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柳宗元学术研究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柳宗元,以其辉煌的学术成果昭示世人。深入地梳理和研究他的学术研究思想,不但可以有助于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柳宗元的历史地位,而且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学术研究的传统,推动当前学术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国正统治观念的形成,是从荀子开始确定的。他强调了圣人的地位:“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①这就给后来的学术研究的“原道、征圣、宗经”②奠定了基础。柳宗元受此传统的影响是很深的。他在许多场合,在与…  相似文献   

2.
刘勰所讲之“道”,有道家的自然之道,《易传》的神理之道,儒家的政化、修身之道,诸子的学派之道,魏晋的玄学之道。他的“原道”,本在于“论文”,而刘勰之“论文原道”,主要是要求创作走自然之道,也在于纠正当时“浅而绮”、“讹而新”的文弊。并为后来韩愈之原道、柳宗元之论道,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诗歌创作可以从他的文质观加以考察。柳宗元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提出了“文者固不可少”的观点。柳宗元在学习古代文化遗产中发现了《国语》一书若干弊病和缺点,便勇敢地写了67篇文章指陈得失,后辑为《非国语》。这是一部学术专著,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柳宗元对《国语》行文特点的批评:“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龙,好诡以反伦:其道舛逆。而学者以其文也,咸嗜悦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有个朋友叫王参元,家里失火,所有家产被烧个精光。按人之常情,朋友遇祸,应该安慰有加才是,而柳宗元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安慰,反而特去信表示祝贺,于是写了《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一文:“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馀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王铭铭事件”发生以后,我的心路历程恰如柳宗元得知他的朋友遇祸后一样,所以我就借用柳书中的三句话作为标题。1.先说“始闻而骇”。我想,始闻而骇者,天下绝非吕某一人而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者正不知凡几。我之所“骇”,是骇北大,不是…  相似文献   

5.
文道与人才     
熙宁四年(公元1071),王安石变革科举制度,“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一举废除了自唐以来的诗赋取士制度。这实际是北宋道学家重道轻文理论在政治上的必然反映。王安石不是道学家,但他的《三经新义》等新学著作当时尚未问世,所以这一改革得到了拥护道学的朝臣们支持。早在熙宁二年变革科举的方案提交朝廷讨论之时,司马光等守旧派大臣对之皆无异辞。①在这场表现为政见的“文道之争”中,站在对立面上的是苏轼。他的《议学校贡举状》是当时唯一持反对意见的奏状。苏轼针对变革“重道轻文”的思想,尖锐地质问道:“近世士大夫,文章华靡者莫如杨亿,使杨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的史前史论,是他的人类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历史哲学中的早期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成份。自先秦以来,中国古代哲人和史家就对史前史进行了许多探索。从荀况的“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韩非的由上古经中古至近古的历史进化论,直到柳宗元的《封建论》中关于史前史的概括性表述,都不断丰富着古代历史哲学,增添着其中的唯物主义真理颗粒。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动,使王夫之从书斋走向社会,为现实而钻研历史。他一方面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批判精神,集古代史前史论之大成,另一方面以“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王敔《薑斋公行述》)的求实态度,运用对湘南一带少数民族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不仅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优秀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勇于改革的政治家。他一生的曲折经历,使他对朝政与下层有深刻的了解,对人才选拔与为官之道,有亲身体验,并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柳宗元主张任贤用能,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在《六逆论》中他指出:“若贵而愚,贱而圣且贤,以是而妨之,其为理本大矣,而可舍之以从斯言乎?此其不可固也。”他批判了《左传》把“贱妨贵、远间亲、新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史籍对秦直道的文字记载不多,《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载有两条:“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三十七年,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遂从井陉,抵九原……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史记·六国年表》:“三十五年为直道,道九原,通甘泉”。《史记·蒙恬列传》记有两条:“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  相似文献   

9.
说士     
说士姚炳祺士字,《说文》曰:“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按,汉时于文字训诂之学盛行声训,《说文》虽重在据形析义,然而,凡字义为人们所共知而又可以音示义者,许氏无不兼用声训,士字之训为事即其例。《说文》中之声训特点...  相似文献   

10.
哀祭是哀辞与祭文的统称。柳宗元的哀祭作品见于《柳宗元集》共三十五篇,其中祭文二十八篇,吊三篇,诔两篇,哀辞和哭辞各一篇。他在世四十四岁,处外则有十四年。悲惨的身世遭遇,囚徒般的政治地位,不仅使故旧大臣不肯以书见及,世人“亦不肯与罪大者亲昵”,所以尽管他文名颇高,来找他作祭文的人却甚少,又加上不屈的性格使他不愿向归天的达官贵人自作多情,这就决定了他祭文的特点:一、哀祭的对象一是自然神灵,一是人;就人来说,不是亲属,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为数不多,但大都情词恳切。三、哭声与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在散文理论方面多有卓见,“文以明道”是其理论核心.柳宗元所明之道是孔子的儒家之道,他强调道的实践性,主张文道并重;他提出了以“诚”为内质的作家修养论;他论述了诗文两体的基本分界;他提倡“卓然自得”的创新精神,并以自觉的美学意识丰富了其散文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正> 刘勰《文心雕龙》所阐发的文章(不单是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头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之中。其实,这三篇只是谈的一个问题:圣人原于天地“自然之道”而为“文”,这种“文”就是后世所谓“经”;后人撰“文”,必须遵从这些“经”的教义,追踪这些“经”的体制。他这种文章理论的基本观点,归根到底,只是“宗经”一义。在“宗经”一义中,刘勰虽然也混合着谈了一些文章形式问题,但是主要的还是着眼在政治内容上。  相似文献   

