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交织过程,既包含着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化”中国文化,也存在着以中国文化“化”马克思主义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应关注“文化认同”,更应关注“文化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文化认同”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即在于两者某种程度上都注重实践性;此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认同”要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文化软实力与“中国英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及中国外语学界对“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从分析语言与文化关系入手,探讨“中国英语”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的英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认为,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中国以伦理组织社会,中国文化自然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他指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是中国社会构造的基本特征,这一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一方面中国文化以“伦理情谊,人生向上”见长,另一方面又因“伦理本位”而缺乏“科学技术,团体组织”.所以,中国新文化之路应“以中国精神引进团体组织,以团体组织运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从纵向的历史传承中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精神,从横向的比较中必须吸收“他者”的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互容互鉴。中国梦的互文性表明: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的首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美国梦是中国梦的借鉴、补充、修正。世界梦是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文化中国”和“世界中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源于古代地理行政区划的“九州”更多地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意象。在中国,九宫格代表了中国人对时空结构的基本想象,“九州”“五服”“五岳”“四渎”等人文时空构想主要来源于中国的自然地理格局。中国大一统的空间文化表征就是丸宫图,时间文化表征就是太极图,太极图案和九宫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符号,它们包含着高度简洁抽象的充满变化的“动静观”和整体统一的“时空观”,是中国文化哲学的形象表述。不同于西方文化地理的十字图式蕴涵的二元制时空思维观念的分裂性、纯粹性和精确性,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中”“和”两个字来概括,“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统一性目的,“和”则具有更多的文化思维的方法论特征,“和”的目的就在于对意义开放的大一统之“中”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发现性语境”时期研究的分析,指出其典型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不可分析性认知和中国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非逻辑性认知:对“西方文化”的不可分析性认知,第一体现在对“多元的西方文化”的缺乏分析性认知;第二,体现在“文化背景”的不可分析性认知。对“中西方文化关系”非逻辑认知,第一体现在对本土性“文化立场”的错位认知;第二,体现在对西方文化中的“东方学”缺乏认知。并提出,“发现性语境”的“不可分析性与非逻辑性”特质,使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第一时期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呈解构与被解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庞朴发现“三”是中国文化的密码,并追溯其源头和阐释其涵义;他运用密码“三”开中国文化宝库之锁,提出 “三”即“尚中”,“尚中”即“和”之观点;他运用开了锁的中国文化宝藏反证密码“三”之存在,形成了其研究中国文化的思想方法理论体系。庞朴有关中国文化密码“三”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界定“中国历史文化”、“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等概念的基础上,概括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等特征,分析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试图从中国历史文化中寻求能够促进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文化精神与文化理念,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高度重视中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的作用,并提出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重要论断。弄清楚这一论断的内涵,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伦理型文化”独特优势,构筑中国精神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完成现代转型的内在需要。梁漱溟先生基于对“文化即生活”的主张,以解构传统文化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化为路线,深入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长短缺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了解他的文化思想对我们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促进“伦理型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契合共生,促进民族复兴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了一场大论战。在论战中,虽然也出现过盲目崇拜中国古代文化、排斥西方文化的狭隘观念,但危害更大的还是那种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鼓吹全盘西化的思潮,其代表性口号是:“甩掉传统文化的沉重包袱”,“向传统全面开战”,“要使传统文化后继无人”。这一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种种估价——诸如“封闭性”、“模糊性”、“武断性”、“直观性”——之中,最能乱人耳目的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和谐主题日益凸现,社会“和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显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三种不同文化视界和语境中的“和文化”对和谐主题的阐释是不尽相同的。本文试图梳理出中国传统的“人伦型和文化”、西方传统的“知识型和文化”和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融合型和文化”三种社会“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过去、现状和走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深层解读,指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中国性”既非文化激进主义眼中的“固守传统”亦非文化保守主义眼中的“反本开新”,而是扬弃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在当代中国融入全球化与走向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在地域文化与全球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之间的双重张力中,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其充满“全球化”与“时代性”的形象创造性地表现了“中国性”的文化内涵,展现出当代岭南建筑学派“文化现实主义”创作观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龙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龙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历史不可更改,“弃龙”并不可行。“人龙”是中国龙的本质,是中国龙文化的最高境界,弘扬中国“人龙”精神,赋之以新的文化元素,创制中国龙之新形象,实乃有力回击“弃龙”之文化思潮、保护民族精神遗产和创新中国龙文化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从文化软实力视角分析,”中国梦”充分体现了国家性、民族性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内涵.实现“中国梦”既要增强国家硬实力的“躯体”,又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章着眼于”中国梦”视阈下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出未来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路径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源动力;坚持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整合力;完善文化发展布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升力;明确外延发展导向,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相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而言的。是对社会的三分法。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分别讲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99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十五大报告同时使用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一带一路”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征程。“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的交融,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播交流在新时代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一带一路”建设已有十年,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值得我们思考。本文结合现有的资料文献和“一带一路”的发展要求,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背景、意义和目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促进各国之间沟通交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意义与方法,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失语”
  (一)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内涵
  在英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西方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中国文化的导入和输出,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在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能利用目的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这一学说最早是从丛教授在2000年的《光明日报》中发表的《“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文中提出的,文章指出许多英语水平很高的中国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表明了国人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载体,“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也表明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应该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给予同样的重视,而不是完全的西化教学。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加强对母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生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和输入。  相似文献   

18.
“六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最早源头,也是华夏民族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虽然历史上也曾有外来文化汇入中国文化的情况,但这个最初之“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之所以采用“传统之源”的题目,意在澄清中国文化之“源”乃是“六经”,诸子百家只是其“流”.我们可以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这样两个阶段:“先秦的元典时代”和“汉以后的经学时代”.这个“元典”既包括“六经”的“元典”,也包括继起的诸子学“元典”.而“六经”又是诸子学之“源”.胡适等人所谓“截断众流”的中国哲学史写作方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三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主要议题是“跨文化交流———文化身份与文化调适” ,分会主题包括“全球化与多元化”、“中国文化的变迁”、“对比研究与文化教学”和“传媒与文化研究”。会议讨论了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国文化的定型所发生的转变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以及国际上跨文化交流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0.
卜德研究中国文化涉及面很广,但核心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中国神话不像西方文化具有完整的“神话体系”,而是以“零星碎片”“历史化”为存在状态。其二,中国人虽不以逻辑思维见长,但却具有明显的“分类思维”。其三,汉语言文字的重要特征是表意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四,中国文化的“主导观念”体现在对“超自然世界”“自然世界”“人的世界”的看法中。四个方面虽然相对独立,但均以“和谐宇宙观”为基础,而“和谐宇宙观”可对人类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可贵的是,卜德研究中国文化以多元文化观为前提。因此,他不仅看到中国文化的不足,亦能认识到其优长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