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但由于它的先天不足以及后天操作上的失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地意义。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了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并希望由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改革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是清王朝面对内忧外患局势而被动进行的一次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自我改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文章从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为切入点,探寻新政失败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认为,改革者在主观方面的欠缺和失误是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清朝统治者在新政中未能驾驭改革的种种措施,反而使之成为大清帝国最后灭亡的助推器,亲手培养并壮大了自己的反对力量,加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消亡。  相似文献   

3.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认为,路径依赖的产生源于旧体制中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影响,而打破"锁定"状态除了从自身寻求出路外,往往还要借助于外部效应。这一理论对于解释中国社团的官办特性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中国社团的官办特性说到底是计划体制下的一种路径依赖,倘若对造成社团官办特性的种种路径依赖因素进行有意识的制度创新,将有助于减少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使我国的社团更能朝着良性的轨迹发展。  相似文献   

4.
《福建农工商官报》是福建推行新政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作为清末新政的舆论阵地,它以报刊这种特殊形式,客观地反映和贯彻了清末新政时期福建的农工商政策,一度在福建农工商业发展中起到领航作用;见证了近代福建"以农为本,工尽其事,商尽其交通运输之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产生、发展、报道内容、经营方式乃至最后凋零都与清末新政有着千丝万缕,戚息相关的关系。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再现福建农、工、商业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是晚清政府发起的最后一场带有自救性质的改革运动。它的最终失败自然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历史机遇的多次丧失和中央权威的急剧衰落,构成了清政府在推行新政过程中先天不足的软肋。  相似文献   

6.
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企业尽管被主流经济学斥之为落后的组织形态,但它却依旧强劲地发展着。绝大多数私营企业都倾向于"锁定"家族企业制度,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族企业制度变迁具有对传统文化、已有的制度安排和现实制度环境的路径依赖性,而且家族企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性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性将对家族企业的未来演变产生重要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不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时十年的清末新政,虽然只是清政府为维护统治而被迫采取的措施,并且它的失败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然而它在加速中国的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都产生过积极影响。清末新政的历史作用不应该因为它的主观目的而被我们忽视,它在中国近代化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不能仅仅把它当作清政府无数次反动落后的行为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1901-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自救改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吏治腐败犹如政治之癌,在本来就已经腐朽的旧制度之上滋生蔓延,形成了一种积重难返的恶性循环,从而葬送了新政,加速了清王朝的败亡。清末新政的失败警示我们:改革时期,也是腐败现象的高发时期,必须处理好推进改革与治理腐败的关系,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会给改革44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反之,则会葬送改革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走向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一次重要的改革,但结局却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新政"中清廷始终未能摆脱和解决改革前夕早已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再加之其选定的错误的改革方向和为急于摆脱困境而采取盲目的金融政策及其对各阶层的横征暴敛,最终造成财源枯竭并导致王朝崩溃.清末新政也随之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0.
晚清新政是晚清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巨的一次变革,其经济政策及法制措施在清末新政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晚清政府决策过程的失误、自身政权性质的局限以及经济政策及法制措施内容本身的缺陷,最终使新政走向失败。但不可否认,这次经济变革对中国近代化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改革失败原因探析程庆中中国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后,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清政府进行了一场历时十年的新政改革。清朝统治者原希望通过改革来稳定摇摇欲堕的大清江山,结果却适得其反。对清末新政改革失败的原因,史学界多有评说,但看法不一,笔者在此略陈管见,以...  相似文献   

12.
清末的制度变革是在"排满"革命压力下启动和逐步展开的,虽然清政府顶住"排满"革命压力,加快立宪步伐,并以"大民族"民族主义思想推动制度变革,但是"排满"革命使平"满汉畛域"逐渐形成了话语霸权,并进而对立宪改革的路径产生重大影响:"预备立宪"所进行的制度变革不再是纯粹为促进宪政服务,而更多地成为平衡满汉权力的工具。合法性资源远远不足的满族"少壮贵族"在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上最终滑入"路径依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美国新经济史学家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为基础,分析美国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的由来.建国后的美国宪政体制确认了南部蓄奴州与北部自由州的划分,并形成报酬递增型路径依赖.内战前美国宪政机制陷入僵化、锁定的不良路径.强制性制度变迁成为打破僵化宪政体制的必要.美国以南北战争这种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废除了存在美国250年之久的奴隶制度,产生了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它是美国曾经存在奴隶制度的逻辑产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却依然转变不到位.而任何改革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要处在一个已有的制度环境中,从而形成“路径依赖”.传统体制的残留、坚固的制度结构和权力结构,以及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集团的阻挠,都成为我国改革中形成路径依赖的因子.为了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必须进行全面地、规范化的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5.
清末财政立宪运动激发了朝野齐心致力国家建设的热情,十年新政展现出历史上最灿烂的时刻。新政改革以官制作为突破口,以军事集权和财政集权作为手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出此前的改革。财政立宪从思潮转向社会运动,从而成为清末民初财政现代化的先声。财政集权是清末财政立宪的重要举措,然而行之过于操切,致使“惠民之政”变成“病民之根”。迨至各地民变丛生,改革最终葬送了作为改革者的政府。然而财政立宪的进程依然在继续,清末的失败恰恰为当下中国改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演进是一个遵循"路径依赖"和"生存检验"原则的家族企业自主适应性改变过程。基于家族企业治理模式路径依赖模型,本文分析了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演进中外部宏观环境锁定与内部倒逼双重路径依赖效应及生存检验过程,并归纳了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演进路径,发现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演进路径具有多样化特性,且网络式治理是当前演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社会陷入了民族危机加深和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双重困境,清王朝统治出现了功能性障碍,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但是事与愿违,它并没有达到挽救清王朝的目的,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清末新政的失败是历史必然性和主体选择错误性互相作用的结果,这启示我们改革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既合乎规律性,也合乎目的性,在尊重历史必然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清末"旗下三才子"之一的端方,虽然是一个政治上与革命为敌的封建官僚,但他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以自强为目的,为我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应予以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路径依赖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缺乏整体的制度设计,各地积极探索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停留在地方分割、低统筹层次上,制度"碎片化"趋势严重。"碎片化"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制度变迁显示出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克服原有制度路径依赖,我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发挥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全国统筹的、全民性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发挥政府财政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政与立宪改革是近代中国政治转型中的关键时期,面对王朝将倾的统治危机,清政府企图通过全面改变原有的政治架构来达到重新集权的目的。匆忙的官制改革削弱了国家调控能力,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减少了国家汲取能力,科举制取消后官方意识形态的瓦解降低了国家合法化能力,谘议局的产生解构了国家强制能力,从这四个变量的观察可以梳理出新政改革在推行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家在近代化的转型中缺乏有效的国家治理能力,从而导致清末新政立宪改革和国家建设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