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战胜形而上学之后,驱逐神话的现代西方科学本身成了神话。无论是科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在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力量型”科学范式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为东方文明代表的中国道家文化,能以其特有的哲学智慧和思维成果为西方“力量型”科学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供有益的催化作用,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型塑科学应有的气质。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觉悟对于纠正西方“力量型”科学的缺陷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能否起到主导作用,这还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超越程度。实现中华科技腾飞的文化着手点在于:求真、创新、质疑等科学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现代转型随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现代转型随想冯天瑜一今日我们所面临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题目,它既与运作已久的“古今之辨”一脉相承,同时又包蕴着丰富的新内涵。简言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整体性变革。如果说,历史的多数时...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是近几年来国内文化研究热潮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归宿,可以说,所有关于文化重大问题的探讨,都程度不同地与此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那么一部分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同中国的现代化完全割裂开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科学文明,“二者不仅在世界观上,而且在整个操作系统上都不言而喻地对立并冲突着。”“传统文化已经终结”。中国传统的“巨大文化财产变成了巨大的文化包袱,巨大的文化优越感变成了巨大的文化负罪感,这不能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巨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管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现代化是指人类生活的全部,那么,现代化可以说是现代文化的代名词,因为文化的内涵包括着全部的人类生活方式。文化是人们为了实现维持生存、享受生活和寻求生命意义的目的而创造的生活的模式。在某时、某地、某些人创建了较能福惠人生的方式,起着带头作用,为大多数人所向往,这就成为优势文化,今天所谓现代化即指此而言。但这不是说,除过这个优势文化而外,没有别的文化,别的即一无所成。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化的演进具有双重性,有其客观规律。这个双重性结构,其间的发展及相互关系以中国传统概念“阴阳”去象征、去叙述,…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国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最近突出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还要不要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呢?其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我认为,所谓“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文化予以辩证的扬弃。如果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为毫无…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现代的大树飘零,当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且在经历了20世纪的漫长消磨之后,恐怕也很难再有谁会做“扶大厦于将倾”的英雄计。但在“树倒猢狲散”的历史境遇中,中国知识分子是不是只剩下了“墙倒众人推”这惟一的“进步”选择,这个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换言之,如果一个人不愿意追求这种“现代性”,那么,我们所谓的文明社会,是不是还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哪怕相对狭小的空间,让他们可以保有自己的生活和语言,并通过他们不同于主流世界的书写和呼吸,使那些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辉煌传统得以在灯…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并曾有过辉煌灿烂文化的国家。千百年的文明社会和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格局,使文化的积累显得深厚和凝重。以尊祖宗,重人伦,学道德,尚礼仪,贵义贱利,中庸之道等为基本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它貌似无影无踪,实际上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总是将其触觉伸向各个领域,隐藏于观念或事物的深处,一旦它抓住了什么或附着某一事物,便顽强地表现出来。尽管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人们总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它的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影响和制约,时时刻刻处于传统文化这张“网”中。企业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不…  相似文献   

8.
任剑涛 《天府新论》2020,(5):112-120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面中,阆中以其春节文化的创制、传承和再造,成为文化中国的一个地方范本。阆中的文化发展具有国家层次的意义,不仅因为春节,还因为它体现了科举考试、文人墨客的古代主流文化精神;在古今中国的多元文化结构中呈现出古典与现代两种结构形式;在中国现代转型的进程中,阆中以自己的文化自觉,承接历史传统,创新现代文化,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局面。阆中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以三城的比较呈现出来;阆中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共性与特性,也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逐渐展示出来。这对人们理解“何以中国”具有明显的助益。  相似文献   

9.
论公司制度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根兴 《社会科学》2001,(11):65-68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等于建立现代企业 ,所谓现代企业 ,就是要有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和制度文化。由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过渡 ,可以说是文化的过渡 ,观念的过渡。要造就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 ,必须与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彻底决裂 ,必须对在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文化理念与文化传统进行坚决地改造 ,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公司制度文化。一、公司制度文化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公司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员工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  相似文献   