13.
秦代直道的和平功能与昭君出塞的旅游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郝诚之 《阴山学刊》2006,19(1):59-64
秦直道是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令蒙恬监修的一条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在和平时期,秦直道沟通南北,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汉代的王昭君和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自愿和亲出塞北上时,曾经秦直道到漠北。它是一条“统一之道”、“帝王之道”、“民族团结之道”、“经济发展之道”、“萨拉乌素流域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融汇交流之道”和“红色旅游之道”。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的后半生,是在山水奇异的湘桂地区度过的。在流放中,他时时不忘“以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的抱负,可是得到的却是无期无了的冷遇,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于是只好如他自己所说的:“余既委废于世,恒得与是山水为伍”(《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41页,以下引此集,只注页码),“自肆于山水间”(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在散文理论方面多有卓见,"文以明道"是其理论核心.柳宗元所明之道是孔子的儒家之道,他强调道的实践性,主张文道并重;他提出了以"诚"为内质的作家修养论;他论述了诗文两体的基本分界;他提倡"卓然自得"的创新精神,并以自觉的美学意识丰富了其散文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生活的时代,正值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盛唐景象已成昨日黄花之时。作为一名积极人世的思想家,柳宗元希望在自己的仕宦生涯中能有所作为。他“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柳宗元集》卷三十,《寄许京兆孟容书》,中华书局1979年1O月版。以下引自该书,只注篇名),曾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当时的永贞革新运动之中。政治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虽然身遭贬谪,依然心系国事。而且这种政治遭遇和贬所的环境,更促使了柳宗元在行为上和情感上与下层人民的接近和勾通,更促使了柳宗元去积极而冷静地对社会政治进…  相似文献   

17.
论屈原的人格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屈原的人格,在汉代曾有不同的评价。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论屈原说:“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引用了这段话。这是对屈原人格的极高赞美。对此,班固在《离骚序》里表示异议,他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后来,王逸又批驳了班固的话,并赞颂屈原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楚辞章句序》)这些说法,褒贬不同,但都有较大的片面性。刘安的思想接近老子,旨在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在他的笔下,屈原成了一个超然于世俗的高士。班固和王逸用儒家的道德标准衡量屈原,班固认为他不合乎中庸之道,只能算是狂狷之士;王逸认为他质性忠贞清洁,可以称得上绝世超伦。他们的观点不同,评价也不一样,但都没有对屈原的人格作出全面恰当的说明。屈原是把自己整个生命溶入到诗里去了,他的诗真率地表现着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可以说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亦如其人。透过他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许多方面和我们有着共同呼吸、共同爱憎的人。在这篇文章里,我要将屈原的人格美忠实地描绘出来,象介绍自己的朋友一样把他介绍给读者。我希望,屈原的这样一幅画像,在今天能帮助人们向着美的境界飞腾。  相似文献   

18.
《后汉书·光武帝纪》 :“其敕公卿举贤良方正各一人” ,李贤注曰 :“武帝建元元年 ,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也。”余按 :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有之 ,见于《汉书》本纪 ,然不当言“始”者。《汉书·文帝纪》孝文二年诏曰 :“乃十一月晦 ,日有食之 ,……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以匡朕之不逮。”十五年“九月 ,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 ,上亲策之 ,傅纳以言。”是为确证。《后汉书·光武帝纪》 :“匈奴遣使来献 ,使中郎将报命。”李贤注曰 :“《匈奴传》云 :‘令中郎将韩统报命 ,赂遗金币。’”余按 :…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作品的悲剧意识及其有限消解丁光清,孟修祥柳宗元作品的悲剧意识源于他的现实人生悲剧。自“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从政治中心贬入南荒僻州。《新唐书》本传说他在那里“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因而,他被贬南荒以后所有诗文创作是我们认识柳宗元...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凡是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人,或者读过一些古书的老人都知道的。至于柳宗元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知道的人就要少得多,学术界的认识也不很一致。在十年动乱时期,表面上把柳宗元捧得很高,把他封为“法家”,实际上并没有理解柳宗元,把他的形象歪曲了。应该说柳宗元是个儒家,是“孔子之道”的忠实追随者。但他不是个墨守成规的儒家,是个儒家的改革者。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可以说是个伟大的改革者。柳宗元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地位,至少不应比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