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光洙是韩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巨星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对于韩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奠定了日后韩国现代文学的基础。他的文学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巨常的文学观、功利主义文学观、启蒙主义文学观和“情”的文学观四个方面。李光洙文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的成长经历、时代背景、思想倾向等密不可分。他独具特色的文学思想对韩国社会、韩国文学以及其他诸多作家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光洙是韩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长篇小说《无情》是李光洙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也是韩国最早的近代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各种类型的韩国过渡时期人物之间的纠葛与矛盾,集中体现了韩国近代史上转换时期的众生相和价值观。通过时《无情》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走入李光洙的文学世界,多方位考察李光洙的文学思想,为增进对李光洙文学的了解迈出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3.
李光洙和川端康成均为具有穿透女性心理并准确捕捉女性意识及情感之能力的大家,塑造出一系列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们的文学在本民族由近代到现代的过渡期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各自的文学史上占据显赫地位。但是这些妩媚的女性形象背后却是两位作家相似的童年遭遇和受伤的初恋及基于此的创作情结。当然,不同的时代课题和作家个性、传统文化基因的干预迫使他们的文学最终演绎出异样的情态。根据弗洛伊德理论可探寻作家的创作心理并解析两位作家晦涩复杂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4.
将中国女性文学纳入启蒙叙事传统中,通过启蒙思潮与女性文学的内在一致性、启蒙话语下女性文学的文本特征、启蒙对女性创作的启示三个方面,阐述女性文学的诞生与启蒙思潮的不解渊源、女性解放的主题与启蒙主题目标的高度一致、女性文学的两大高峰与启蒙的两大高峰相互应和、启蒙的先天不足造成女性创作的后天失调等现象和原因,指出在当下"启蒙死了"的哀悼声中,作为个人自由的启蒙精神将永存。启蒙思潮促生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女性文学,而女性文学走向个性化又进一步深化了启蒙文化的意义,为启蒙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独特的文化景观 --试论现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姐妹情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姐妹情谊",以同性结盟的姿态反叛了封建礼教对女性角色的限定,开拓了文学表现生活的一个崭新领域,为长期处于封建伦理文化压制下的女性文学带来了曙光.对女性之间"姐妹情谊"的关注,展现了一道女性生存真实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6.
论茅盾的"实践型启蒙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前期的启蒙文学观不但具有浓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针对性,而且富含系统性的建构趋向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中表现出十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实践型的启蒙文学观"。强烈的启蒙意识使茅盾文学观的启蒙负载与启蒙内涵极度膨胀,并潜在地影响了他的文艺观与创作。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语境中,女性文学创作始终不渝遵循的人道启蒙以及重建个人自主性的努力,与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不完全一致;新启蒙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知识表达与建立女性主体的目标并非天然契合.新时期文学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既体现了启蒙思想模式的渗透,同时也昭示出在启蒙主义"人"的视野中确立女性自我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在晚明启蒙思潮中起了先锋的作用。他们突破封建礼教、程朱理学的束缚 ,在晚明掀起了人文主义的文艺启蒙思潮和科学启蒙思潮 ,对明末清初以及近现代的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王艮是启蒙思潮的先躯 ,李贽是启蒙思想的旗帜 ,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末,"五.四"运动已过去将近十载,女性在民主思想启蒙下觉醒,勇敢地向封建礼教的网罗冲击,强烈追求自由平等,并意识到作为女性本身应该享有的权利,具有了女权主义的苗头。但对受了几千年封建礼教压迫的女性而言,这只是一种趋势,在彭家煌的小说当中,充分展示了新旧时代交替之际不同女性的众生相。  相似文献   

10.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文化观照 ,都有着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在孔子构建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信"是重要的伦理范畴之一,《论语》之"信"在封建社会中对促进政治、经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认真解读和探究其涵义及特点,批判地继承和汲取"信"德的核心精神,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有序运行以及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代,儒学一跃而为封建国家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及其伦理规范开始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汉儒们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歧视妇女的传统,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女教"体系。在礼教初兴的时代背景下,汉代妇女除了接受"女德"、"妇功"教育外,还能够学习一些儒家经典。妇女们通过各方面的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和修养,反过来又冲击了礼教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汉代官员的衣裳样式、色彩和章纹 ,绶玉的尺寸、颜色和编织 ,印的质地、钮形和刻文 ,以及其象征意义和作用 ,表明了汉官服饰是汉代社会的等级标识 ,服饰制度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另外 ,汉印刻文的异化也证实了服饰制度是封建统治者为治理国家而不断修订强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之“慈善”及其他相关语词的基本内涵,与现代“慈善”概念的基本精神相距甚远,有代表性之六种类型的传统慈善行为,具有浓郁的封建宗法性或宗教性,并不具备现代慈善事业所必备的非官方性和社会公益性。中国未来的社会慈善事业,必须适应社会时代的历史变迁,走出宗法、宗教思想传统,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建设进行互动,才能健康发展,并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所罗门之歌》中,人性的异化是导致人类痛苦深渊的又一种毁灭性力量。小说中人物的本性被自身、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因素等诸多成分所压抑,而由此引起了自身人格的分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隔膜,社会关系的分崩离析。小说展现了现代黑人社会中传统与道德丧失后的病态与失落,从人性异化的角度揭露了压抑人性的罪恶。  相似文献   

16.
根据汉文献记载,本文梳理了历史上清水江流域各族人民因不堪忍受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而进行的武装反抗斗争,这些武装反抗斗争与封建统治的逐步深入和清水江各族人民的逐步汉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时间越早反抗的次数较少,时间越晚反抗的次数越多。清水江各族人民的武装反抗有着鲜明的特点,本文对其进行了归纳,并就碰撞与调适的定义、相互关系、具体表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女娲意象这一神话原型对毕淑敏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毕淑敏小说立足于女娲式的民族精神积淀和现代女性独立、自尊、坚韧的中介点,从"创世""救世"等角度广泛展开,深入开掘,从而完成理想的女性塑造。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品格特征与女娲意象两者之间存在着命脉相传的对位性关联,在她们身上融合了毕淑敏对生命传承、生存抗争、女性品格的深刻阐释。伴随着源远流长的女娲原型神话,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也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对西欧封建制矛盾复杂性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度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政治有机体,它产生于欧洲的具体环境与背景之下,其特殊性与非均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封建与非封建因素并存于一个统一体内,上层贵族松散联合与下层社会的分散闭塞,君主的集权与贵族的排拒等矛盾现象贯穿于西欧中世纪的历史之中。这种状况有利于新的社会力量的产生和新的社会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思无邪"不仅是孔子对<诗经>的总体评价,也是孔子"诗教"的目的和要求.以"礼乐教化"形式出现的先秦儒家伦理教育,包括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等多种教育."思无邪"并非简单的强制人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而是注重引导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以个体审美人格的完成契合于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汉宋诸儒拘于其社会的政治伦理要求,未能对此作出正确理解,致使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诸多弊端.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在道德建设中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物质享受,正确处理物质欲望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可以借鉴传统文化的儒家礼乐教化的.  相似文献   

20.
法律的道德性问题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之间长期争论的焦点。分析实证法学主张道德与法律是可分的,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自然法学认为道德与法律不可分,法律本身应该合乎道德。在法治建设中,法律的道德性要求立法的道德基础、守法的道德义务以及司法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