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沫若于1921年1月15日在上海《民铎》月刊发表了《儿童文学之管见》。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如果说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是在做探路辟径的工作,那么郭沫若的《儿童文学之管见》是在铺设一条阳关大道。《儿童文学之管见》对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论述。首先,郭沫若从“立人立国”的视角肯定了儿童文学的社会功能。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作为建国后最具权威的机关报,集中性地传达中国政府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而作为文化界领袖的郭沫若却在此时期此报刊上频繁强化“儿童文学”,这一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不仅仅是郭沫若借重《人民日报》所具有的官方舆论媒介价值来履行自我职责,更潜藏着郭沫若充分尊重儿童这一群体,并通过提倡“儿童本位”的文学创作观念警示文艺工作者要随时注意内在修养,进而试图借力使力地通过《人民日报》向高层权威传递他本人对当下体制和世风的理性反思和敏锐警觉。由此,透过儿童文学护航人这一角色,郭沫若被学界定位成“侍臣文学领头人”的论断将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和音乐之间──黎锦晖和他的儿童歌舞作品杨佃青“五四’时期是一个永远值得中国儿童文学怀念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儿童文学几乎取得了全社会的关注,不仅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周作人、郑振锋等文学大师的直接介入,而且吸引了教育界、出版界、音乐界等众多领域的精...  相似文献   

4.
茅盾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有着不可磨灭的开山丰功。他倡导儿童文学的不朽业绩,业已受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们的重视,而且,这种重视会越来越充分。茅盾以自己对中国儿童文学独特的开创性贡献,使他的名字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中无愧地与鲁迅、郭沫若、叶圣陶、郑振铎这些大师排列在一起。他的独特贡献,不在于他为后来的少年儿童留下了多少迷人的名篇佳作,而在于他1917——1981年间半个多世纪里一以贯之地关心、注重儿童文学,为之倾注心血,並借助于外国儿童文学的艺术经验,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艺术作了许多区别  相似文献   

5.
鲁迅一生热爱儿童,在五四之初与其他人一起提出了“儿童本位论”。他不但以实际行动翻译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还在个体创作中为儿童带来许多儿童视角和儿童题材的作品,留下宝贵的财富。探索鲁迅的儿童文学观和译介的儿童文学作品时,重点发掘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早期小诗和散文诗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关于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的简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的简略思考冯乐堂儿童观是把儿童作为一个整体认识的基本观点。儿童文学观是在一定的儿童观的理论指导下对各种儿童文学现象的总的理解和把握。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是构成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石,都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进程。现在,我们对几种有代表...  相似文献   

7.
<正>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在文学、艺术、历史学、考古学、金文甲骨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方面,都有重要的建树。然而,使我们不可忽视的是,郭老对我们儿童文学事业也是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的。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文学,便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童年时读过的一篇(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许多人到了中年或老年时还  相似文献   

8.
著名儿童文学史家蒋风教授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研究、教学五十余年,先后出版了《中国儿童文学讲话》、《儿童文学概论》等论著,主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等,累计出版著作三十余种。最近,他又出版了《儿童文学史论》(希望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这是作者从事中外儿童文学史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选篇反映了教材编写者的儿童观。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暴露出来的“远离儿童生活”、“注重知识的灌输”、“严肃有余”等问题就是编者儿童观的再现,它使得某些伪儿童文学占据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只有把真正的儿童文学还给儿童,才是对儿童真正的爱。  相似文献   

10.
在"儿童是独立的人"的认识基础上,周氏兄弟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教育思想,强调儿童文学教育功能实现的前提是对儿童文学儿童性和文学性的尊重。由于强调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的联系,鲁迅更关注儿童文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其儿童文学教育思想带有实用主义色彩。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教育思想则建立在对儿童文学的文学主体性的确认上,他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儿童文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研究,探讨儿童文学与儿童成长的关系,他对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理解超前、成熟,更具现代意识与科学品格。  相似文献   

