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小艳 《船山学刊》2014,(4):122-125
近代佛学复兴是传统中国对现代性问题挑战的一种回应。梁启超以佛教的理性化、入世化、科学化、多元化因应现代性挑战,将佛教纳入了现代性的新框架中;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过度现代性导致的精神危机,于是他又拒斥现代性,研究以佛教为主的宗教哲学与人生哲学来陶冶心性。现代性的挑战,一方面给佛教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成了佛教的新发展,另一方面又给佛教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甚至威胁到了佛教的生存。  相似文献   

2.
围绕现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纷争基本上形成了三种立场。这三种立场都是现代性的、非柏拉图主义的,而这种现代性的、非柏拉图主义的解决现代文化冲突的做法是根本没有希望的。同样面对古代诗与哲学这两种文化的纷争,柏拉图和青年尼采给出了前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的柏拉图主义的解决方案。在用文化现代性的方式解决现代性文化的问题毫无希望的情况下,非现代性的文化柏拉图主义立场为我们尝试走出现代性以克服现代两种文化的分裂,重建其统一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祭祀佛教是清朝民国时期汉传佛教的主流信仰,其基本内涵是汉传佛教信仰的祭祀亡灵化.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祭祀佛教,虽然可以追溯到梁武帝时代,但其成为一种信仰模式,则在清朝民国时期.从社会学的视角,分三个方面分析清朝民国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主要讨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对清朝民国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的批判,清朝祭祀佛教是工具与价值各占一半的佛教,也就是半世俗半神圣的佛教,就半世俗化而言,是讨论清朝祭祀佛教的社会功能/工具.第二个主题是民国祭祀佛教的神圣化问题/价值,即民国祭祀佛教的现代性.第三个主题是清朝民国祭祀佛教与宗法传统社会的关系/贡献.清朝的祭祀佛教虽然具有维护皇权的功能,但雍正用行政手段推行的净土宗单一信仰,也具有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性,成为汉传佛教在民国复兴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蒋海怒 《东南学术》2005,(5):127-130
文章对“批判佛教”思潮进行了观念史解读。批判佛教的核心理念是“缘起”-“基体”的对诤,前者被解释为现代性运思方式,后者为“非现代性”思维,具体表现为“性觉”观和“如来藏”思想。“批判佛教”主旨是立足于现代性的叙事脉络对东亚传统佛教思想失语状况进行反思,并进入到日本社会领域之中,批评了“基体”说的社会取向一“日本主义”、“社会歧视”、“帝制传统”。文章最后探讨了批判佛教的中国语境。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认为,审美现代性曾经是现代性自我确证的先锋,起着引导现代性发展趋势的作用。但后来由于它满足于模仿和重复自身,因此陷入一种画地为牢的处境之中。其后,审美现代性曾先后扮演过现代性的“对抗者”和“合作者”两种角色,但不是因为“曲高和寡”没有现实性,就是因为平淡无奇而丧失艺术的自律性,因此仍旧是进退维谷,难以定位。哈贝马斯认为,审美现代性的恰当身份应该是交往理性的一个重要中介,它在促进主体间性、建构社会整体性和继承传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联结作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长期作为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色彩的理想,左右着世界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中国现代性就其对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来说,较之西方现代性更具“现代”性。在认识当代中国传媒问题时,必须将中国现代性的复兴及传播置于重要位置,使之被“他者”认知、接受,成为人类发展路向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的“原罪”——试论现代性和人的异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与人的异化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现代性究竟有着怎样的原罪。本文以现代性的摇篮工业化为始,以工业化对人的影响为线索,从一些关乎现代性的根基问题着手,探讨现代性与人的异化的关联。本文首先说明现代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进程本没有“定罪”的必要;进而阐述它尽管没有“原罪”却又面临被“原罪”的矛盾境地;进而说明“实用”与“控制”的现代运作方式,使得人的超越性让位于“技术”,主体性在工具化的彰显面前相形逊色。文章最后说明,“罪”或“无罪”,终究不是讨论的关键,避免异化的剧目在现代性带来的进步中上演,才是唯一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从魏晋时期的大乘般若学发展到南北朝的涅槃与般若相融合以后,其哲学的中心就转到了心性论方面,由慧远、道生开其端,中国佛教对心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至隋唐天台宗、华严宗,特别是禅宗,都把心性哲学作为其宗立论的根据,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这是中国佛教哲学有别于印度佛教的重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基于佛教视角,星云大师以富有现代性、人间性、发展性的生命理念来解读生命认识、生命伦理和生命教育问题,突出了佛教生命思想中和谐共生、提升生命、以人为本的积极因素,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也给我们对生命问题的看法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陈绪石 《兰州学刊》2008,(8):184-187
促使张爱玲的现代性转向日常的因素有:上海的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日伪文艺环境、独特的女性意识、中国文学传统等,另外,战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宽容的现代意识与世俗化生活原则的制约下,张爱玲完成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建构。张爱玲的文学现代性是一种怀疑文明的中国式的世俗现代性,具有媚俗倾向;是一种基于宽容的现代意识但最终又有一定传统意味的反现代性;是一种与五四有一定关联但主要体现上海市民精神的文学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问题之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并没有提出和使用过现代性概念,但却形成了分析和批判现代性的科学逻辑.马克思时代的现代性虽然与我们所讨论的现代性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本质区别,但却为我们思考和研究一个时期以来现代性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虽有厚重的哲学意味,但同时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社会学内涵,充分反映了不同阶段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体现出社会学特有的理论与实践色彩。现代性与社会学关系密切,本文立足社会理论发展史上的三重视角对现代性进行分类诠释,包含了理性的现代性、类型化的现代性及解构和批判的现代性等学术概念和实践内涵。在理论反思层面,从韦伯、吉登斯、福柯等社会理论家的思想脉络切入,梳理并呈现了社会学视角下现代性的理性变迁历程,并探讨了现代性自身的危机和悖论。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是技术、规则、生活方式等的有机整合。技术不等于现代性,技术可选择性不等于现代性的可选择性。在本质上,没有规则的可选择性,也就没有现代性的可选择性。规则权力是普遍交往背景下的根本的主体权利,没有规则权也就没有生存权、发展权,规则可选择是文化与文明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规则可选择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选择论与决定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在中国的断裂和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在关于现代性的讨论中 ,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问题成为焦点。汪晖等人提出了中国现代性是“反西方现代性的现代性”或“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命题。“反西方现代性”或“反现代性”是事实陈述 ,没有什么问题 ,但称之为“中国现代性”则成了问题。汪晖等人的逻辑是 ,毛泽东以反西方现代性或反现代性的方式 ,完成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 ,因此这也就是中国的现代性。这就提出了现代性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汪晖等人的失误不仅在于把“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性对立起来 ,从而造成逻辑上的矛盾 ;更在于简单地把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等同…  相似文献   

