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鉴现代化先行者的经验,应用于本国现代化的实践,是后发国家的历史特权。对于这一点,戊戌维新时期的现代化精英有自觉认识。他们以“近师日本,远摭欧墨(美)”为指导战略,广泛采借现代化先行者的经验,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现代化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本文着重于讨论两大问题:(一)中国现代化的分明。(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涵义。一、中国现代化的分期现代化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部分的、局部的质的变化.“使得区分每个社会现代化的不同阶段或不同水平层次完全可能”①。作为宏观性的现代化阶段的划分.如下尝试无疑值得注意。西里尔·布莱克以政治冲突为轴线把现代化过程妍分为四个阶段:(1)现代性的挑战──在其传统知识的框架中.一个社会开始面对现代观念的体制,而现代性的倡导者出现了;(2)现代化领导的强固──在持续…  相似文献   
3.
道光咸丰年间的文化震动与现代化延误周积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一段民族灾难史的首页。然而,当我们超越这场战争来看待这场战争,不能不承认,它不仅是民族辱屈和灾难的开端,而且意味着从西方发端的现代化进程向一个“农业的...  相似文献   
4.
变革的新工具─—略说戊戌时期的学堂、学会、报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定论多称戊戌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运动,这一说法其实并不确切。事实上,维新派既“求变法于上”,又通过学堂、学会、报纸推动维新运动于下。本文着重论述学堂、学会、报纸作为变革新工具的现代意义,并分析了它们的功能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巨大潮流的推动下,当代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正呈现出空前未有的活跃态势,显示出社会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崭新趋向。日益广泛运用于各研究领域的总体性研究,便是当代科学发展新潮流的产物。本文拟对文化史的总体研究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时贤注目,共同推进久被忽略的文化史研究,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阅微草堂笔记》的时代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化的历程上,清代(清前期)处于由中古文化向近代文化悄然演进的阶段:一方面,清代统治者以文字狱与“钦定”、“御纂”,造成极为严酷的文化专制主义的表象,传统文化仍象梦魔一样纠缠着人们的头脑;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复活和滋长,封建意识形态的理论结构已开始绽裂,其突出表现便是,封建社会后期最为完备和精致的哲学理论体系——伦理,已经“竭而无余华”,失去了对士子的强大吸引力。尽管清初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将程朱理学重新推上宗主地位,但是,在哲学思辨的领域,已再也不能产生朱熹、王阳明一类唯心主义哲学的大师,也再也无法诞生带有新鲜活力与巨大感召力的新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在哲学、文学等领域出现了蕴有近代文化趋向的思潮,这正是封建文化趋向衰微的标志。清前期文化的这一特质,必然地渗透于士人阶层的文化意识中,并多方面地从他们的文化活动中显现出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便从人-鬼-狐-神的志怪描写中,不同侧面地透露出清前期封建文化趋向式微的时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常以思想沉闷来描绘清代乾嘉时期学术界的精神面貌,以拘守烦琐来批评这一时代的学风。然而,当我们真正深入乾嘉时期学者文士的意识世界,所切实窥见到的却是潜下躁动着的焦灼感、挫折感,这一意绪的外化,便是经世致用价值观念的张扬、反理室欲人文主义的鼓吹以及对科举制的强烈批判。本文拟对这一时期批判科举制思潮加以研讨。 乾嘉学者对科举制的抨击,大体上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郑和下西洋与哥仑布远航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十六世纪,当中国还固守着封建专制主义及宗法自然经济壁垒时,西方已进入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举行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航海壮举——郑和下西洋与哥仑布远航,为不同的社会经济潮流所推动,不仅显示出各自迥异的面貌,而且广阔地展现了当时中西方社会经济状态及发展大势。本文拟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对郑和与哥仑布远航的历史驱动力及其植根的土壤和结局加以对照研究,以期窥见从中透露出的时代信息。  相似文献   
9.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本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之一。自1993年第6期《社会学研究》发表了刘崇顺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及其他——张琢同志“九死一生”理论初探》及张琢的《答刘崇顺同志》两篇文章以来,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起点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所持观点与已发表过的几篇文章之见解均相异,认为,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以及人口、城市、儒家文化体系构成了一个具有强大顽固性和坚韧性的巨大壁垒,在这一壁垒中,任何根本性的变革都不可能发生。社会学与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科的发展,但是在这种相互渗透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力廓清学科间的界限,这是本刊的研究领域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分区与湖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作为一个机能文化区的区域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湖北”之得名,源起宋代。但直到清康熙六年(1667年)湖广分省,湖北成为独立的高层政区,方有真正意义上的“湖北文化”。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湖北文化,具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湖北文化,是对今湖北境内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第二,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湖北文化,文化交融性更为鲜明突出;第三,宋以来的湖北文化,有一个起伏跌宕并长期处于中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