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马是游牧文明的标志性核心载体之一。马的驯化,特别是马的承骑不仅造就了游牧文明,推动草原文化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商贸和文化交流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游牧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空前加强和提升了草原文化的内聚力、外张力,出现很多彼此联系紧密、特征相近的游牧民族、游牧帝国,将亚欧草原变成游牧文明天下,对世界的民族、文化格局带来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
蒙古英雄史诗与游牧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社会的游牧经济可分为开始和发展两个阶段 :唐代初期为开始阶段 ;唐代中后期以后为迅速发展阶段。文章对蒙古先民的社会结构、游牧文化等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性的分析与论述 ,提出蒙古英雄史诗产生于蒙古游牧经济的初期阶段 ,不过 ,其大多数产生于游牧经济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蒙古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传统体育有上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依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自产生起就成为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牧文化的积淀和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近代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草原游牧文化的日渐衰落,使之为依托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同草原游牧文化一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传统优势项目逐渐失去了优势;一些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渐已消失,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发生了很大的社会流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人类顺应动物的采食特性和迁徙规律,顺应草食家畜与草原资源的互动规律,形成符合生态规律的生计方式;研究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放牧制度的主体格局如何由传统游牧方式逐步向定居游牧、定居移场放牧、定居划区轮牧制度转型的历史变迁以及评估现行放牧技术和制度;研究传统游牧中的精华,即轮换使用草牧场和适度放牧技术与与现代科学的放牧技术有效地互补、对接,发挥最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效益.  相似文献   

5.
游牧文化是蒙古族文化传统的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迁,内蒙古牧区无法回避地卷入了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游牧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要义,充分发挥游牧文化在内蒙古牧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内在能动性,走一条将游牧文化镶嵌于内蒙古牧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化资本的游牧文化既包括核心的游牧文化,更包括"衍生"出来的相关部分。在资本统领一切的今天,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随处可见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对游牧文化的再生产、传播与使用。  相似文献   

7.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伟大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而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密不可分。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深度开发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秦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富于进取精神和征服欲望的"虎狼文化".秦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似是由于秦人特殊的发展道路与地理政治环境等因素造成的.秦文化的特点相对于中原地区那种内敛,保守,柔弱怕变,适可而止的文化特点来说,更能够适应竞争的需要和统一战争的需要.然而,秦文化不是游牧文化的简单重复和翻版,秦在对游牧文化进行积极吸纳的基础上,又对以游牧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改造和整合,使它与先进的法家文化相结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从而使游牧文化的因子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9.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游牧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永远不会退出人类发展的历史舞台,因而游牧文化的起源和中亚帝国兴亡史的探讨永远不会停留在历史的尘埃中,其现实价值永远存在着利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北部草原地区游牧行国的内涵及其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一定程度上能够概括分别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生业的两大族群。游牧行国有一个以游牧为生业的族群作为行国凝聚的核心力量;拥有一个被称为单于或可汗,类似于中原农耕王朝皇帝的行国权力核心;拥有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军队,维持和发展着行国体制的运转;拥有一套维持行国体制运转的以十、百、千等数量为单位设置的管理体系;具有以一定继承关系的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游牧文化等构成了游牧行国的主要特征。游牧行国的发展轨迹:最初分布着星罗棋布的众多小的族群,之后不断凝聚、壮大,发展成为一些规模不等的,以某一族群为核心的游牧行国。在不同时期,草原上游牧行国的存在数量取决于游牧行国实力的对比,变化是其常态,但游牧族群的凝聚却是一直在进行着。至蒙元时期游牧行国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游牧族群逐渐蒙古化是其凝聚结果。  相似文献   

12.
自2015年第1期(第35卷总第198期)开始,《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加大力度办好"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教育部名栏的同时,增设新的栏目——"游牧文化研究",其目的是搭建一个新的学术平台,更好地为广大作者与读者服务。何为游牧文化?学界普遍认为:"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游牧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等,无不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和写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  相似文献   

13.
游牧文化在历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但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鉴于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和它们远胜于农耕民族的活动迁徙能力,因此研究早期游牧文化应放眼于更为广阔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之下,更多地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先秦时代的云南,由于地理气候的特点,畜牧业发达,游牧人群的活动十分活跃。塞人是较早进入云南的游牧族群之一,他们的出现和欧亚草原地区游牧文化的兴起有密切的联系。从历史文献、考古发掘以及西南地区的岩画,都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游牧文化在云南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是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游牧经济曾经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牲畜、自然与牲畜的关系,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蒙古族游牧经济具有游动性、均衡性、分散性、脆弱性等特征。考察和研究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特征有助于重新认识内蒙古或其他牧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藏青铜时代的社会经济类型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西藏高原青铜时代考古学材料所能观察到的经济模式有两种:一是以曲贡遗址为代表的农—牧业兼营的经济类型(青铜器早期);二是以加日塘为代表的游牧—猎兼营的游牧经济类型(青铜器晚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或青铜时代早期,西藏腹地的古代居民便已经开始驯化牦牛,通过考古材料推测马的驯化时间,可以证明西藏高原专业化的游牧社会至少在青铜时代晚期便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6.
公元13世纪蒙宋双方钓鱼城之战之所以能持续36年之久,主要有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四个方面的原因。文化是一个民族之精神支柱,钓鱼城之战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碰撞之结果。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蒙古游牧文化逐渐从迁徙转向定居,从传统转向现代,在此过程中牧民的心理也产生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迷茫之间的冲突。现代转型不只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还有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的更新。从游牧与定居、传统与现代、理想与迷茫、本土与世界等方面对21世纪前二十年蒙古国作家作品进行简要梳理,分析21世纪以来蒙古国文学发展动向和蒙古游牧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游牧民的心理接受过程以及游牧文化从本土化到世界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存在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游牧文化是与农耕文化相对存在的文化系统。形成两大文化类型的主要原因不仅是生态环境 ,还有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和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特有的中原为“中心”思想。从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关系的角度而言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9.
西方学者所称 ,蒙古人元代就有“人殉”之说 ,不属实。元代蒙古人丧葬之礼 ,是土葬。它提倡的是自然的永生 ,重视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的生态规律 ,是游牧文化的精髓。这种土葬法适合于游牧生活和合乎于游牧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作为元代文学的象征,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因此,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也在元杂剧中留下了游牧文化的痕迹。北方游牧文化的渗入对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表现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形态对儒家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以及游牧民族的主观意识对儒家传统"礼"的影响。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至今天,是多民族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