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步入文坛的,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著名作家之一。与其他作家相比,他突出的贡献在于他是中国现代童话这块处女地的少数几位拓荒者之一,他的第一部童话《稻草人》堪称我国童话创作的一座里程碑。“五四”以前的儿童读物,如《三字经》。《千字文》、《圣谕广训》等,大多充塞着“圣贤大道理”的枯燥t)l诫,将儿童视为“缩小的成人”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时是没有真正的儿童文学的,更不用提童话创作了。“五四”时期是我国儿童文学觉醒与发展的时代,从1921年至1931年,叶圣陶先后创作了近四十篇童话…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舒伟教授的专著《中西童话研究》的研究,认为该著作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概括童话发生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并科学地解读了西方童话理论。通过中西童话比较,立足本民族儿童文学,显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对增进中国儿童文学和西方儿童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以及建构起中国儿童文学自身的话语与言说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建国初到一九五七年是新中国儿童文学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党和政府对儿童文学事业的关怀与重视,无论是童话、小说、诗歌、戏剧,都取得了大面积的丰收。其中,童话诗也出现了一系列优秀作品,最突出的代表当然是《金色的海螺》和《马莲花》,它们是“这一个时期内少年儿童文学的重大收获,为不太发达的童话这一部门增加了光彩。”  相似文献   

4.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一路风景》收录的1993-2003年《儿童文学》杂志的精品佳作,囊括了《儿童文学》的所有文体,精选了《儿童文学》杂志代表性作者的代表性作品,有小说37篇,童话26篇,报告文  相似文献   

5.
建江可能是中国大陆最适合解读《安徒生童话》的人选。理由:我对他心性的感觉:温和,博大。童话研究学者,幽默推崇者,作家。———有没有“童话”的出身?或者,是不是从“童话”出发?这一个问题事实上在中国大陆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之中还是一个蛮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儿童文学的“基底”的问题。我们不一定写童话,但我们却是从童话而来的。其中的一个大宗源就是《安徒生童话》。做一个《安徒生童话》的东方解读者读了孙建江选评解读的这些篇目,首先有感触的便是一种“正宗”的味道。《安徒生童话》可以被“颠覆”或“破解”,但那可能不…  相似文献   

6.
论郭沫若的童话剧创作冯乐堂1922年,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以其世界性、现代性的眼光,提出了“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和影响下,出现了叶绍钧的童话,王统照的儿童小说,冰心的儿童散文,初步形成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繁荣局面。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史上,李长之在儿童文学的翻译、创作、评论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译的《歌德童话》至今仍是我国惟一的歌德童话的译著,他的童话创作反映了现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轨迹,他的童话评论也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颇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的观点。总结李长之的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实践,对于研究现当代儿童文学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读者对西方现代儿童文学作家所知甚少,但安徒生则是例外。这位丹麦作家在中国的幸运命运使别的西方童话作家只能望其项背,《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中国儿童最熟悉的外国童话作品,他的各类译选本是近20年中国儿童图书市场最热销的书籍。经由安徒生,古老的民间童话终于完成了向艺术童话的过渡,确立了文体的成熟。作为现代童话的奠基者,安徒生的名字被镌刻在童话史上。两年一次的世界儿童文学最高  相似文献   

9.
《中国儿童文学60年典藏》这套书中有两卷童话作品,里面精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几代作家的近百篇风格各异的短篇童话佳作。我细读了其中一本——《烂漫的天空》,在书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中国的童话创作,人们不能不带着敬意想到叶圣陶,因为他是“五四”以来最早从事童话创作的作家,也是有光辉成就和卓越贡献的一位作家。早在一九二一年,叶圣陶在从事小说创作的同时,就开始了童话创作。到抗日战争爆发时为止的十五年中,他共写了四十篇童话。先后出版了两个集子:其一是《稻草人》,1923年出版;其二是《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年出版。此外,在1936年出版的《四三集》中还收有《鸟语兽言》、《火车头的经历》等篇。1956年又从全部童话作品中精选十篇,辑为《叶圣陶童话选》出版。这些童话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独特之点。从思想内容上来说,是当时中国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从艺术风格上来讲,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开辟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29日下午,北京大学教授、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先生,童话作家安武林先生应邀来到广东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应聘为木棉文学社顾问。并分别作了《阅读与写作》、《作家与你讲童话》的讲座。  相似文献   

