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张爱玲的小说侧重于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尤其是潜意识心理分析。当然,她的小说不限于对女性心理的分析,但作为女性作家,她有意无意地偏重于对女性的关注。她对女性自身痼疾的揭示,对女性潜意识心理的分析,为后来女性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一.琼·罗宾逊的国际经济理论概说琼·罗宾逊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她在本世纪30年代就开始对国际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但那时,她主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并对国际贸易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补充。后来,琼·罗宾逊不仅对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加以研究,而且还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她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研究趋于完整,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琼·罗宾逊的国际经济理论涉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许多问题,可以把她的国际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作如下的概括:她的不完全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属于微观经济的范围;她的国际收支理论和有关汇率变动的影响分析,属于宏观经济分析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在艾米莉.狄金森近1800首诗中,死亡诗歌就有600余首。死亡诗歌是她诗歌创作精华之所在。通过死亡诗歌,分析了狄金森迷恋死亡的原因,首先是她对宗教的终生怀疑而产生的信仰危机,其次她个人生活经历导致她产生了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再一个原因是她的诗歌不被当时出版界认可3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安妮宝贝被当成网络作家和小资写手,而她作品中反映城市边缘人漂泊流浪的生活,以及灵魂中对自由和人生的探寻,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文章探讨她的作品对城市边缘人思想和行为的刻画,以及她对当下都市文学的贡献,分析了她被误读的原因,把握其作品的内涵和深意,希望能对她的作品进行重新定位和解读。  相似文献   

5.
中文系七九级二班张贤同学在她的《浅谈宝钗性格的外冷内热》一文中,针对那种认为宝钗是“冷酷”、“无情”之人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她认为:“由于宝钗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她性格的凝重、沉着,但不能把她的凝重看成是无情,把她的沉着看成是冷酷。如果她真的是天真活泼,多愁善感了,那么这个人物就不可能成为作者笔下成功的这一艺术典型了。”她从宝钗为人的这个侧面分析了她对不同人物都倾注了热情。在谈到宝钗对宝玉的热的时候,她说:“外表冷静的薛宝钗敢于突破封建男女之大防,对宝玉一往情深。她到底是一个少女,在她的眼中,宝玉不象她的哥哥薛蟠那样横行霸  相似文献   

6.
论吴月娘     
《金瓶梅》中的吴月娘这一形象是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人们对她的看法可谓褒贬不一。本文从具体的作品内容出发 ,分析了吴月娘在西门庆家中的处境 ,阐明了她外柔内刚的性格成因及其牢固的封建传统观念 ,并展示了她生活环境的变化与性格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最后 ,作者又对这一人物的塑造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作了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萨拉.蒂斯代尔的创作多少保留了19世纪"风雅派"的痕迹,创作主题以表现女性情感为主。通过分析她的几首有关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诗可以看出,她并非完全对传统亦步亦趋。她的诗巧妙地颠覆19世纪的女性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作了有益的探索,构成了她的小说语言的十分独特的标识。虽然她一直努力去创造一种没有标识,没有风格的抽象的小说语言,但是,当我们对王安忆前后所发表的作品在语言上做了比较和分析之后,我们的确感到了她的小说语言的独特。她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让我们比较清楚地感到小说语言的物质部分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 ,对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喧哗与骚动》之中的中心人物凯蒂·康普生一生的悲剧进行了深入分析 ,认为家庭对她的悲剧负有根本责任。凯蒂·康普生生活在内战后的美国南方一个日渐衰败的贵族大家庭中。她一方面处于新旧价值观念的夹缝中 ,另一方面日渐分裂的家庭不但使她失去了可以依靠的港湾 ,更加加速了她最后的彻底毁灭。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张爱玲的创作分析了其文化构成,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张爱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她的出身和家庭环境先天性的影响到传统文化对她的浸润,这种深厚的联系在她作品中随时流露出来,就象盐溶于水;同时,她后来接受的西方文化的教育背景又使她处处以西方文化的眼光来观照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美狄亚“仇杀”的心理因素有 :爱情受挫心理 ,受骗受辱心理 ,痛苦绝望心理 ,寻求补偿心理 ,嫉妒心理 ,爱子怜子心理。美狄的行为也是当时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独特的家庭身世和生活经历,极具戏剧化的生命体验,使得叶广苓创作的家族小说,将家族秘史与个人心曲委婉交融。本文试从其与生俱来的贵族视角、文本创作中的"非贵族化"倾向及个人抒怀式的"京味"话语写作等方面,来剖析叶广苓充满悖论的审美价值心理。  相似文献   