10.
李宗桂同志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是近期学术界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产生的一部力作.这部著作近三十万字,对从上古一直到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作了系统的反思。这一反思既是哲学的,也是文化的,更是历史的。尽管看上去这部著作不大象是一部通史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史,但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贯串全书;作者充分基于历史主义的立场,对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逻辑形成和发展及其传统的模式和特征,作了严密的分析,较好地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说是这本著作最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发展始终处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之中。五四以还,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两个方面的文化探索,文化激进主义者面向西方,主要引进西方文化,另一部分文化保守主义者向儒学回归,形成现代“新儒家”。一般说来,西方文化主要有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亦即希伯莱文化)两个传统,尽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包括现代作家)主要偏重于古希腊文化源流的“实利”、“科学”、“民主”、“法治”,但事实上基督教文化传统也被现代知识分子,尤其是现代作家所分析、强调和部分地吸收,它影响了作家的情感深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的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难以作出绝对性判断的问题。毫无疑问,笼统地说传统文化对早期现代化是阻力或动力都将失之于偏颇,理性的方式应是从传统文化体系内部剥绎出哪些因素有助于或有碍于现代变迁,哪些因素经过“解释”或改造发生现代性转换。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以三种形态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发生深刻的联系:一、直接支援;二、间接结合;三、阻碍现代化变迁。三种形态的错杂和碰撞,既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的山重水复,又体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充满了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传统文化作用于…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文化有没有“自主性”呢?就是说,是不是我们自己独立自主地决定我们所要的“文化”?我们中国现在的文化是怎么样一种形态的文化呢?我对这个问题是比较困惑的,因为我觉得现在中国的文化是不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的,是缺乏“自主性”的。换一个说法,就是自从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文化相对一百多年以来,历史就决定了中国的文化不能不发生变化。理由很简单,因为中国没有从自身发展成为近代的历史,中国的历史是古代的历史。用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话说,就是“中西之交,古今之异”。在中国和西方相接触的时候,中国文明或文化代表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传承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上。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从根本上说,仍是以重人伦为本,是“亲缘”关系的扩展,人情是维系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面子”具体地调节着中国人际关系的方向和程度,重“信任”与“和谐”是中国人际关系建立的心理起点,整体主义原则在处理人己、群我关系中仍发挥着潜在的作用。中国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否定,必须作具体分析,采取扬弃态度。中国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马恩瑜 《兰州学刊》2008,(1):158-161
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社会方面毕其一生功力,他把精力都用在了中国社会的实地调查和对文化的思考上。他在阐述文化的实质、形态和功能的同时更着眼于研究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自觉”这一理论就是他一生对社会和文化思考的结晶。我国现代化是不可逆转的进程,也是布满荆棘的艰苦长征。如何在这一进程中清醒的认识自己,不随波逐流,只有做到“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发扬其优秀的一面,同时也扬弃不适应时代潮流的那部分,才能构建一个全面和谐的现代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批判性王德胜迄今为止,在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研究中,某种程度上的“精英”情结正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在我们的有关考察进程中。必须承认,如今有关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种种“批判”,在反省或克服当代审美文化现状层面的种种流弊、重新厘定当代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的一百年,现代化作为民族求新求变的主要方式,它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基本命题。中国要走向世界,理所应当地要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理所应当地必须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伟大历史腾飞的逻辑必然。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文化必须先行,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为紧迫和必要。但探寻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程漫长而艰难,本文认为: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理性、科学、人道主义则是必然的目标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软实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和思想保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经历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两手抓”、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进程。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深远战略眼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自启动之初,便面临着种种困境。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人一直怀有沉重的近代史情结——以中国近代“历史失败”为背景的文化自审情结。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民族危机积极向西方(包括“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同时审视和批判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些行为本身就积极地影响历史,使我们今天得以在西方文化面前能够获得文化上的自信,使我们在对中国文化上的心情比一百年前轻松得多。但是,“文化危机”的压迫感还是无法解脱,仍需我们再次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进行审视。一、甲国传统文化的一些负面因素中国文化人…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民族的文化符号表现,是民族心灵的感性呈现,是时代变革的最敏感神经。整个藏族社会历史经历本世纪中叶民主改革从而发生了深刻变革,藏族文学也因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而从此进入当代发展。当代藏族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让中国和世界瞩目。藏族当代文学的特质,可以概括为“文化的文学”,既不同于传统,也有别于“现代”。“文化的文学”是我们把握当代藏族文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观念。所谓“文化”,简言之,是人类群体在历史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其观念体系和成果。对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