12.
[提要]英国童话《彼得·潘》是一部引发众多争议并在文化语境的变迁中不断衍生新话题的儿童文学经典。重新解读这一经典的目的是从儿童文学本体层面考察其美学特质,重估其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这部童话在形象欲望、情节模式、叙事方式、内蕴指向上都隐藏了含混其中的矛盾,二元对立的异质元素交叠变奏,使得思想和艺术充满张力。虽然故事的情节表层设置了童年和成年的界限,但真正的讲述却打破了童年和成年的分野,混合了浪漫主义的诗性建构和后现代主义的祛魅解构,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关于童年阐释的微妙的悖论性,印证了悖论美学是看似简单而实质复杂的儿童文学的本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瘸腿小王子     
马洛克·克雷克(1826—1887),英国经典作家。尽管她的主要成就不在儿童文学方面,但为孩子们写书却贯穿在她一生的创作活动中。马洛克在几种儿童文学体裁上都有建树,写过道德训诫故事、奇幻故事、传统风格的童话,还有少年题材的小说。后者代表作如《瘸腿小王子》、《地精布朗尼》、《樱桃王子》等,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过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茅盾的文学才能表现出很大的广度和多面性,他几乎通晓文学活动的一切领域——其中包括翻译领域。而茅盾对儿童文学的关注和培育也同样体现在翻译活动中,他所留下的儿童文学译著足以与鲁迅相提并论。鲁迅早年用文言翻译了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茅盾早年亦用文言译科幻小说《三百年后孵化之卵》、《两月中之建筑谭》、《理工学生在校记》。俄国和弱小民族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鲁迅译有《爱罗先珂童话集》和童话剧《桃色的云》、荷兰望·蔼覃的童话《小约翰》、匈牙利至尔·妙伦的童话《小彼得》,茅盾译有捷克斯洛伐克童话《二个月》、契诃夫的《万卡》、瑞典拉格勒孚的儿童小说《罗本舅舅》、波兰犹太作家裴莱兹的儿童小说《禁食节》、智利巴里奥斯的儿童剧《爸爸和妈妈》、西班牙贝纳文特的幻想儿童剧《太子的旅行》、匈牙利莫尔奈的儿童小说《马额的羽饰》、荷兰台地·巴克尔的儿童小说《改变》。至于苏联的儿童文学名著,鲁迅译了班台莱耶夫的《表》,茅盾译了卡达耶  相似文献   

15.
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世界童话名篇。文章通过比较周作人1909年的译本和巴金1942年的译本,从语言形式、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以及内容的深浅来考察两译本的特点,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由此体现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6.
刘易斯·卡罗尔的两部“爱丽丝”童话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与《爱丽丝镜中历险记》)具有鲜明的自我解构特征。以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观之,卡罗尔打破传统儿童文学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采用去中心化叙事方式,建构开放性文本,并通过大量实验性文字游戏延异文本的终极意义,建构了多元共存、开放包容、意蕴无穷的儿童世界,既解放了儿童游戏的天性,也为成年人提供精神回归的家园。卡罗尔的解构之旅颠覆了以宗教训诫和道德说教为主流的儿童文学,推动了张扬幻想、追求快乐天性的儿童文学从边缘向叙事主潮的中心游弋。  相似文献   

17.
论《出卖时间的孩子》的审美价值马力易长利童话《出卖时间的孩子》①自1993年发表后,同年于《儿童文学选刊》第6期再次刊出,并附有余衡对该作的评论《以荒诞说正经—读(出卖时间的孩)》,此后,苏元丽发表了《说三道四—谈<出卖时间的孩子>》②。这些迹象表明...  相似文献   

18.
在《宁夏大学学报》1982年第二期上,读到张士春同志《中国古代童话浅探》一文。作者旨在纠正那种认为中国童话始于“五四”以后的说法;并举《搜神后记》、《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为证,认为我国的童话作品和作家,远比法国的贝洛尔、英国的斯威夫特和德国的格林兄弟及其作品早得多。《探》文说理简捷,立论独到,读后很受启发。但对于其中的某些提法,我未敢苟同。 实际上,有关中国古代有无童话的探讨,久已有之。早在1913年,我国儿童文学的早期提倡者和研究者周作人,在其《古童话释义》一文中,即已针对有人认为《无猫国》是中国第一本童话之说指出:“中国虽古无童话之名,然实固有成文之童话,见晋唐小说,特多归诸志怪之中,莫为辨别耳”。作者于文中特举《酉阳杂俎》里的  相似文献   

19.
从《长生塔》看儿童文学的儿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三十年代的童话作品《长生塔》,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强烈的政治激情和深刻的思想寓意,然而,它对儿童却缺乏吸引力。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长生塔》的成败得失,探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性和教育性的关系问题,以期对我们今天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西方儿童文学,东亚儿童文学起步较晚,童话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也非一帆风顺。20世纪30年代,中韩两国都曾发生过关于"否定童话"与"捍卫童话"的论争,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儿童文学需要幻想精神,要培养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需要具有幻想力的童话为之助力。知史可以鉴今,时隔近90年,发生在中韩两国的这些有关童话的论争,依然可以引发我们对儿童文学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