11.
中外儿童文学充满了“动物”色彩,动物文学因其独特的内涵和异质的美学魅力成为了对少年儿童大自然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特殊题材。通过论述动物文学与儿童文学交错重叠的关系,回顾了儿童动物文学的兴起,并从政治、社会、科技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发展动力,综述我国儿童动物文学及其翻译研究较为匮乏的现状,挖掘其研究意义,肯定其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与影响,旨在为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和儿童文学事业发展提供借鉴与新动力。  相似文献   

12.
黄云生教授男,浙江浦江人,1939年出生于云南南涧。长明从教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黄云生教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在教学上,曾为中文系和教育系本、专科学生开设讨《儿童卞学概论》、《中国儿童文学史》、《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论》等课程,为研究生、访问学者、进修学员讲授过《儿童文学作家学》、《幼儿文学研究》等课程;他所参与和主持的《儿童文学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儿童文学教学的拓展和深化》两个教学研究项目先后均获…  相似文献   

13.
名家效应与儿童文学晓舟在煌煌一部世界儿童文学史的巨著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名家参与儿童文学创作,并为儿童文学留下不朽的名篇的史实。那些在成人文学创作中极有成就地位的名作家,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同样表现出非凡的才力,作品成为儿童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14.
人物形象塑造是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我国原创儿童文学形象塑造不力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儿童文学特殊的文类属性及其基本功能决定其人物形象是召唤并引领儿童读者展开审美体验的关键精神力量,大量经典儿童文学呈现出这样的文学规律。总结我国百年儿童文学人物形象的变迁及发展发现,形象塑造的美学症结依然在于解决成人社会观念中的“儿童本位”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儿童文学的学术化既是实现“文学现代化”的手段,也是结果。现代儿童观这一思想资源的出场,为建构起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念及学术品格提供了先决条件,从而拓展了文学范畴及人学的内涵。基于“儿童的”与“文学的”双重特性,儿童文学内蕴的双栖性制导了并非一致的学术化发展路向,思想上的“为儿童”与艺术上的“去教化”使其深陷“纯化”与“泛化”的逻辑怪圈之中。在向外译介、向内整理的一体化体系中,内外两种思想资源互为他者,并汇聚为推动儿童文学创作的复合性学术资源,驱动了中国儿童文学向“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儿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在目前的儿童文学界已经成为定论。毫无疑问,是多方面的合力阻碍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但是,在这些力量中,总有一股最强大的、规定方向的力量。寻找这股力量,应该成为儿童文学理论的自觉意识。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儿童观是一个必然的客观存在。可是,儿童观问题却一直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盲区。对儿童观问题不应该有的忽视决不仅仅因为儿童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 ,2 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 ,集中到一点 ,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 ,到 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再到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 ,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 ,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以孙毓修为代表的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对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资源的重新阐释是近代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近代社会改良的政治需要对儿童文化的要求,是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在儿童文化领域中的延伸和具体表现。在西方儿童文学观念初步影响下,近代儿童文学作家开始重视儿童的阅读要求,形成以儿童为中心建立儿童文学的思想要求,加之西方儿童文学文体的启示作用,他们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看待传统资源,发掘其中符合现代儿童文学文体要求的内容,文体意识由模糊到清晰,文体形态由传统文体与现代儿童文学文体的杂糅逐渐过渡到新的儿童文学文体。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学能生存下去吗?──日本儿童文学现状系列报导之一蒋风,杨汝贤儿童文学能生存下去吗?这是当前日本儿童文学界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自从世界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电子时代以来,孩子们沉迷于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机等电子声像产品之中,儿童不爱读书已成了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生都在关注着儿童的健康成长,担负着保卫儿童的责任。他认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因而大力提倡儿童文学的重要性,激发有识之士团结一致完全解放我们的孩子,担负起人的战士的任务,并呼吁世人正视儿童的真正价值,尊重儿童的天性,鼓励儿童文学作家积极确立新的儿童文学观,为儿童创建新的生活。作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开拓了儿童文学这块荒地,为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