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之法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是马克思提出的,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法权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但什么是法权?什么是法权关系呢?法权关系与法律关系有区别吗?法权关系与经济关系、意志关系间又有何关联呢?文章在结合马克思论述该命题背景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并结合我国的实际,阐述该命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田小娥只是其中的一个"小人物",但又是形象丰满鲜活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作品中最为成功的女性形象。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物形象,其在《白鹿原》这一部"民族秘史"中的人性放纵与毁灭,充分显示出封建家族文化境遇下的中国女性命运是何等的悲惨。若对其悲剧命运加以具体展现与冷静审视,不难发现田小娥这一女性形象背后所负载的文化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3.
黄德华老师书房的柜子上面有一张照片,黄老师指给我看:最左边的是李长春,然后是叶少兰、谭元寿、张学津、尚长荣。"最右边的蒋干是我。"黄老师笑着和我说,带着老北京人的字正腔圆和丑角儿念白的一丝雅韵,"怎么叫《群英会》呢?‘众家群英’到齐后,我只去参加一个‘会’。我感觉和这些人一块儿演戏是一种学习、享受,因此就把这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高高挂起了。"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14,(3):54-55
从安哥拉到纳米比亚再到南非北部的一个狭长的沙漠地带,那里散布着成千上万个圆圈,因充满神秘色彩而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精灵怪圈"。在干涸的沙漠里,在贫瘠的草地上,这些由沙土构成的圆圈非常惹人注目,就像枯萎病一样,在大地上无休止地蔓延开来。这些神奇的"精灵怪圈"究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当地人创造出的奇迹呢?  相似文献   

5.
革命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本文以革命小说中"革命加恋爱"这一叙事主题为出发点,在探究人物形象嬗变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革命小说中流浪汉形象、骑士形象以及革命者形象。伴随着浪漫主义等感性因素的不断削弱,创作主体的理性观念渐趋强化,革命小说的叙事理念最终得以构建。  相似文献   

6.
一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物形象是文艺作品的主要对象。对于喜剧创作来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重要。“除了人以外无所谓滑稽,因此我们研究的对象首先是人,是人的性格。”我们完全可以把喜剧人物形象简称为喜剧形象。怎样的艺术形象才能称之为喜剧形象?由于对喜剧本质的理解不同,对喜剧形象的规定也就有别。西方正统的喜剧观点认为那些被讽刺、嘲笑的对象才是喜剧形象,喜剧形象与悲剧形象的界限不可逾越,悲剧形象应是肯定的对象,喜剧形象只是否定的对象。这样的规定是片面的,把许多正面喜剧形象拒绝于喜剧殿堂之外,既不利于喜剧艺  相似文献   

7.
父母的爱情     
侯辉 《老友》2011,(9):42-42
前些日子回家,我帮父亲设置手机铃音,突然,在手机号码簿上看到一个名字——阿莲。这一发现可把我吓了一跳,我心想:这是谁呢?于是,我赶紧调出"阿莲"后面隐藏的号码——看完后才长舒一口气,原来是母亲的手机号。母亲的名字叫许凤莲,名字中刚好有个"莲"字。  相似文献   

8.
王玉兰 《社区》2013,(7):42-42
星期一早上刚一上班,办公室就涌进来了一群人。这些人都是辖区内的居民,有的跟我们还很熟。我很吃惊,问他们:"你们有什么事吗?"人群中有人说:"我们是来找社区为我们做主的。"这句话让我吃了一惊,到底是什么事呢?来社区上班已经几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集体来访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填字游戏     
《百姓生活》2014,(6):70-70
童言无忌儿子早恋,妈妈斥道:"你还小,慌个啥?"儿子愤然答曰:"早晨我睡懒觉,你还骂我不小了呢!"3岁的女儿不听话,她妈说:"再不听话把你扔出去,再捡一个回来。"小女孩低声说:"你捡回来的小孩也是不听话的,是他妈不要的!"中了麻将毒一次,爸爸写了个"口"字问儿子:"这是个啥字?""白板。"爸爸又写了个"东"字,儿子说:"东风。"爸爸气得打了他一巴掌。儿子哭着用镜子一照说:"你怎么把‘五条’打到了我的脸上?"  相似文献   

10.
辛汶 《山西老年》2013,(1):21-21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红歌,可在它问世之初却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首歌是如何创作出来的?是谁给这首歌加上了一个"新"字呢?  相似文献   