13.
陈丹燕的“非虚构写作”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从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来考量,青少年题材的创作阶段是传统的小说写法;欧洲游历系列是正统的随笔散文;上海城市系列真正开启“非虚构写作”之路,并逐渐形成其诗性质感、史料研究与新闻采访相融合的写作方式和作品风貌;近年的长篇新作又显示出她在人事的历史真实与小说艺术的虚构本质之间寻求平衡的探索努力。陈丹燕从自我身份的焦虑出发,展开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知与探寻。她三十年创作历程中的推动力来自于对自我的执着,以及这个自我伴随时代走向丰盈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常州女诗人王采薇,一生沉疴,常年寂寞,素有出尘之想。其悲凉诗心化成诗中长离之情——离思乡愁、思姊念友、别鹤离鸾、自怜自叹。通过其心境、诗情之比较,可以看出诗人的心灵世界与诗歌文本世界之间的一致。透过其心境之悲、诗情之哀,可窥乾隆盛世才女的生存状态、心路历程。这是了解乾隆女史心态的有益个案,亦是研究常州诗派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安妮亲情散文书写方式及价值意义的深入分析,说明亲情的回望与关照在其精神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安妮成年之后对人性的深入体察,使她获得了对亲人深切的理解与宽悯能力,由此释然于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并接纳了自己过往的成长历史.对家族性格特质与命运的冷静思考,又使她获得了对“生死及爱”等重大问题的深刻认识.由此,使她能以更坚韧有力的姿态行走于世,担负起自身生命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与丁玲的文学转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玲在五四精神影响下进入了文学界,以其大胆独白而受到关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她的创作出现了重要转折,从女性革命走向革命女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其女性创作找寻不到出路,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政治选择。在20世纪40年代,丁玲的一些作品还是显露了她的独立思考,随后由于政治因素,丁玲放弃了个性表达,走向配合政治宣传。  相似文献   

17.
秋瑾是中国女性的伟大先驱,她的作品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其诗文着重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抗、爱国主义情怀和女权思想意识。文如其人,诗为心声,我们翻阅英雄的作品,尚可感觉锐气逼人。作者的豪迈气概,无畏胆略,诗文的雄浑健劲,一字千钧,读来使人荡气回肠,热血上涌。  相似文献   

18.
清代女作家归真道人有《冰雪堂诗》1卷,存诗424首,词6阕。其诗随事而发,缘情而作,是将无聊困苦生活成功诗意化的结果。归真道人的四时诗尤能反映她对人生归宿的思考。体现在她诗歌中对人生情趣、意趣及谐趣的追求和表达上。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她实现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了悟与超越,也使她最终能够以平静乃至冷静的人生态度度过长寿而不枯寂、平凡而不荒疏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才华绝代的奇女子,是宋代词坛上一大家。其词无论是写前期日常生活、爱情婚姻,还是写后期飘泊零落都表现出非比寻常的淑女情怀,反映出一个文化女性悠闲风雅而又心系家国的人生志趣。  相似文献   

20.
池莉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风潮的代表作家,其众多作品都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特别关注和思考。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随着作家个人经验和阅历的丰富,这种关注和思考经历了懵懂、觉醒、自觉、和解四个时期,最终形成了池莉独特的女性意识。试图通过对池莉在十几年的小说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演变,来探究她对女性角色定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