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的《紫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艾丽丝.沃克在小说《紫色》中展示了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三个阶段:分裂、缝合和完整。在分裂阶段,自然和女性受到父权制的共同压迫,其压迫的根源是二元制思想。到了缝合阶段,女性开始觉醒、自然开始报复人类,这两种变化最终导致了男性思想的觉悟。这其实是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矛盾缓和并逐渐走向和谐共存的过程。在完整阶段,女性完成从被压迫走向独立的转型、男性开始尊重女性和自然,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即将形成。沃克正是通过揭示黑人妇女和自然在重重压迫下的生存状态来唤醒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探索缝合破碎灵魂以实现完整生存的途径,作品表达了渴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3):106-114
唐岱在《绘事发微》之《自然》篇中提出了"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思想,表明笔墨之自然与天地之自然具有一定的共同性,这一共同性使笔墨之自然能够合于天地之自然。这一共同性关键在于对自然的理解,在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中,自然即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天地之自然"指的是天地化育万物时那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笔墨之自然"描绘的是天地中那处于生命的自然状态的山水,也因此笔墨成为绘画显现天地生生本体的载体,二者相合于体现自然状态的生命境域。但是,唐岱并没有详细解释二者的根本差异与相合的方式。从当代自然美学的视野来看,天地之自然是自然审美对象,而对应于西方自然观的应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地观,"天地"近似于自然美学中"自然","笔墨之自然"所描绘的应是形而上的天地观。"相合"思想折射出的重大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贯通自然美学与艺术美学。而笔墨为何能描绘山水生命的自然状态,完成与天地之自然的相"合"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女性的美是大自然的杰作,人类对于女性美的礼赞是千百年来从没间断过的,女性的身体发肤之美、母性之美、妩媚之美都成为艺术之美,为世人讴歌.女性健康是下一代健康的基础,是自我幸福、家庭幸福和高生活质量的保证.现代社会之文明进步多矣,然而,对于女性审美也有一些偏颇,很有必要进行研讨和纠偏,才更有利于健康审美,有利于对健康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铁凝是新时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创作力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有着自觉女性意识的作家。铁凝的创作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而直面女性的惨淡人生、关注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揭露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异化、探询和发掘女性深层心理结构的不平衡,始终是铁凝创作的焦点。同时,铁凝又擅长运用“双性视角”,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揭示、反思、探索女性个体的生命意义,并把对女性个体的关注上升为对整个人类的关注,追求普遍人性的健康与和谐发展,以期建立起真正的女性文化。这种深掘不仅使铁凝小说更为厚重,同时也拓宽了女性写作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5.
萧红对于乡土女性生存状态的书写是十分特别的,她写出了自然生产给乡土女性带来的种种不幸并显示出对她们的关怀,同时揭示了国民劣根性对她们的精神奴役,而在《生死场》《呼兰河传》中也体现了乡土女性自主意识的发展,这就使她的作品有了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高方 《北方论丛》2011,(2):23-26
《左传》所见女性大多出身于春秋时代的贵族之家,深受礼乐文化熏陶。然而,礼崩乐坏的春秋社会让她们的文化身份不断演变。她们进入史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被文学塑造的过程,等级社会下的礼乐文化制度自然成为考察《左传》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河流、家园、女性是壮族作家黄佩华小说的主要意象叙事,他通过这三个意象叙事来展现桂西北壮乡人们的生存状态。河流叙事潜存着壮乡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家园叙事蕴涵着壮乡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作家对生态破坏的忧虑;女性叙事是对男权文化的控诉,也是对壮乡女性生命张扬和人性放达的礼赞。  相似文献   

8.
现代女性运动的声音高亢,但似乎又陷入僵局。分析现代女性追求背后的理论谱系能让我们看清这一僵局的内在困难:从早期的互体性共存到后来的殊异性彰显,对无限性自由和激进性殊异的追求使得一些现代女性陷入不断被动走向无情与极端化的悖谬,现代女性受到越来越多质疑与争议的同时自身也不断远离幸福。要走出这一困境,现代女性值得尝试突破将目光仅仅锁定在身份政治或彰显殊异性的层面,而首先回到激发并葆有吸引力的情感本身——正是这一自然的情感才有可能在抛弃了古典自然目的论的现代社会中为现代女性提供赢得幸福的自然尺度,也是挽救现代女性于贫瘠干瘪之理论言说的可能的活力之源。尽管这一情感研究的视野本身也在经受现代性问题与人性现实的敲打与拷问,但至少能够给现代女性提供一面自我透视的棱镜,从而更进一步理解现代女性面临怎样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9.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女性生存现实的思考和关怀。小说《浮现》充分表现了阿特伍德对女性人物生存状态的忧虑与思考,以及对女性觉醒、抗争、自我重建的心路历程的关注。女主人公返回大自然,试图逃离父权的控制,寻找在现代文明中迷失的自我,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独立自主的意识,在潜意识中探索女性精神世界的路迹。  相似文献   

