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伴随着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但文化道德理念在许多方面还停留在与一元社会相契合的水平,并没有从总体上应答现代社会转型所提出的新要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有其自身的道德要求,需要道德规范的支持。市场的逐利行为并非天然合理,它必须是有约束的;而且市场经济并非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一种超越性的道德指引。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及其协调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我国社会利益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表现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距在拉大和利益冲突激烈化。对此,必须进行利益关系的调整,调整的原则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统筹兼顾,互利共赢。为此必须建立社会协调机制。具体为:政府协调机制,市场协调机制,社会协调机制,道德协调机制和对话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3.
科研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利益,国家、民族、社会组织和个人对科研利益的追求,是很正常的,本身无可厚非.但人们对科研利益的追求不能背离科研共同体的道德认同,不能超越一定的人类道德底线.用道德规范利益,是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通行做法.法律、制度当然重要,不过在科研利益阶级化、国家化、集团化的今天,法律和制度也不是万能的,而且任何法律和制度都不能不体现一定的道德规范.可见,只有道德的"自律"才能规范人类不至于在巨大的科研利益面前失去理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经济利益多元化引起社会主体道德行为的相应的变化,相应地社会道德力量对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必须确立多层次的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5.
道德规范有效性途径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规范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价值标准为一定范围内的主体提供的行为模式,它发挥其有效性依赖于两大途径:一是道德主体在原有道德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内化社会道德规范于自身的道德结构,同时又不断改变自身的道德结构以顺应社会道德发展的个人行动机制;二是受影响的其他人采取联合行动对行动者施加压力而形成的社会约束机制.这些机制能保持道德规范的内涵始终与社会的发展一致,并能促进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调节个人与社会或个人与集体相互关系的基本手段 ,协调利益关系是其基本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呼唤一种新式道德体系 ,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实际构建新道德已成为当务之急。在从以往道德规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中 ,对新道德的构建作了分析 ,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个人利益追求的道德评价,是道德规范体系构建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既要选择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又要对评价对象——个人利益及其与社会其他利益关系有清晰的认识。而在个人利益追求过程中根据是否达到"帕累托"最佳,可以分为"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两种状况,进而对其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社会原有的诚实守信的道德自律机制和他律环境被打破,使得人们诚实守信的自律性相对下降.诚信作为经济主体间交往行为的规则及制度,既是道德规范的选择,又是一种经济利益的选择,而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作用的发挥是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机制来实现的,征信制度则是将道德自律性与他律机制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道德理想是冯契理想学说的精华所在;他界定了道德理想的涵义,阐明了以"善"为核心价值的道德理想与利、与真的关系;认为道德理想化为现实必须凭借一定的道德规范,才能构建良好的社会伦理关系、培养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主张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理想是建立以人民利益为基础的正义和仁爱的关系,养成具有正义和仁爱品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利益均衡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根本。近年来,强势群体主导的利益配置机制侵犯了其他群体的利益和公共利益,损害了社会公正秩序。为了避免利益分化引发社会成员不满、危及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动荡,我国应该坚持公平正义的利益均衡导向,实现政府转型;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机制,使利益诉求上升为利益协商;构建起能够抑制利益独占、让各利益群体进行公平博弈的均衡机制,实现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网络文化的兴起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使传统的文化道德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要求网络文化创作应当遵守公平、公正、自主、兼容、互惠、无害的道德原则;网络文化传播应当遵守爱国守法、诚信自律、友善互利、避免伤害的道德规范;网络文化消费应当进行兼顾功利与道义、个人与社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自由与授权相统一的道德选择;网络文化管理应当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建立网络道德监控机制、推进网络道德教育、实行积极的道德调控。  相似文献   

12.
《新伦理学》坚守“社会创造道德”和“社会需要优良道德”的朴实信念,从“人类行为事实如何”出发,提炼出“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道德目的和终极道德标准,在此基础上,吸收和整合中外伦理史上的思想成果,围绕“人类行为应该如何”,建立起了以伦理行为类型学说为核心的优良道德价值导向系统和道德规范体系,完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伦理学的创建,第一次实现了西方伦理思想家花了近四百年时间探索都未能实现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公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所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是全体公民都必须共同遵守的,以此保证每个公民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充分认识社会公德的基本含义和形成过程,对社会公德在社会学中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群体的划分,都有着积极意义,并对追溯当前社会公德下滑的内在机理,以及对社会良好公德的重新塑造,都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所具有的公众性、规模性、绩优性、规范性和公开性等特点,据此认为其企业道德要求应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即:上市公司必须在全力履行相应经济责任和道德义务的同时,更多地兼顾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企业道德榜样.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道德,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不同形式,他们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总体上说宗教不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但宗教道德的某些内容与社会主义道德并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发挥有益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系统地解释、传播、运用优良道德理论体系之思想和方法,以引导当代社会在实践中重构优良道德,是《优良道德论》一书的追求。善恶是道德目的对人性行为事实之“应该如何的评价”,而道德目的是社会的而不是个人的。所以,道德存在的根本方式不是自律而是他律。对于任何一个时代来讲,重要的不是有没有道德和德治,而是这个时代拥有什么样的道德,采取什么样的德治方式。只有优良道德体系,才能进行社会治理,并通过社会治理而使社会生活道德化。只有打通理论与生活间的通道,才能使优良道德构成为生活的价值标准、判断尺度和行动原则,使失去道德归依的生活回归道德的轨道,获得优良道德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更加深入,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但是,这些问题和矛盾并不完全是由市场化所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由于政府改革未到位所造成的。市场经济要发挥作用,必须具有相应的社会秩序与道德基础。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计划经济下不曾出现的道德失范和对基础社会秩序破坏现象,因而也产生了一些对于改革本身的怀疑和反对。未来的市场化改革应通过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更充分地体现权利、公正、功利原则,构建更加良好的社会秩序与道德基础,成为利益分享、公众参与、推动道德进步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伦理的经济特质和经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蕴含着经济的规定和经济特质。伦理道德的产生、道德行为的选择、道德的评价和调控机制 ,都遵循着一定的经济法则。同时 ,伦理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它可以增值人力资本 ,降低交易成本 ,创造合作效益等。当然 ,伦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 ,其性质和作用也具有特殊性 ,应该具体地去认识和处理伦理道德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北宋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程度现代契约伦理色彩的共同体组织——乡约。不过,“乡约”这种契约伦理共同体跟现代以个体权利为本,通过契约缔结的社会组织有本质的不同。“乡约”旨在提升个体德性,以便将个人更好地收摄进家族式群体生活方式之中,而不是让个体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体。因此,入明后,“乡约”即被君主专制权力所利用,成了官府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和牢笼人心的工具。于是,“乡约”这种具有一定现代契约伦理色彩的共同体组织终究没能发展壮大并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性转型。探明乡约的契约伦理特性及其产生、变异的原因,有利于推动传统伦理形态的现代转型,有利于提升当代中国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人的需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从一个方面表现和充实了人的本质。道德尽管是社会利益的显现,但在道德的深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联结在一起的。在道德领域中,主体的自觉性是以自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道德成为人的自觉需要时,人才能使自己的意志得到自主,由自主过渡到自为,成为“道德自我”。道德一方面要求行为主体以“利他”为目标,另一方面要求个人把行为责任指向自我。责己、自咎、正己,这是道德成为自我需要的标志和道德运行的“向我性”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