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乡土教育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农村中小学开展乡土教育有助于凸显乡村教育的特色,并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属性与课程开发的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为农村中小学开展乡土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发展中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意义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课程发展需要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它不仅有利于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校本课程的不断改进.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政策基础,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川、渝、云、贵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渝、云、贵四地817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小学教师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等问题有所思考,体现出其开发校本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大部分学校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发校本课程并付诸实施,但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欠缺,专家指导不够等困难.要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实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西部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西部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我们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校本课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制度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更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需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应关注多元文化校本课程和职业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农村教育的施教者和乡风文明的传承者.市场导向的城镇化挤压了农村公共空间,引发了其自我身份的集体焦虑.化解思路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角色本分的适时归位,即摒弃城乡二元对立的教育理念,回归农村教育的育人本真;施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无校籍管理,增强其公共资源的流动性;给予乡土课程的合法性,弱化农村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的"城本"倾向;并依法依规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背景下,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课程资源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对高师历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师历史教学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方法主要有:开设乡土历史文化专题课程、在通史课程中增加乡土史的内容、指导学生尝试进行中学乡土校本课程的编写、指导毕业生在教学实习中灵活运用乡土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8.
以庐陵文化为依托,提出一些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以期为本地区中小学或其它地区中小学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台湾农村小学在少子化的冲击下纷纷关闭或被并校.但农村小校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解决小校的问题只有并校一途吗?被列为最贫穷的三个县之一的台湾南部的云林县,在教育环境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实施"学校优质转型计划",进行校本课程的改革,三年下来,终于使许多小校浴火重生,展现学校的新风貌.以云林县成功小学为例,探讨农村小学如何经由校本课程的改革进行学校再造,由此探讨偏远小校存在的核心价值,并申述校本课程在学校再生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西南民族地区乡土知识是当地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当地特有的课程资源.以彝族乡土知识为例,将乡土知识融入乡村课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有助于传承西南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师生乡土情感和民族情感,推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特色发展.西南民族地区乡村课程建设面临着整体条件较为落后、乡村教师课程素养亟待提升、乡土知识合理性遭受质疑等现实挑战.因此,要加大乡土知识融入乡村课程的宣传力度,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明确乡土知识融入乡村课程的具体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融入方式,立足乡土特色提升教师课程素养,建设乡村课程资源库,从而确保西南民族地区乡土知识融入乡村课程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11.
将地方民俗文化作为中小学地方特色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既有利于形成地方教育和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合肥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积极利用合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育...  相似文献   

12.
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但是在农村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还存在有搞面子工程、短期行为、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学校校本特色、缺少内部动力等等比较突出的问题。要实现以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目标,必须通过强化精神文化、打造品牌文化、建设环境文化、重视制度文化、致力校本文化、加强班级文化、狠抓行为文化、凭借活动文化等途径,有效推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人文的真正融合与和谐,是建设和谐学校的基本要求,是中小学学校和谐教育的核心所在。如何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校和谐教育,需要明确其基本内涵与核心理念:学校和谐课程建构要关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价值取向;学校和谐德育系列要突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育人宗旨;学校和谐教学实践要体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目标追求;学校和谐管理层次要追求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文化境界;学校教师和谐发展要提升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4.
以恩施州为例,依据城市、乡镇和乡村的地理特点而选择调查学校,对其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进行了全面调研,其目的是运用集体记忆理论对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认为民族地区以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为校本课程资源,实际是为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体现办学特色而被改写和重构了集体记忆,并通过教育行为来传达和保存该记忆.调查结果表明,位于城市、...  相似文献   

15.
农村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城镇化”之重任,需通过横向互补和纵向有序的共谐结构体系来保障。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处于一种“失序”状态,其结构功能、目的意识呈现出萎缩与非自觉,造成农村中小学生学习过程“压迫”、农村社会成员生命生活“物化”、农村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颓废等危害。为消除这些危害,提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效益性,有必要采取分合位育:注重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结构的互补性;以人为本:凸显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实践的人性化;上下结合:加强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改革的草根化等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6.
提高农村中小学人文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还存在着许多的影响农村中小学人文教育质量的因素,可以采取努力提升人文教育的地位、明确农村学校人文教育的目标、针对性开展各项人文教育活动、营造理想的人文教育的氛围、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进行渗透、开辟新的人文教育领域等策略,以提高农村中小学人文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从四个方面考察和研究美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即对科学教育价值的认识、科学取向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科学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新要求,可以从美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改革中找到一些启示:第一,处理好科学与人的关系;第二,加强科学与社会的联系;第三,就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式而言,要把“自上而下式”与“自下而上式”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困难与困惑.本项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力图较为准确地了解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现状,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在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现状、困难与困惑.通过调研,发现了一些普遍性的制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问题,本文梳理分析了这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等医药院校进行改革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必须树立市场意识的改革理念;二、必须确定可行性的改革定位;三、必须实施"以人为本,以德治教"的改革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