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文学法度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有法维面的论说;二是对活法维面的论说;三是对"至法无法"维面的论说.宋人对文学法度的论说,开始体现出建构与消解并重的特征,它为后世文学法度之论的深层次融通作出了铺垫.  相似文献   

2.
明清文论视野中的法度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文学法度的肯定与推扬;二是对文学创作具体法度的探讨;三是对文学法度的理论阐说。明清文论家对文学法度的论说,为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学创作的规律与特征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文论兴感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物感论维面的承传;二是兴会论维面的承传;三是“兴”与“感”相结合论维面的承传。古代文论兴感论的承传轨迹,呈现出梯度拓展、充实和不断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气”范畴在唐代文论中的展开.体现在两大维面:一是诗学理论批评对“气”的论说;二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气”的论说,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气”作为诗文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诗文之气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从创作角度对“气”的考察。上述论说维面与内容.初步展开了我国古典文“气”范畴.为其在后世文论中的充实、深化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言意论在宋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一是言意之辩论,包括言能尽意论和言不尽意论两个论说维面;二是言意构合论,包括意在言外论、意主辞宾论及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三个论说维面。宋代文论在最广泛的范围内承传展开了古典言意之论,成为我国古代言意论史上论说维面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典政教之论在清代文论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四个维面:一是诗论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二是词论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三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之论的阐说,四是曲论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上述四个维面,一、三两个维面的内容都围绕政教功用论和审美原则论两大论题加以展开,第二个维面的内容主要围绕政教审美原则论展开,第四个维面的内容则主要围绕政教功用论展开.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清代文论政教之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7.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源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词为"诗余"之论,二是词为"倚声"之论,三是词为"诗余"与"倚声"相结合之论。在第一个维面,其主要包括三条线索:一是从总体上阐说词源于诗体,二是分论词源于风骚之体,三是分论词源于唐人近体诗;在第二个维面,其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侧重从音调渊承上论说词源于乐府之体,二是侧重从体制渊承上论说词源于乐府之体。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词源论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8.
唐顺之“即经而心”的学术思想、神明与法度合一的文学观念可溯源至欧阳修的道器论。唐顺之前后期对神明与法度的主次关系的两种看法,分别对应于欧阳修器重于道的心性论和道重于器的文艺论。唐顺之的心学与欧阳修的心论有契合之处,其道器论所引例证和表述都与欧阳修接近,这也证明了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在阳明心学之外,唐顺之的思想有着更早的、来自欧阳修等文学前辈的理论动力,这是形成唐顺之学术和文学思想独特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讨佛学经论对中古论说文的辐射与影响,以支遁、僧肇、刘勰的作品为分析对象,揭示了佛教影响论说文体的途径与方法,三人作品代表了中古论说文的最高成就,分别以“支理”、“肇论”、“文心”来指代.佛教对论说文的影响,在“支理”体现为:标新立异的耸听效果,论注参体的形式选择和条分缕析的论说方式;在“肇论”表现为:论序共纪的形式创新,“假致疑难”的论证方式以及华实相扶的语言追求;而“文心”则集中表现为“以兼为主”的论文观.具体来说,《文心雕龙》做到了辨体上论与说的统一、形式上理与辞的统一、创作上“弥纶群言”与“研精一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词学视野中的“明词”之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明词总体性否定的判评,二是对明词衰亡的多元分析探讨,三是对词亡于明的消解与纠偏之论。其中,在第二个维面,人们主要从词曲相混、自度曲律、委靡软俗、意格不高等方面对明词之弊予以论说;在第三个维面,况周颐、赵尊岳从较为辩证的角度论说明词不足与值得肯定之处,显示出超越于时代的卓越识见。传统词学对“明词”的批评,从一个独特视点展开与深化了对古典词史演变发展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