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毛泽东热的形成及其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毛泽东热”。其实“毛泽东热”并非是近几年的事,而是直接产生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出现过五次“毛泽东热”,都是伴随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以及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成熟而形成和分裂的。大体经历了五个时期或阶段: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 从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这一历史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也是在中国大地第一次出现的“毛泽东热”。  相似文献   

2.
穆阿妮 《唐都学刊》2013,29(3):93-97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不断成熟与完善时期,随着毛泽东思想的不断完善,毛泽东的群众利益观也在不断深化,走向成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群众理论和政策,使毛泽东群众利益观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利益观对于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利益观宝贵的理论资源与实践财富。  相似文献   

3.
孙全胜 《创新》2011,5(2):26-28,126
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是毛泽东用中国哲学范畴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理论的概括,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而提出的科学的认识论思想。马克思的早期实践观是针对近代理性行而上学而提出的,它认为"实践"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包含着"感性是活动的,活动是感性的"两层含义。毛泽东的知行统一观与马克思早期实践观存在诸多契合点。  相似文献   

4.
傅扬 《社科纵横》2012,(1):128-130
毛泽东早年妇女观主要反映在1919年他为长沙女子赵五贞自杀事件所写的评论文章及一些笔记、书信、谈话中,这正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期,也是毛泽东世界观、人生观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毛泽东的早年妇女观的主要观点及与新文化运动的渊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建国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中国化,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许静波 《学术交流》2005,1(7):21-24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围绕行政权的建设和巩固,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行政领导思想。毛泽东行政领导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紧密相连的,它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萌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断发展、成熟的。毛泽东行政领导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传统的继承者──《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读后石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其中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管华。在当代中国历史上,正是毛泽东把传统的思想文化运用于现实社会,并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博大精通、继承和发扬,是对传统文化一...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9,(11):28-34
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新时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两个重要历史节点。从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文化战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与建立的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的原则。文化自信建构了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交往主体的品格,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9.
张谨 《社科纵横》2006,21(8):1-5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技观;提出了“技术革命”的核心思想;确立了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科技发展原则和“百家争鸣”的基本方略。他把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大批科技人才看作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由于受历史、时代的局限,毛泽东的科技思想出现了矛盾与曲折。我们应该具体地历史地对待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庞玉枝 《社科纵横》2008,23(11):160-162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体育观,这种体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组成部分.他们在体育的价值观、群众观、实践观、政治功能观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不同的见解既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继承性,又表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与时俱进性,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总体而言,毛泽东的体育观理论性强,邓小平的体育观实践性强,研究他们的体育观,有利于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育观的研究,拓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体育理念和体育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认为宋明儒探讨的心性学主要分为本体和功夫两面.从这两方面入手,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牟宗三认为程伊川思想是对上承孔孟以周濂溪、张横渠、程明道等为代表的儒家正宗思想的歧出,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别子",朱熹则继承程伊川的思路而成为儒学发展上的"宗主",因而其真实地位只能是"别子为宗".这一判定是牟宗三解读中国思想的重要创见,构成其探讨中国哲学如何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对于现代朱子学研究而言,别子为宗理论具有"可超过而不可绕过"的地位.但是,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史看,牟宗三确定的判定标准离开了儒家本有的内圣外王之道的一贯性.牟宗三别子为宗理论的真实意旨在于批判或者矫正现代朱子学研究的误区,重新确立心学一派在中国现代思想中发展的合理性,进而确证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别子为宗理论反映了牟宗三哲学在思想史真实和现代性诠释之间的创造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关于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实质是普遍史观和特殊史观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立足于世界历史的视角,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思考和建构,经历了一个从普遍史观到特殊史观的过程;而从俄国革命所提供的“俄国道路”与“俄国方式”到斯大林的社会发展“五形态说”,恰恰经历了一个从特殊史观到普遍史观的回归。在建构中国史观的过程中,中国历史发展模式和现实发展经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和晚年东方社会思想以及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俄国道路”和“体制嬗变”是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3.
李东升 《创新》2009,3(12):48-52
科学思想存在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具有历时性特点。然而对科学思想的这种历时性的理解一直存有两种似乎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思想的发展是连续的,而另一种观点则主张科学思想的发展是观念不断更替的革命过程。如此一来,就出现了孰是孰非的问题。对科学思想的理解可以在采取断裂观的同时,承认连续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的武装斗争思想,经历了建党初期轻视、革命高潮时期重视、革命危机时期放弃和抗日战争时期升华这样一个曲折而又复杂的发展过程。他的武装斗争思想几乎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平行发展的,因此,也是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教训所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邬沧萍教授半个多世纪从事人口学的研究,为我国人口学、老年学的研究和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率先提出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母效应”和“分子效应”理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老年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未富先老”等理论和观点。追踪邬沧萍的学术道路可以发现,他始终走在学科的前沿,以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把人口置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辩证、历史地来看待问题。  相似文献   

