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自先秦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人才德育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道德教育更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从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探讨入手,分别就先秦儒家的道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意义等进行了分系统论述,旨在为当代大学生德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2.
荀子天人观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天人观既有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又有对道、法诸家的选择性吸纳;同时又体现出受到其时代的自然科学的成就之影响。与同为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不同,荀子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而最终把这种思想归宗到国家的意识形态的高度,指出儒家的"礼"是治世之表,为国者应该隆礼尊贤,以尽其职责。  相似文献   

3.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功践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范本.它确立了人格培养、德性教育的办学宗旨,恢复了先秦儒家教育的传统;它从教学、日常礼仪规范和以文化人的环境涵养等方面建立了系统完备的德性教育实施途径.其人格德性教育的成功实践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有着现实的借鉴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先秦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及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先秦儒家人文精神的确立.先秦儒家的人文精神,为技术思想提供了可知论并促进技术主体的能动性;先秦儒家重视生态整体性的人文精神,为技术思想提供生态伦理意识,为技术思想提供了合理的人文规范,体现出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技术思想在人与自然层面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崇水的根本缘由在于从水中悟道,寻找水与人道德精神的内在联系,并由此推衍儒家立身处世的道德品质,形成了"以水比德"的观念。先秦儒家的崇水思想更多地体现在服务自己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6.
"为民父母"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家国天下"的观念在孟子的时代已经非常流行,文章以为其社会基础在于古代社会"家"、"国"功能的一体化,而<诗经>、<尚书>等早期经典则明确记录并十分推崇此种观念.儒家所主张的"家""国"一体的理想状态,乃是<诗经>中的"民之父母",以及<尚书>等典籍中的"作民父母"者所能达到的水准.在仔细研读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民之父母"这一思想和古代社会机构、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经典之间对于这一思想的共同重视.文章亦对现代学者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作了分析和回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现实价值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儒家重视德育思想有助于坚持德育首要地位;儒家塑造理想人格思想有助于坚持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儒家“仁爱”思想有助于坚持德育原则;儒家众多道德条目有助于道德教育的具体化;儒家的品德教育方法有助于德育方法的完善;儒家严明律己道德修养思想有助于搞好学生的自我教育;儒家身教示范思想有助于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学者们基于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的视角对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展开研究并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对不同学派研究不均衡、对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负面因素的批判性研究匮乏、未摆脱西方“现代性”框架的窠臼等问题。对此,可从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的研究:第一,研究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要以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价值导向;第二,研究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要求;第三,研究先秦诸家国家治理思想要对相关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9.
儒家法律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先秦儒家法律思想和秦汉以后的正统儒家法律思想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孔孟为代表,后一阶段以荀况为代表.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观点是"礼治"、"德治"、"人治".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同时,儒家法律思想也不排除法治.  相似文献   

10.
陆贾新儒学思想秉承了先秦儒学中的文化独尊性与惟我性一面,以儒家"仁""礼"思想为本,对汉代文化思想建设提出了与法家相一致的具垄断性特征的意见。与法家不同的是,陆贾秉承的儒家独尊性传统,是以"礼"为中心的、至上的道德本体论为形式,它具有更为思辨的内容。通过分析先秦孔、孟、荀在文化思想上所蕴涵的惟我性传统与内涵,认为以陆贾为中介,奠定了汉中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等级观念在经济思想上的反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先秦儒家等级观念在经济思想上的反映就是人们对财富的占有和消费应与社会地位相符;人们的社会职业应分出尊卑贵贱的等级.先秦儒家等级观念有其产生的社会经济与社会文化条件.等级观念不利于社会公平竞争、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典籍中,"名分"、"名"、"分"是三个具有关联性与差异性的范畴,"名"与"分"是解读先秦儒家名分思想的两个基本维度,墓于以等级分殊为内涵的秩序建构这一价值目标,先秦儒家以"名"作为秩序构建的原点,以"分"作为秩序认同达成的一种价值路径.所谓先秦儒家名分思想,实乃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把握"名"与"分".基于这一视角,便可以体察到涵蕴于"名分"的一条价值进路:由分殊而和谐.而促成这两种目标之间渐进转换的中介环节是:以"二分性"为特点的"名"之双方皆能各谨其"分".  相似文献   

13.
司马谈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思想家和大学者.他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作过深入研究,其成果集中体现在《论六家要指》一文之中.司马谈从"务为治"即把六家学说定性为治理国家的政治学说发论,把道家的政治思想与阴阳、儒、名、墨、法等五家的政治思想作了区分和比较.他认为,道家吸收了其他五家的长处,又没有五家的短处,比较明确地把道家无为政治思想概括为简易政治思想,形成了道家独特的简易政治思想风格.司马谈虽然论的是道家,但主要讲的是老子.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以“仁”、“义”、“礼”为核心,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  相似文献   

15.
儒家民族观思想基础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儒家民族观为切入点,展开对传统民族观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儒学长期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因而儒家民族观也得以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天下观念"和"大一统"思想,以及儒家"仁"与"礼"的核心思想,不仅为儒家民族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为儒家民族观得以世代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一、富国必须开源先秦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儒家和法家,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问题上,儒家强调富民,主张薄税敛,藏富于民。而法家则强调富国,主张百姓家不积粟,以充实国家财政。在富国(指国家财政富足)与富民的关系上,荀况摈弃了儒法二家的片面性,而吸取了两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他主张富民,但不抛弃富国的目标。他始终把富国和富民联系在一起。儒家所鄙弃的富国强兵思想,在荀况的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况强调富国,但又认为必须把富民放在首位。他摈弃了法家鼓吹的民贫国富的主张,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比孔丘的“百姓足,君  相似文献   

17.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在"性善论"的人性预设基础上的"德治"思想,把以"德"治天下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统治手段和管理模式.分析这一古代传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的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与互补.  相似文献   

18.
构建转型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承接传统德育思想的精华。文章主要研究了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中所蕴涵的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和一些优秀道德精神,认为它们对于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先秦刺客的行为,不仅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简单报恩,还蕴含着最初的"忠信"和"仁义"的思想道德观.虽然它还比较片面和狭隘,但通过进一步分析则可以发现,其某些积极的方面与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有相似之处,并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起源和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长期被视为“尚文”,其“尚武”的一面往往为学界所忽略.事实上,先秦的尚武之风浓烈,先秦诸子的典籍也包含着尚武的思想,儒家尚勇尚战尚兵,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尚兵,尚以弱胜强,崇侠;墨家重强重力,诛暴戾,任侠,非攻;法家重力,重刑法,重耕战,以器制暴,把战之力、法之力和国之力融为一体.几家尚武思想都旨归于“崇使尚义”,对后世思想影响犹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