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大公报》是近代史上一份十分重要的报纸。自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创刊津门,至1912年2月23日,是英敛之实际主持《大公报》的时期,而这一时期恰恰就是清末立宪运动由萌芽到勃兴乃至消亡的时期。英氏《大公报》不仅是立宪运动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而且也是立宪运动的宣传者、鼓动者和支持者。对于立宪风潮的涌动激荡,《大公报》始则倡言于下,继则推动于中,不仅陆续刊登各地立宪的准备情况,公布政府大员的要折和各地来往的要件,还以言论和闲评的形式发表各界人士的评议,充当立宪运动的监督者。在国会请愿活动中,《大公报》予以密切关注,从社会舆论的角度,积极为其造势。该文以此为突破口,对英敛之、《大公报》和清末立宪运动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以揭示英氏《大公报》在近代史上的重要作用,并对立宪运动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东方杂志》是晚清最后几年最有影响力的立宪派报刊之一,它在这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倾向就是宣传立宪思潮,以推动立宪运动。《东方杂志》在立宪运动的报道中,能保持不正面谈政治的立场,着力地方自治的宣传,并始终保证立宪言论的品质,形成了区别于"党报党刊"和其他立宪派报刊的独特风格。它善于把握政治大势,注重积极参与,正面引导;同时不直接参与党派政论,通过高质量的"选报"来表达政治态度,对当下我国地方报刊如何保持发展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清末财政立宪运动激发了朝野齐心致力国家建设的热情,十年新政展现出历史上最灿烂的时刻。新政改革以官制作为突破口,以军事集权和财政集权作为手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此前的改革。财政立宪从思潮转向社会运动,从而成为清末民初财政现代化的先声。财政集权是清末财政立宪的重要举措,然而行之过于操切,致使“惠民之政”变成“病民之根”。迨至各地民变丛生,改革最终葬送了作为改革者的政府。然而财政立宪的进程依然在继续,清末的失败恰恰为当下中国改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与清末立宪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 ,袁世凯由于清末中国社会历史的客观因素以及自身所具备的主观条件 ,对立宪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参与中央管制改革 ,开办地方自治 ,对清末立宪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末立宪时期的《申报》作为一家民营报刊,同其他民营报刊一样,言论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对晚清的宪政进行了客观的评论,打开了国民的视野,取得了较好的舆论效应。文章从《申报》舆论的兴起?舆论的主要内容?舆论的特点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试图折射出清末民营报刊舆论的活跃性,反映出当时民营报刊舆论的特点及舆论活跃的原因,以期对清末思想文化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我与韦庆远、刘文源二位挚友多年前合著的《清末宪政史》再版前夕,出于对历史和学术的责任心,在二位合作者已逝去的情况下,我对该书做了一些增订,力争求精求新。这次增订,除了将书名改为《清末立宪史》外,主要是修改了一些论断和观点,改变了对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立宪派和立宪活动等的看法。增写了一些新的内容,对清末立宪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予以总结,进而概述了中国百年来立宪的坎坷历程,以期提高对历史的认识,有益于当今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7.
1906年9月,清朝政府发出“预备仿行宪政”的上谕.一时间,国内立宪派大为活跃,上海、江浙、两湖及广东地区的立宪团体相继成立.其中,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颇有特色,对广东地区的立宪运动和地方自治运动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值得我们研究.但过去出版的有关专著,对广东地方自治研究社或者语焉不详,一笔带过;或者把它与广东的另一个以商人为主的立宪团体——粤商自治会混为一谈.本文拟根据清末广东办宪政的有关文献、报刊,特别是自治研究社出版的《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等资料,对自治研究社的成员、宗旨、活动、影响及其特征作一些初步探讨,以期有助于了解传统的士绅阶层在清末立宪运动中的新动向以及广东地区立宪运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晚清政府自1905年开始在立宪改革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一次转型实验。本文从政治与社会系统互动的角度,通过分析指出: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存在着突破中国传统政治文明而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历史性契机。然而,清末立宪缺乏相应的支持结构:(1)合法性流失与政治纽带脱节;(2)财政改革与中央汲取能力丧失;(3)军事格局失衡与军事政治的兴起;(4)政治-经济-社会精英转化阻滞;(5)政府与革命团体之间零和博弈倾向。清末立宪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转型之门。  相似文献   

