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界定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与政策的基础。在相关研究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界定的年限和产量两基准数量标准,以此标准对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进行界定和分类,并以辽宁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从城市经济发展预警系统、政府城市治理政策制度化和政府治理政策选择三方面分析所提标准的政策涵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衰竭、经济衰退、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描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般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型城市自身的特点从工业、农业两个层面设计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园区模式。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资源型城市自身存在的资源匮乏、甚至枯竭,致使城市发展各种矛盾凸显。本文在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可行模式基础上,以国家首批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甘肃省白银市为例,分析"白银模式"推进其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以此对同类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采用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面临的经济、民生及生态困境,得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路径选择。对阜新的转型经验进行研究将对中国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路径选择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辽西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北经济区是辽宁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域,非农业人口比重高,其中一些资源型城市已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辽西北经济的发展是关系辽宁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在辽西北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技术引进及更新,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张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才是辽西北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学学报如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问题,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研究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情况,结果表明:在近两年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近百篇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辽宁省及其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以及煤炭行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的论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政策咨询,为煤炭行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5,(5):110-111
在对现有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分类探索适合矿产资源枯竭型、森工资源枯竭型和综合资源枯竭型等城市的旅游开发模式,将会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博物馆模式、主体公园模式和综合开发模式。森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开发模式是:把森林依次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只有实验区内可以从事生态旅游活动;考虑到生态效应,保证森林资源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旅游者普及生态教育;将垃圾分类收集,统一处理。综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是: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强旅游从业员工的服务技能培训,重视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引进,不断美化城市环境,逐渐提升城市的整体旅游形象,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产业优势,顺利实现向旅游业转型。  相似文献   

8.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正在经历一场凤凰涅架。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成功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摆在资源枯竭型城市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需要资源枯竭型城市认真研究探索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是我国国有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重要集聚区。笔者梳理了东北国有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成效,从生态功能约束、地理区位障碍、工业化城市化空间缺乏、社会发展成本高昂和体制机制约束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东北地区国有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进一步,针对转型面临的困境与障碍,从建立林区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实体工业经济和优化林区人口布局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10.
要高度重视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资源型城市主要是在资源开发以及由此形成的原材料工业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它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占据着突出地位。资源枯竭型城市和其他城市相比 ,一方面 ,往往产业结构单一 ,经济增长点少 ,就业弹性小 ,吸纳劳动力能力弱 ;另一方面 ,既要承担深化改革、下岗分流而出现的大量富余劳动力 ,又要面对资源枯竭而出现的大量结构性失业。如何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劳动力转移是我们必然要面临的挑战。在现阶段 ,解决好这一问题应充分认识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科学分析影响和阻碍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 ;积极探索实现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人文化方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导致了现代工业城市的种种困境,使人类社会难以为继。因此,近20年来,城市发展理论从片面强调经济因素开始转而关怀人文。本文以此为依据,在分析现代城市困境的基础上提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重视向人文化方向发展,并构建了城市发展的人文纲领,从反贫困、功能网络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发展提出了建议,在既注重人文又不忽视经济的原则下,寻求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制衡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对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人文化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发展指标及综合分析模型对促进知识经济发展具有引导性和规范性的作用。辽宁知识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与全国其他现代化实现程度较高的省市比较,其经济发展基础仍然以资源消耗为主,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知识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空间很大。辽宁省政府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方面应该发挥的职能是:制定促进知识市场化的地方规章和政策;建立完善的知识市场化机制;加大对研发及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区域社会的知识能力,为全社会提供知识方面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它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可是市场经济中"经济人"趋利的本性与"道德人"向善的动机客观上形成了经济与道德的分离,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传统道德不可能提供有助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激励,从而导致了道德的现代困境,经济与道德从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当前的道德体系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境遇,和谐社会的发展也必然要求经济与道德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辽宁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状态,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已成为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势在必行。立足辽宁实际,在明确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遵循的四个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辽宁经济发展方式应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依赖型向科技进步依赖型转变,从投资依赖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均衡推动型转变,从不可持续发展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型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型转变,从固化城乡二元结构型向消除二元结构型转变五种转变路径,这对辽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值和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了计算,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多数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偏小,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较低的结论.根本原因是总体上各城市的经济总量较低,多个产业的外向度不高.进一步研究城市流强度值的影响因素中,制造业作用较大,而第三产业作用偏小,得出该城市群仍然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优化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群空间联系应加强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建立合理的城市间产业分工,保持沟通渠道的有效畅通,形成高度协同的城市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晋商的长距离贩运贸易沟通了山西南北的经济往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沿南北驿路形成一系列功能各异的新型城镇,分别是交通型城镇,手工业、矿业型城镇,金融服务业型城镇,行政消费型城镇。新型城镇的经济功能空前增强,经济辐射力也较以往大大扩展,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物产等特点,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雏形,这一变动深刻影响着20世纪前期山西社会及经济结构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辽宁中部城市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依据区域战略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等,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城市职能体系和城市流强度,提出加强区域合作和区域规划引导,促进人才交流,重视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研究结论对促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协调发展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许多城市已经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困境,通过循环经济建设可以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必要步骤,在充分考虑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辽宁省各主要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