挥出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立法虽对代位诉讼的相关问题做出了规定,但在民事诉讼法典中并没有直接规定债权人代位诉讼,有关代位诉讼制度的规定还存在诸多疑点。结合我国代位诉讼的司法实践,针对我国债权人代位诉讼裁判的既判力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债权人代位诉讼中裁判既判力制度的立法设想。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美国公司法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该制度一度为某些小硬东和律师所滥用.为防止派生诉讼制度给司法系统、董事会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美国近年发展了若干项限制性程序规则,例如规定了适格原告的务件,要求原告承担诉讼费用,规定了派生诉讼的前置程序,由特别诉讼委员会对起诉与否提出建议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功能定位的偏颇,导致了取保候审中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重新定位取保候审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保释权利,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改造相关程序,以充分发挥取保候审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利、降低羁押率的作用,从而实现刑事司法的程序化、人道化。  相似文献   

6.
取保候审 ,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 ,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1多年来的司法实践证明 ,取保候审的立法设置和正确实施对保障诉讼程序顺利进行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都具有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 ,还应该看到 ,由于取保候审在我国的施行运作时间不是太长 ,其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就取保候审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展开探讨 ,兼论对国外“保释”制度的借鉴。一、存在的问题(一 )实…  相似文献   

7.
司法妥协的正义与困境——以刑事诉讼程序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司法实务界在制度创新中尝试突破传统的刑事司法规则的硬性约束,在控辩双方的对抗之外,寻求利益间的协商、交换和正义的妥协.以诉讼中的利益各方的适当让步为特征的妥协正义是刑事司法领域无奈而又务实的选择.实现妥协正义在我国目前尚面临着宪法规定、诉讼制度和诉讼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困难,而一种可接受的妥协正义的实现需要引入刑事契约的理念并完善刑事协商程序.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缺席判决制度是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在行政诉讼过程中 ,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缺席的情况下 ,如何对行政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制度。我国行政诉讼缺席判决制度的规定存在缺陷 ,制度运作与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职权调查制度不相适应 ,在新的诉讼证据规则面前缺席判决制度更加难以运作 ,在撤诉情形下缺席判决制度形同虚设。行政诉讼缺席判决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9.
诉讼和解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和解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世界各国大多作了详尽的规定。我国民诉法亦规定有诉讼和解制度,但其内容设计过于简单,司法实践中难以操作,其应有的重要功能难以发挥。作者认为,对我国诉讼和解制度应予以重整。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诉讼主体范围和诉讼保全制度的规定过于苛刻,限制了环境公益诉讼的进行,不利于及时、有效地制止环境侵权损害行为.新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有关机关和组织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并且在民事诉讼中首次引入行为保全,从而有效弥补了民事诉讼立法的不足.借鉴国外“诉前禁令”制度,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和指导民事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确适用取保候审,对于顺利进行刑事诉讼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明确标准、建立审查制约机制、规范期限和保证金数额、强化监控等方面予以完善。目前我国还不宜全盘移植西方的保释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清代的实际审判过程中,已开始区分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但在其基本律典——《大清律例》中,对民事诉讼的规定颇为匮乏。司法实践中大量遵循的是各地州县官在纵向的传承与横向的交流中形成的诉讼惯例。清代州县官对民事案件的审理是正式的审判,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包含起诉与受理,堂审前的准备,堂审和判决这些基本程序,相比较前期封建法制,已经具备了近代民事诉讼程序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关于债务加入虽然我国法律上并无明文规定,但自“苏高发审委[2005]16号纪要”首先提出来之后,无论是法学理论上还是法律实务上均成为讨论和应用的热点。笔者以审判实践中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况为出发点,旨在通过争议焦点分析的方式对债权人做出的替保证人还款这一情况应认定为债务加入,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系统的展示债务加入的认定方式,并在最后分析了债务加入人履行了债务之后应如何追偿的问题,希望能够作为在实务中分析认定债务加入的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行劳动诉讼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欠缺应有的独立性,具体表现为诉讼程序启动欠缺独立性,裁判机构欠缺独立性,诉讼程序欠缺独立性。独立性缺失的恶果是劳动仲裁与诉讼受案范围不清;劳动争议当事人诉讼选择受限;劳动纠纷处理时间过长;劳动诉讼忽视调解的重要作用;审判人员构成背离"三方协调性"和"智识专业性"。中国劳动诉讼改革的制度取向应是构建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其基本制度内涵是"或裁或审",劳动诉讼独立于仲裁;在普通法院内部设立劳动审判庭;在我国正在制定的《劳动争议处理法》中确立劳动诉讼特别程序。在劳动诉讼特别程序中,要适当缩短审限;确立相对诉讼时效;突出调解的地位;规定小额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5.
在刑事诉讼中,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还是责令其承担如实陈述的义务,是各国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刑事司法状况而作出的立法选择.从当今世界各国宪法、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以及联合国有关文件的规定来看,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已是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但我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权,相反却规定其有如实陈述的义务.对于此,我国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在权衡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的利弊和要求其如实陈述的利弊的基础上,拟对我国的立法选择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修订后的刑诉法针对取保候审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作出了明显调整,着力推进其作为一项替代性羁押措施的适用。但实务中受制于权力配置以及嫌疑人对于人道主义条款的利用,取保候审的实际应用也存在诸多阻碍。  相似文献   

17.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作为交通事故行政处罚、刑事诉讼以及民事诉讼的重要讧据,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影响巨大。为了提高交通行政部门行政行为的公正性,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当被列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相似文献   

18.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统一观是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寡欲节用是其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就已形成了渗透环境伦理意识的政法理念。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也具有显著的借鉴价值。有分析地借鉴中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 ,对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比兴为核心的诗歌原则及其组织规则决定了古代中国诗歌经验中人与自然互相亲和交感的基本性质。它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流审美经验。然而,诗歌史上后来曾经起来另一种特异的诗歌经验,它无本体、非假名,无比兴、非联想,色空不二分、情景非二致。它兮兮神秘,置中国古人的感性经验于纯净透明之境。这一诗歌经验之转型,它成功于唐代,而以往我们习焉不察,并不能真正把它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以来的古诗传统从性质上加以厘别。显然,强大的主流读诗法则如比兴,如言志,如缘情,设障于通向此一新的诗歌经验之路。本文欲借道于纯粹认识论,以现象空观为基本范畴,对意境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诗歌经验之转型加以哲学美学之追问。  相似文献   

20.
任竞泽 《学术探索》2010,(2):133-137
总集的编纂与中国古代文体学密不可分,是文体分类、文体理论批评以及文体形态深化研究的渊薮。宋人总集编纂的繁荣与成熟,在中国诗文选本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样,宋人总集编纂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文学史上的文学运动、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等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