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5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平原 《社区》2011,(23):5-5
先说读书是如何成为“风景”的。抗日战争中,在重庆,有一天国民党元老陈铭枢请学者熊十力吃饭。熊十力面对浩浩长江,大发感慨,而陈铭枢则背对长江,看着熊十力。熊觉得很奇怪,说这么好的风景你怎么不看?陈答日:“你就是最好的风景。”熊十力听了很高兴,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2.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文学中的城市》(The City in Literatur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4.
第一部分:介绍演讲者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首先欢迎大家与我们同聚一堂共话"北大发展".今天晚上,我们请来了两位重量级的嘉宾,这两位嘉宾都是我们北大的院系掌门人,也是同学们眼中的风云人物.那么,就让我们一同看看作为科学与人文的代表,他们眼中的"大学之道"究竟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5.
同一座城市,有好几种面貌:有用刀剑刻出来的,那是政治的城市;有用石头垒起来的,那是建筑的城市;有用金钱堆起来的,那是经济的城市;还有用文字描出来的,那是文学的城市.我关注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兴趣点明显倾向于最后一种.有城而无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了城与人,就会有说不完的故事.人文的东西,需要不断地去讲述、解说.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词歌赋等,这些文字建构起来的都市,至少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想像与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6.
2010年春,我五次在北京大学讲授“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课程。因中文系规定,此乃各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很怕众口难调,耽误了大家的好时光,每回讲课,都努力变出一点新花样。总的思路是,软中有硬,寓劝诫于故事讲述与知识传授中。这回八讲的题目分别是:“学者生涯与学术道德”、“何为‘大学’——阅读《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永远的‘笳吹弦诵’——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追忆及其阐释”、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兼及学堂科目、著述体例、知识系统的"文学史",肇始于1903年--这一点,因有1903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为证,一般不会有什么异议.此前,中国人讲的是"文章流别",此后,则积极投身"文学史"事业.一百年间,国人兢兢业业,多有撰述,如何评价,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8.
这是我第三次为北大中文系博士生讲授“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课程。这回的讲授,从题目到内容都做了较大调整;期末作业的要求也有改变,不再放任同学畅谈治学时的“心路历程”,而是要求针对我的第三讲“国际视野与汉学心态”和第七讲“从工具书到数据库”,来发议论、做文章。  相似文献   
9.
陈平原 《学术研究》2008,(1):127-137
在一个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饮食从来就不仅仅是营养或美味,而是包含了太多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味蕾的感受、知识的积累、历史的氛围以及文人的想象,附着在具体的食物上,大大扩展了饮食的文化内涵.在众多意蕴闳深的食品中,栗子,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已深深嵌入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当和故园之思联系在一起时,炒栗子甚至变成了一种政治一文化符号.今人之欣赏糖炒栗子,除了苏辙的旧时秘方,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郝懿行的精彩考辨,周作人的苦涩文章,还有各自多姿多彩的口感与记忆.正因为其意蕴的丰富多彩,糖炒栗子成了敷陈"作为文学、文化及政治的'饮食"的绝佳题材.  相似文献   
10.
有感于中国学界的"世风日下",从2006年春天起,北大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决定,为所有博士生开设"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课程.虽说是只有一个学分的"专题课",但要求各专业的博士生都选,那等于就是"必修课"了.所谓"念博士",历来以自学为主,只需选修很少的专业课程;现在,在教育部规定的外语和政治外,再加一门必修课,可想而知,学生们会有多大的抵触情绪.更何况,隔行如隔山,各专业之间,楚河汉界,学术趣味相差甚远,谁都不服谁.这课怎么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