10.
李猛 《学术月刊》2013,(1):63-70
自19世纪起,现代政治思想开始将政治看作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这与亚里士多德将人视为政治的动物的古典政治哲学思想大相径庭。在政治历史化的过程中,现代自然法学说的"自然状态"概念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霍布斯理解的"自然状态",是人性在没有政治社会时所处的状态,是一种人无法生活在其中的自相矛盾的处境。普芬多夫在修正霍布斯的概念,提出前文明的自然状态时,开始将人类从前文明的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过渡理解为一种演进的过程。卢梭对霍布斯自然状态学说提出批评,将"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分解为原始状态与社会状态两种处境,并将人从自然手中逐渐败坏的社会进程作为分析政治社会的基本路径。这一思想,最终在康德那里,转变为世界公民视野中的普遍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11.
论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演变张兵娟(河南电视台)进人新时期以来,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也开始悄然萌生。尽管这种萌生完全处于不自觉状态,但也正由于这种近于无意识的自然流露,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变化对女性文学的制约及影响。本文力图通过以女性为主...  相似文献   

12.
自然生态美是自然生态本身呈现的整体样态之美,内含有多维度的价值。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形下,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在此生存境遇下,对自然生态美价值的阐释有助于改变传统美学对自然认知的偏颇,同时也说明生态文明时代新的美学观念的生成。自然生态美是衡量自然生态健康与否的一把重要的生命标尺,而其本身内含的和谐共生价值更是人类必须遵循的自然大法。自然生态美除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怡情悦性的审美价值外,更具传统自然美学所不具有的精神生态价值。自然生态美作为当代意义上的自然美,彰显了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维护自然尊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美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隋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1):233-237
弗洛伊德思想在为女性主义所解读并利用之时,经历了从对之简单否定到逐渐肯定的过程。作为父权性别文化建制的形象阐释,它使得“社会性别”成为女性研究的核心范畴和理论基础,并开启了对父权制成因以及性别主体性文化生成的关注与探索。但“社会性别”的确立也因此抽离了两性自然差异对其得以形成的重大影响,致使女性主义的思想误入父权制话语实现的歧途。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再次证明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前瞻性,他对人类“双性人格”潜力的发掘,揭示了人性的超越本质,为女性主义精神走向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2年中国法学会的调查,我国遭受家庭暴力的人数多达4.5亿,其中90%是女性,女性已成为家庭暴力的最大受害者.家庭中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是对女性人格尊严、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权利的粗暴侵犯与践踏,也是对女性的心理等方面的严重损害和摧残.家庭暴力不仅给女性自身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危及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现象折射出了女性当下整体的生存状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遏制这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作家出现群体式、集中性地"神秘"写作,成为当代文学一道景观。这一方面反映了新时期以来社会文化思潮的"共性"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源于女性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等的生命体验的"个性化"意义。女作家往往以"神秘"设置意象、结构故事、塑造人物,营造诡谲奇幻的美学风格,直指"反常规"却"逼近自我真实"的女性生命本体存在,探讨女性在反抗权力秩序、追求爱与平等的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如异性之爱虚伪、同性之恋脆弱、自我想象虚空等,这不仅是对女性生命成长轨迹的记录,更体现了对于社会秩序的反思、对文化发展的探索、对矛盾复杂人性的思考。其在大胆表达女性主体诉求的同时,也暴露出新时期以来女性创作缺乏全面自审和深刻自省的历史局限性问题,为我们深入考察和理解当代女性文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中"自私自利"不能解作"利己主义",而是应该看作性善论背景下的自然起始状态。黄宗羲以性善论为基础建立其王道政治构想,以"自私自利"自然起始状态为现实实践的起点,继而唤醒人的不忍人之心,由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通过政府"作之君"与学校"作之师"的分立方式,达至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天下本体"状态。  相似文献   

17.
崔花艳 《晋阳学刊》2015,(3):137-139
相较于前代诗人,元代诗人的生活方式更为自然.他们的诗作多自然意象和异域风情的描写,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元代诗人自然的生活状态和自然的创作态度直接影响了其诗论主张.元代诗学重自然,既主张诗歌的自然而发,也主张返璞归真、合于自然.元人关于其他诗学问题的讨论也往往与自然相关.“自然”可谓是元代诗歌和元代诗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其优长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就性质而言,自然权利首先是一项事实权利。它是人生而有之、在自然状态下本来就客观存在的权利。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权利,人们订立契约、进入政治社会,自然权利便成为权力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基础。这就逻辑地推导出:自然权利是国家、政府的起源和目的,是否保护了人之生命、自由和财产是衡量政府的好坏标准,此时,自然权利成为一个评价指标,成为一项道德权利。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教育是提升乡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关键,更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战略行之有效的重要保障.文章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的意义、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1974年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健康”的新定义,认为“健康是人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的康乐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指无疾病或无体弱的状态。”这不仅对“健康”下了一个新的定义,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