16.
梁忠 《唐都学刊》2014,(5):60-63
发展不仅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层面的含义,而且还有深刻的哲学层面的含义。孔子作为一个站在时代高度的思想家,立足于其所处的社会现实,从发展理念、发展内容、发展动力到发展目标等多方面阐述了其所在时代的社会“向何处去”等有关发展问题的系统的思想主张,从而建构起足以称之为“发展哲学”的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精神基石,成为中华民族自强发展的“中国梦”之源。  相似文献   

17.
潘利侠 《社会》2005,40(2):76-110
以其早年对货币经济下的个体处境及两种个体主义的思考为背景,晚年的齐美尔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有关伦理准则的个体法则。西方的主导伦理思想视伦理为普遍法则对个体行动的约束,普遍法则的合法性建立在一种二元对立的、机械的、理性的、目的论的视角之上。个体法则却以作为应该的个体生命为源泉,打破了以康德为代表的西方伦理思想中的各种视角局限,同时回应了齐美尔早年有关货币经济、文化悲剧和个体主义的思考,提供了一种与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同的个体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18.
王楠 《社会》2017,37(6):33-70
与通常的看法不同,涂尔干的《自杀论》并不是一部通过统计分析达到实证性结论的“科学”著作,在《自杀论》的四种自杀类型背后,有着关于现代社会的完整的病理学分析。本文尝试从自杀类型入手,联系涂尔干有关道德教育与原始宗教的著作,揭示涂尔干有关人性与社会之健康道德本原的思想;另一方面则从文明史的角度出发,结合涂尔干关于法国中等教育史以及政治和法律史的讨论,深入发掘涂尔干对西欧现代社会之源起和演进的思考。在涂尔干看来,正是现代社会潮流的极端化发展,导致社会的种种危机与病态。要克服现代社会的这一危险倾向,必须回到历史来考察现代潮流的源起和演进,才能在变化的现实条件下接续传统,重建人心和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9.
国家问题是费希特的实践哲学自始至终关注的核心课题,也是在他的哲学生涯中立场变化较大的一个问题。梳理费希特的国家观,可以三种国家形态简要地概括他在不同时期关于国家的不同看法和主张;费希特在《国家学说》(1813年)中建立理性王国的构想;费希特国家理论的最高目的是国家的自我扬弃。  相似文献   

20.
吴功正 《学术交流》2001,(2):109-112
从陈子昂提倡"风骨"论到李白再次提出"风骨"论,形成了初唐到盛唐的一股美学思潮.李白以美学史家的巨深眼光,充分认识到美学史的发展状况,善于进行思想的融合.他推崇建安时代的"风骨"美学,成为他的理想目标.天然、清新是李白的又一重要的美学思想.它要求审美形态回归本体.它宣告了六朝美学的终结,同时宣告了另一个美学新时代的到来.因而,它具有盛唐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