11.
"伪信息"一词虽然在文章中首次被提出,但围绕"伪信息",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衍射出来的问题早已成为一种常见发生——如何看待"伪信息"的本质?如何阐释"伪信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相关现象?如何利用该话题所带来的哲学收获、社会效果、科学态度等——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小方面关系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症结的解答,一种健康、和谐学术氛围的建设,大方面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的步调、民族形象的树立。拟从元哲学责任范畴内分析"伪信息"的命题之源,从社会使命解构中挖取"伪信息"的存在原因,从科学发展角度寻找"伪信息"的生存空间是此次思考的三大特征、也是三条主线。另外,也是想借助于这种思考、研究,去寻求一种新时代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邓幺姑是李吉力人作品中所刻画出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对于这一人物形象评论界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欲望是解读这一形象的关键,此文从欲望这一层面对这一形象做了自己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英语冗余表达是如何产生的?中国学生的英语错误为什么都带有趋同性?它们跟学习者的汉字背景有没有关系?如果说德国哲学家茅特纳的"假如亚里士多德说的是汉语或达可塔语,他的逻辑和范畴就会是另一个样子"的论断是正确的话,那么,汉字汉语背景对中国人英语认知的影响又有多大呢?作者谨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学领域中对"小资产阶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小资产阶级"文学形象的研究;二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研究;三是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检索平台,从研究的内容和数量上看,文学形象研究占据主流;从研究态度上看,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作品中"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的态度还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态度都有一个由贬斥到褒扬的转变,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虽相对薄弱,但也有逐渐推进之势。由此,对"小资产阶级"相关命题的关注与研究可以成为理解现代文学、文化发展动力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在"图像转向"之后视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当代,图像艺术中的"他者"形象,尤其是本土艺术中的异族"他者"形象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土艺术中的"他者"形象指某一文化传统的艺术中出现的不属于自己族群、而是来自异邦的人物形象。前全球化时期东西方艺术在视觉领域都有大量的"他者"形象,通过探讨这些"他者"形象不仅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且可以认识视觉表征的深层结构与审美机制。在创造"他者"形象的过程中,有哪些影响"他者"形象塑造的因素呢?哪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这一决定因素如何影响和左右了他者形象的塑造呢?由于受制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图像艺术中的他者形象在"美化"与"丑化"的两极之间互动,但采取何种形式处理取决于本土艺术家所处时代的地缘政治、世界秩序以及本土文化在当时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换言之,是权力政治和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了塑造他者形象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6.
锦句     
《人生与伴侣》2014,(8):54-54
"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她终于开口了,"只不过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但我一直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而吃,"她说,"吃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吃起东西来可困难了。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英】蕾秋·乔伊斯《一个人的朝圣》人类面临三个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性的光辉     
我是在春节的时候认识她的。二零零七年的最后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乡下老家。刚进大门,我就被一个鲜红的垃圾桶吸引住了。垃圾桶上用白色的油漆写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八个大字。"奶奶,这儿怎么会有这么标准的垃圾桶?"我对正忙着炖肉的奶奶问道。她把锅里的肉翻了翻,笑眯眯地说道:"这几年政府不是在搞新农村建设吗?这是乡里发的,每户人家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18.
宿春礼 《可乐》2011,(3):9-9
希拉里四岁那年,举家搬到芝加哥。她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跟周围的伙伴不熟悉,与小朋友玩时起了小摩擦。希拉里委屈地哭着回家。看到哭鼻子的希拉里,妈妈多萝西说:"不是玩得好好的吗?你怎么哭了呀?难道你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小女生?""才不是呢。有一个叫苏西的女孩老欺负我,刚才对我拳打脚踢,还把我推倒在地。"  相似文献   

19.
惠特曼·阿新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孙行者》一书中的主人公。不同于她前两部作品中的传统华裔形象,惠特曼是一个叛逆的美国嬉皮士,他的行为、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体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文化特征。文章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批判了美国东方主义话语中华人的"他者"形象,重新认定了华裔美国人的自我身份。通过对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的研究,探查人物身上蕴含的深意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促进中美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一凡 《社区》2010,(24):43-43
“排毒”是时下一个很时髦的词,许多人都在寻求各种方式来排毒养生。那么,人体内真的有“毒”吗?这些“毒”是从哪儿来的?怎样才能科学地把这些“毒”排出去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就在你的一日三餐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