9.
孙洪伊是近代中国立宪运动的先驱,其一生立志报国,追求进步,组建政党,实践民主宪政,对于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孙洪伊参加和组建了多个近代政党,参与了近代中国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但在孙死后他的事业和思想几乎被世人和历史所遗忘.因此,对于孙洪伊政治活动和立宪思想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他在近代中国立宪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立宪运动的历史条件与分期 1立宪运动发生的背景从一九○三年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它可以说是前段资产阶级维新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也可说是改良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但它既不同于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运动,如戊戌变法前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运动,也不同于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而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发动的一次改善政治经济地位的运动。立宪的问题提出较早,在戊戌变法以前的维新思  相似文献   

11.
清末立宪在我国的法制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开启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大门。虽然,清末立宪是在后人的眼中看来这是一次屈辱的法律变革,是一场失败的尝试,但是它却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当今我国的宪政建设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2.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是最为典型的,其建立与发展对近代中国宪政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末各种立宪思潮风起云涌,在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双重压力下,清廷以英国议会君主制政体为模式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信条》。这是中国第一个议会君主制宪法文件,是中国宪政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其还没来得及实施清朝就灭亡了。《十九信条》命运的背后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排斥。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是最为典型的,其建立与发展对近代中国宪政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末各种立宪思潮风起云涌,在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双重压力下,清廷以英国议会君主制政体为模式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信条》。这是中国第一个议会君主制宪法文件,是中国宪政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其还没来得及实施清朝就灭亡了。《十九信条》命运的背后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排斥。  相似文献   

14.
试论立宪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宪是法律制定的至为重要的活动,人类经历了几百年的宪政历史,世界各国几乎都制定了自己的宪法,为对立宪活动加以总结,为日后立宪进行预测,本文试图从不同历史时期立宪活动不同的侧重点为出发点,论述人类立宪活动的规律,且对已经历过的立宪活动总结为人权立宪、政治立宪、经济立宪,而未来不久将进入知识立宪阶段  相似文献   

15.
清末立宪在客观上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转型之门,是对两千年来专制政体的否定,其主流意义值得肯定。"立宪"之败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难产,表明不具备根基的"立宪"无法逃脱最终失败的命运;暴力革命不一定总能从根本上改造旧有的社会秩序,亦不能借此一蹴而就地实现宪政。宪政之根基在于建立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市民社会,只有期待其茁壮成长,构建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良性互动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才能为宪政的实现打下坚实的根基,提供不懈的动力。这或许是清末立宪给予我们的深刻反思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立宪思想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长期的宪政实践中,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从立宪目的、立宪主体、立宪机关和立宪实质等四个方面的探索入手,回答了在中国为什么立宪、由谁立宪和怎样立宪这些困扰中国近百年的难题.其丰富的立宪思想,为新中国的宪政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清末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至新中国1978年宪法的七十年间,中国历尽封建社会、官僚资本主义社会渐至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国家运行的重要保障,财政一直都是立宪的规范事项之一。从清末到改革开放前夜的新中国,宪法文本上的财政控制虽详略不一,但几乎都渗透着制约权力的思想精髓。梳理七十年财政控制的立宪史实,以重温远去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18.
我国著名明清史大师孟森在本世纪初曾热衷于宪政运动。他在主编《东方杂志》期间,大力改良刊物,宣传、参与立宪运动,批评清政府无立宪诚意,抨击疆臣朝臣对立宪敷衍应付,从而对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实行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9.
战后宪法发展出现立宪经济化趋势,这在多国宪法中都有所体现,人们对此多给予积极评价,我国亦如此。对立宪经济化的评价应当从宪政实践去考察,否则,难免有主观武断之嫌。这不但无益宪法实施,对立宪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目前的立宪设计应当以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评价为基础。这使宪法被赋予了同普通经济法一样的直接干预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但对经济立宪的期望和立宪现实是否恰当,却是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0.
《君宪救国论》一文集中反映了杨度关于中国立宪的理论构建:以君主立宪的政体来实现富国强国的宏愿;以世袭罔替的君主来消弭军事纷争的危机;以正当诚实的立宪来矫正清末民初的弊端。杨度的立宪观既存在合理性,也具有局限性。一方面,杨度的君宪救国主张带有明显的进步性、特殊的现实性与一定的诚实性;另一方面,杨度的君宪救国主张深受“帝王之学”的影响,未能摆脱功利主义、工具主义与权威主义的纠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