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洋泾浜语是语码转换和借用外来词后的一种语言变体。广东话与英语杂交的一个结果就是形成广东洋泾浜英语。论文旨在探究广东洋泾浜英语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特点,即语法依据粤语、语音经过粤语音系的适当改造等。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社会变迁的忠实见证者。中国洋泾浜语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叶的澳门,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蔓延到内地,它经历了澳门葡语、广州英语和上海洋泾浜语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和正规英语教育的普及宣告了中国泾浜语的消亡。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的洋泾浜现象以特定的贸易用语等形式存在于当代社会。洋泾浜语和洋泾浜语现象的形成、发展和消失反映出自明末清初以来,中西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层面的交流与冲突,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3.
洋泾浜语的产生、种类、分布、特点以及与克里奥尔语的关系等有关知识对于语言工作者来说应该有所了解。这样便于消除大家对洋泾浜语的偏见,以公正的态度来对待它们。  相似文献   

4.
盛行于我国清代通商口岸为涉外商贸服务的"中国洋泾浜英语"(CPE),就其词源及辞书释义、形成及用途、教学及读本内容、使用者的职业等而言,就是我国早期的商务英语。CPE产生于早期中西商贸语言接触和语言混合,经历了广州英语和上海洋泾浜英语两个主要发展阶段,是近代中外商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商贸通用语、混合语和有限的二语习得。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洋泾浜英语的历史回顾,研究洋泾浜英语的形成及特点,探讨洋泾浜英语的语言系统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 ,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的变体表现出来。本文就“洋泾浜”现象分析了语言变异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进而指出只有规范化的语言才能加强各地人民间的相互了解 ,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洋泾浜语言是一种混合语言形态,把它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特殊形式,可以管窥第三文化雏形的形成过程。第三文化回避了文化普世化和文化多元化这两种极端的文化发展趋势,而且在承认话语中心的前提下,以语言传播为基础,进行与异体文化的沟通,从而使自身既保持了独特性,又具有了异质性。这些特点,使得它将成为当前跨文化传播的一种发展方向和态势。  相似文献   

8.
运用语言学基本理论,对不同时期中国船员使用的海上“洋泾浜”语汇进行分类,分析其语言结构、语法特征、发展趋势并得出结论,对海事英语词汇发展过程和航海史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是一个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多元文化反映到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多语现象.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澳大利亚语言的多样性:澳大利亚土著语言、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社区语言、澳大利亚英语.探讨澳大利亚社会的多语现象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深入认识澳洲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了解,在澳大利亚的历史上,多语有时被忽视或被视为违法,甚至遭到禁止,但有时也被承认,甚至受到鼓励.这种澳大利亚历史上的单语与多语之争实际上反映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0.
"别琴英语"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琴英语”是华人在早期中外贸易交往的实践中逐步发明的中英混杂语言。由于晚清对外贸易的特殊性,“别琴英语”由“广州英语”发展到“洋泾浜英语”。“别琴英语”虽是一种很不规范的英语,但它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当今英语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言转用和语言保持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少数族群的语言与国家政治之间存在多种多样的关系 ,与之相适应的语言政策也各不相同。语言保持是立足于族群集团立场的一种语言政策。保持少数族群语言的关键是抑制第二语言使用范围的扩大 ,排除第二语言对母语语言系统的影响。国家语言保持政策的重点是提高少数族群语言的地位和威望 ,并使之深入每个国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2.
汉语的“词”是汉语社团普遍认同并广泛使用的现成的语言单位,可以从公众语感的角度进行考察,但许多因素都可能对语感测量的结果产生影响。根据最近一次语感测量的操作程序及统计结果,及对样本内两组切词结果进行的相关分析,表明地域及专业等因素基本上不会影响汉语社团成员对词的感知,语感测量可为汉语理论及应用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蔡明宏 《东方论坛》2014,(3):102-105
新加坡作为在全球化进程下多语言环境极具代表性的国家,在兼顾族群和睦和国家意识的权衡中,语言文化环境凸显出庞杂繁复与敏感。以新加坡华语升沉嬗变为基点,以语言生态学为崭新视角,对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语言的背景下语言生态环境的失衡进行观照和思辨,洞彻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诉求和情感依附对语言选择的影响,提出任何语言的一枝独秀都不利于语言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健全,任何语言的衰退和泯灭也都会殃及其他语言的共存和发展,以期探寻多语言成长在整体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具有的客观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我国第二语言学习的方式过于落后的现状,有许多二语习得学科的专家致力于将二语习得理论应用于第二语言学习的实践中,小组互动式学习模式是其中一种实践。通过分析小组互动式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以及该模式在学习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来研究该学习实践开展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这种学习模式对语言学习者的综合外语能力以及其他能力都有较大提高作用,且能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的效率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从回族语言看其民族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中,只有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但经语言学协会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实回族使用的汉语很有特色,其间夹杂着很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1]回族语言的这种独特性与回族的历史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伊斯兰教是回族民族认同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回族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表征民族性的符号,在其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更加广泛。因此,以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为特色的回族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仡央语族群的历史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仡央语支是侗台语族属下的一支新设立的语支,包括仡佬、木佬、拉基、布央、普标、拉哈等语言,使用仡央语言的“仡央语族群”分布在黔滇桂及越南北部地区,本文通过比较古籍文献资料,认为仡央语言与古代百越语关系密切,现代“仡央语族群”来源于古代百越.又通过与台(壮傣)、侗水、黎三支侗台语言比较,发现仡央语言与黎、临高、侗水等现代并无接触往来的语言具有许多独特的共同成分,从而确定“仡央语族群”是古代岭南一支百越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17.
台湾原住民有40多万,约占人口总数的2%。这部分群体又分为不同的民族,各民族语言状况较为复杂,语言能力、语言态度等多有不同。调查显示,原住民对国语的掌握程度较高,63%的原住民能用原住民语熟练交谈;国语使用领域较广,原住民语的使用领域正在逐步萎缩,限于家庭及庙宇或教会场合。在台湾,保护原住民语的呼声很高。  相似文献   

18.
Swain(1995)的可理解输出假设指出,语言的输出除了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流利度外,还能提高学习者的准确性.在众多研究影响修正输出的因素中,很少有研究涉及到语言水平对修正输出的影响.本文就语言水平与修正输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得出,与其他两组学生相比(即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高水平组学生的互动有利于低水平学生提高自己语言输出的数量和质量.这一结果对语言教师,尤其是教师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不同加工层次对小学生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汇附带习得已经引起第二语言(二语)研究者们的注意,但对儿童词汇附带习得的关注还不够,因此研究不同的加工条件对中国儿童二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深加工理论为基础和依据设计研究方案,受试被分戍四个组(形义组、义组、形组和对照组),井且分别在四种不同的加工条件下听英文故事。听完故事后进行的即时测试和两周后的延迟测试,分别考查了受试对6个目标词的习得和保持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儿童能够附带习得英语生词;另外,在即时测试和延迟测试中,形义组和义组对目标词的习得效果都明显好于形组和对照组,并且这种区别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说明不同的加工条件确实影响了词汇附带习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