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2017年10月7日至8日,"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主办,郑州大学文学院承办。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南昌大学、黑龙江大学、台湾东华大学等40余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郑州大学文学院俞绍初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杨  相似文献   

2.
家谱是丰富的史料库,它在文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主要体现为:对于文学家生平研究的史料价值,对于文学作品的归属考证、辑佚和助于理解的史料价值,对于家族文学研究的史料价值。同时,由于家谱与生俱来的缺陷,在利用家谱进行文学研究时需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2008重庆‘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主办,于2008年12月7日在重庆召开,参会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80余人。大会就抗战文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外关系与中国全民抗战、抗战时期的区域文学与大后方文学、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学理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4.
陈平原的中国文学研究图像史料实践起步较早,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对于如何在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中使用图像史料具有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关于如何运用图文互文方法从事文学研究的图像理论。陈平原的文学研究著作注重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配置,强调二者的对话与互证、互动,将图像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陈平原在选择图像史料时注重图像来源的广泛性、真实性、历史性,以便贴近历史现场,复原文学历史景象。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视角去研究重庆抗战文学,是一个很有前途和意义的学术路子。其理论前提有二:一是辨清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并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层面去建构文化的一套概念系统,使之与文学和诸学科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二是处理好重庆抗战文学的区域性与全国性定位问题,主张在全国性意义上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回顾二十年来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建设历程 ,虽然取得一批成果 ,但与整个学科发展的需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为了推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海内外学者应从专题性研究史料等几个方面入手 ,联手共建一个完备的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  相似文献   

7.
200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杂志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重庆联合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重庆文学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开拓研究中国抗战文学的新视野”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6年11月18日至19日,由重庆三峡学院主办,重庆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协办的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三峡学院举行。来自全国的80余名专家学者和作家诗人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张可礼 《文史哲》2004,(6):27-32
刘勰的《文心雕龙》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文学史料学内容。刘勰重视史料,敬佩孔子在史料方面作出的贡献,肯定刘向、刘歆和班固在史料学上取得的重要成绩。他把"真"作为衡量史料的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对待阙疑史料,他主张遵循孔子提出的"阙疑"原则。他强调注释史料要避免错误、力求简明。他指出,使用史料,应正确无误,要做到精要,注意选取典型和使用新史料。  相似文献   

10.
文学地理学给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生长点。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应关注巴蜀,关注重庆。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学史料与现代科技"联姻"的一个新族类,当代电子化史料的产生与互联网剧增密切有关,它的最大功能在于检索,通过网络化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从生成方式与途径上看,主要由文学或学术网站、博客、视频、电子论坛、电子书等新媒体史料构成,如今已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又自洽的知识谱系。在研究空间上,电子化史料具有打破中外疆域、追求彼此相互建构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则融涵了诸多新技术的元素。电子化史料只有将现代科技的开放性与优越性集合其间,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协调,才能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学"的"电子化体系",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1月25日至29日,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西南大学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日战争暨抗战大后方史料整理与研究学术讨论会",在重庆西南大学举行。会议论文分别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日本侵华史料整理与研究"各子课题的研究论文,以及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近年来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热和“地方性路径”研究的启示,搜集与整理现当代文学地方性史料以互相叠加的方式形成了新的研究视域。“搜集与整理”为现当代文学地方性史料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地方性史料”的介入以具体、生动的方式凸显了搜集与整理在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和史料学建构中的重要性。搜集与整理现当代文学地方性史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具体的、实践性显著的工作,可以依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结合对象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原则,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相互促进、共时展开。在此基础上,探究搜集与整理现当代文学地方性史料的意义和价值也将得到提升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料是文学史的基础,其主体是历代文学作品及历代作家的创作活动,同时包括大量的与文学生产、消费相关的辅助材料。按其与文学史研究之关系,又有主次远近之分,形成不同层位。文学史料的存在形式也复杂多样,其在文学史研究中的层位差异与不同的存在形式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学术史思路,将作为教材的“文学史”,放置在“文学教育”的平台上,加以认真审视与叩问;主张以精心挑选的“读本”为中心来展开课堂教学,舍弃大量不着边际的“宏论”以及很可能唾手可得的“史料”,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视野的拓展、理论思维的养成以及分析能力的提升上.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六月十八日、十九日在南京联合行施耐庵文物史料辨证会。刘冬同志首先介绍了苏州博物馆藏《顾丹午笔记》关于施耐庵条目的内容,指出:这份材料最值得注意之点有三:①它是苏州人的笔记;②它是国内所发现的最早关于施耐庵与刘基关系的笔记资料;③顾丹午为乾隆时人。亦可能为雍乾间人。笔记的内容与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82-87
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和各语种文学之间的交流史清晰地显示出,对于同一文学的接受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模式。这一现象,在中国学界对俄罗斯文学特别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接受中,体现得特别明显。纵观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对于俄罗斯文学的接受史,不难看出这种接受主要显示为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三种不同的思路与取向。系统梳理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史,深入考察这三种模式,对于我们总结接受外国文学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出版社的兴起,文学期刊的创办,文学副刊和文学栏目的开辟,为十七年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阔的平台。文学研究对十七年丰富而庞杂的文学史料应该进行系统的文本解读。进行系统的文本解读,能够挖掘文学史写作的有益史料,能够发现有价值的文本,有利于寻找到十七年文学与其它不同时期文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张永红 《学术界》2005,(3):248-254
清代雍正九年浙江总督李卫主持编修的《西湖志》搜罗众书,记述精确,在方志之中可称典范。此书于湖中景物与古今著述,无美不收,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古代文学作品及创作评论史料,是西湖文学之大典。  相似文献   

20.
周晓风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文学史》是一部地域性、综合性、断代的文学史,其价值在于:一是对20世纪重庆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发掘了一些值得珍惜的史料,三是建构了具有重庆特色的文学史撰写体例,四是对重庆文学发展的评价比较客观。此外,该书还存在一些局限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