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郭淑伟 《学术探索》2012,(3):149-15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它也是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途径,重新定义了隐喻跨域识解的本质特征,认为隐喻是身体、感知、体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体验哲学作为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对西方传统哲学观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2.
西方哲学史交织着语用与认知的线索。古典哲学中的相论和四因说折射出先验的认知语用观。唯理论强调心智对语言的先验性,把生成语义学拓展到语用和隐喻的研究。经验论把常规推理,溯源推理归因于经验在大脑中的模式。先验论从先天综合判断演绎出适合语用推理的四范畴,而图式论架起了知性和经验的桥梁,是认知和语用的基础。从理想语言到自然语言的回归,更使哲学转向语用和认知,出现了体验哲学、阐释学和认知语用学。  相似文献   

3.
严苡丹 《理论界》2007,(9):153-155
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本论文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二领域模式)和福柯尼耶(Fauconnier)和特纳(Tumer)的概念整合理论(多空间模式)出发,试结合认知心理学和隐喻认知理论模式探索性描述译者的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犯罪隐语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深入剖析解释其名词性和动词性隐语在大脑认知机制中的产生过程,旨在促进警院学生对犯罪隐语熟悉和理解的有效性,同时希望对案件的侦破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宏 《理论界》2008,(10):138-139
传统的语义学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没有联系。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根据Lakoff和Johnson等学者关于隐喻的研究,分析并探讨了词义拓展现象,提出多义现象是隐喻认知的产物,是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早已超出了修辞学的范畴。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在Searle、Lakoff和Wilson等语言哲学家对隐喻的认知语用分析基础上,围绕隐喻与人类的思维认知发展,隐喻的意义、语境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关系,可以对隐喻进行哲学的解读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符号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和文化传递的载体入手,着重阐述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受文化认知和语用推理原则的影响,从而影响交际的效率。这是因为人们的文化认知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并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值所致。此外也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Grice的合作原则与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8.
话语的语义是语言交际双方所关注的焦点,正确的语义理解和推理是人们成功交际的必要前提,而理解和推理又是一个动态认知心理过程。本文拟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着重探讨话语语义构建的认知推理心理过程与特点,以揭示人们使用语言的心理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积极语用模糊具有使语言表达灵活得体、幽默风趣、含蓄朦胧等语用功能,其认知过程特点表现为:语用模糊的输入心理空间具有多空间备选性,认知突显弱化和关联度削减,空间作用或语用推理过程复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通过意象成分的补足和语言知识的提高来消除障碍,达成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10.
从溯因推理看文学隐喻的意义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表达式反映了语言使用中人类认知系统的思维机制。借助溯因推理的逻辑推理过程来认识文学隐喻有一种哲学意义,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隐喻化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认知特点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厘清两代认知科学疆界的基础上,不揣冒昧,追根究底,对方兴未艾的体验哲学予以全景式的回顾。莱考夫和约翰逊以采撷先前大量真知灼见为契机掀起了体验哲学的大旗,明确发端了主客互动的心智体验观,认为一方面体验性真理是在人的身体与客观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的身体体验终究是客观现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类对世界的范畴化并非完全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世界只能是我们认识中的世界,体验性真理渗透并彰显出人的价值观,其主观性亦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2.
相声幽默的关联理论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而关联理论对此艺术形式所产生的幽默效果具有极强的解释力。运用关联理论基本原理 ,分别从话语的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话语的明说与暗含以及听话人对话语的加工努力三个层面对相声片段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在相声诸多幽默创作手段中 ,相声演员故意违背听众的认知环境从而造成出人意料的效果是相声幽默创作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相声片段的分析 ,本文旨在探索其语言的关联性本质和幽默的产生 ,同时为相声创作在其语言关联性方面提出一些见解 ,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相声语言的幽默本质  相似文献   

13.
民主应该具有深厚的道德底蕴,这是杜威政治哲学独特性和深刻性体现的重要维度。他从彻底“道德理想”的视阈来看待民主的基本原则、实践方式和社会目的。因此其民主理论具有深厚的道德与人性基础。其民主思想的这个特点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改革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参考视阈。  相似文献   

14.
十八世纪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以自然主义态度对道德情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标志着西方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重大转向。他认为,情感源于原始的苦乐感觉,情感和道德以苦乐感觉为共有内核,道德借助于情感得以表达,并提出了现实道德生活中的同情原则。休谟的道德情感论无论对于我们目前的道德研究,还是对于现实的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英语管道隐喻语义问题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认知语言学家Michael Reddy构建的英语管道隐喻,丰富了George Lakoff提出的英语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对人类的思维机制和语言交际的本质进行了新的诠释.随之而来,一些语言学家也从语言与文化的视角对英语管道隐喻所产生的语义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激烈讨论.  相似文献   

16.
康德主体性道德哲学及其教育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全新 《文史哲》2003,(6):109-114
18世纪的康德哲学在道德哲学中实现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革命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树立了主体性在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从作为人本性的理性和自由出发去寻求一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法则。康德强调,人的理性是道德原则的基础,人是道德活动的目的,人的意志自由应体现为对客观的道德法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康德的主体性道德哲学在教育学方面仍给我们以富有意义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哲学观的人本特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主体间性哲学观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人的存在方式;第二,主体间性哲学观关注人的社会属性与社会价值;第三,主体间性哲学观彰显人的道德与伦理;第四,主体间性哲学观重视人的发展。要领会和运用以人为本的主体间性思想,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引领主体间性哲学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整部《围城》,从头到尾,主人公方鸿渐的身边始终围绕着一群女性。钱钟书先生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塑造一批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本文旨在从女性的历史角色、社会地位和处身的社会环境着眼,剥离作者的富于暗示的语词、语气和充满幽默、讽刺的语言外壳,将人物的思想内核展露,从而完成对这些女性形象的重新诠释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为法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为判断行政法权利正义和构建行政法权利正义制度提供了标准、原则和理论支持。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行政权利正义以法哲学的方式,通过探讨行政法权利正义的特点、原则与建构,提高对行政法权利制度的认知能力,从而更好地规范、控制行政权力,实现行政法权利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