15.
孙明丽  周尧 《江淮论坛》2023,(6):145-152
流动性是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美国文学研究的经典问题。现代交通工具在20世纪空前发展,成为流动性研究的重要维度。海明威小说中的交通工具是承载人物的流动空间,但飞机所代表的技术发展和商业利益漠视人的生命,火车使人突破距离限制却面临情感的挣扎,汽车作为自由与进步的象征却关联着精神空虚、工作失控和性别歧视问题,船舶喻指的欲望使人无法自拔。海明威的交通工具书写揭示自由与死亡的悖论、亲密与疏离的矛盾、独立与迷惘的困惑、欲望与幻灭的痛苦四种现代性困境,反思技术系统的现代性与人的解放的现代性之间的冲突,警示享受空间流动便利的世人切勿推崇工具理性而忽视人的价值,以免落入现代性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这种批判主要包括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对理性的颠覆、对主体性的消解、对中心的解构等方面。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不是对现代性的取代,而是对现代性的修补与完善。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既要坚持现代性,又要批判其局限的一面,修补它、完善它。  相似文献   

17.
晚清与文学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持人语这是一组有关晚清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的笔谈。晚清在近年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现代性论域中已成为热门话题,而它在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这次也成为我们探讨的焦点。著者主要来自京城三所高校,临时集合是基于各自的个人兴趣、视点、看法和现有研究意向,并没有刻意寻求一律或一致的意思。这样做正可以见出各位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程光炜教授把视点投向以往关注较少的新知识界社会角色变动状况,以社会变革实验和新式社团为重点揭示“从书斋到社会”的现代性历程,从这个侧面透视出中国文学现代性在晚清的发生背…  相似文献   

18.
杨勇 《学术探索》2013,(2):10-13
佛教伦理思想是理解佛教具有现代性的重要方面。一方面佛教在积极地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规则,另一方面则通过自身丰富的思想、历史、文化底蕴,向现代社会提供着构建和谐的积极因素。从现实的经验层面看,研究佛教伦理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故而本文从佛教自身的资源出发,通过国家管理、道德建设和生命文化等三个方面,分析佛教伦理思想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时下热议的佛教现代性的角度反观禅宗,禅宗的传统与现代社会存在矛盾在于:当下说理教育与不可说的矛盾;逻辑与觉悟的矛盾;大脑与心的矛盾;从而揭示了佛教现代化面临的一些挑战。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一项由启蒙哲学家阐述的规划,虽然此规划出现了危机,但这不足以导致现代性终结。危机的原因在于,知识与信仰相分离,系统把生活世界殖民化了。诊治现代性病症需要重返黑格尔的“哲学前院”,挖掘出他埋藏的交往理性的前身,即“和解理性”。哈贝马斯认为应该围绕“交往理性”来重新规划现代性,实质上,这只能是对现代性的续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