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提要]巴人1956年《文学论稿》从政治立场、哲学方法、美学观点三个维度批判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较之1948年与1955年的胡风批判更具理论性。其理论资源与1954年春在北京大学讲学的毕达可夫讲稿《文艺学引论》相同,皆取自“日丹诺夫模式”,由此可反思文学理论是否尊重了文学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2.
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通过一个傻子的回忆,追溯了傻子对自己名字从不知到认知,从认知到否定的过程。在文中,作者通过设定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叙事者间隔了读者与文本呈现的世界之间的直接逻辑联系,并赋予傻子以象征的寓意。以此,余华不露声色地演绎了个人的存在所面临的困境并且为人们呈现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柏拉图作为中、西方美学的开山鼻祖,都很重视文艺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教化作用,而在文艺的审美性方面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而造成此种异同的原因,主要是其哲学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本文主要从二者的比较中欲进一步阐明,文艺的社会功能是愉悦性与功利性、审美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如何贯彻教改精神、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何驾驭课堂,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以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为个案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戴望舒的<雨巷>自问世以来,一直倍受文坛关注,戴望舒也因此名声大噪,被冠之以"雨巷诗人"的美名,对这位诗人的<雨巷>诗也是众口众词,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诗情成因、意象选取、意境结构三方面来重新分析<雨巷>的缠绵悱恻的忧郁美,做出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东北话剧是中国话剧必不可少的一翼,在独具特色的东北文化的滋养中,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审美内质——情境的喜剧性,主要体现在喜剧性事件的构织,喜剧性人物及人物关系的构筑,喜剧性时空环境的营造,而这种内质也正是东北人喜剧性的生命感觉和达观的审美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7.
在阿成作品的人物系谱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堪称独树一帜。无论是写妇孺皆知的革命历史英雄,还是写新时期建设中所涌现出的默默无闻的当代英雄,阿成都用一双平视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理解他们。于是,在他笔下出现了一群伟大而平凡的"卡里斯玛"。  相似文献   
8.
文学领域中对"小资产阶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小资产阶级"文学形象的研究;二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研究;三是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检索平台,从研究的内容和数量上看,文学形象研究占据主流;从研究态度上看,可以发现,无论是对作品中"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的态度还是对"小资产阶级"文艺的态度都有一个由贬斥到褒扬的转变,对"小资产阶级"话语的研究虽相对薄弱,但也有逐渐推进之势。由此,对"小资产阶级"相关命题的关注与研究可以成为理解现代文学、文化发展动力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