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从意动用法及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阐明《荀子》与《韩非子》的同异,说明在战国末期意动用法也是不算少的。  相似文献   

2.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两种重要的特殊语法现象。自本世纪20年代陈承泽在其《国文法草创》中首次提出“致动用”和“意动用”之说,其后,黎锦熙先生在其《新著国语文法》中改称为“使动式”和“意动式”到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称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后,这两个术语一直沿用至今。但当前一些教材或论著对这两种特殊语法现象尤其是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的界定表述、分析及其与意动用法的区别仍有分歧,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应当引起重视。一、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的表述和界定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句中的谓语…  相似文献   

3.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古汉语中实词的“致动用和意动用”以来,我国出版的比较有影响的古代汉语语法书都接受了陈氏的这一学说。陈氏认为致动和意动是词类的活用,他是在“活用之实例”一章中讲述这个问题的。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吸取了陈氏的意见,也是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放在“词类的活用”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有一种观念,认为在古代较早的史料中意动用法甚为罕见。其实,意动用法是比较普遍的,《吕氏春秋》一书即可证明。  相似文献   

5.
《诗经》的使动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诗经》“使令”意义的表达法、《诗经》的使动用法及其特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使动”用法在较早的史料中已经相当多,并非“甚为罕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使动用法及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阐明<左传>与<诗经>的同异,说明使动用法在较早的史料中已经相当多,并非甚为罕见.  相似文献   

7.
对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同为特殊的述宾关系,它们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作为特殊的述宾关系之一种,为深层语义关系所决定,它又和意动用法、为动  相似文献   

8.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致动”、“意动”说之后,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已被语言学界绝大多数人所承认。与此并列的还有一种“待动用法”。有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过这种观点,可惜的是未能深入阐述。本文拟为古汉语“待动用法”争一席位,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什么是“待动用法”所谓“待动用法”,指主语以用作“待动”的词语所表示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如:  相似文献   

9.
首见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从梁至近代,历代文论多从三个方面论"其体源出于《国风》",即词婉意微,温柔敦厚;平淡自然,气敛神藏;古诗浑圆,元气所结.  相似文献   

10.
首见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从梁至近代,历代文论多从三个方面论"其体源出于《国风》",即词婉意微,温柔敦厚;平淡自然,气敛神藏;古诗浑圆,元气所结。  相似文献   

11.
当今高校英语教师意识到了运用多模态手段进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多模态教学模式普遍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对提高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多模态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以多模态话语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旨在构建适用于目前英语教学改革中所涉及的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构成的多摸态教学模式,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本文着重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不同,它的交际行为和交际手段主要有: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前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可称为"非语言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对非语言行为之间的文化差异的了解,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略论格语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Fillmore提出的格语法理论认为:一个句子由动词或具有动词性质的形容词或名词(verbal forces)以及动词的格构成,且动词与其格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的。翻译家Peter Newmark据此提出,如果要分析和翻译一个句子,首先要找出源语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动词或verbal forces,并理解该动词与其格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然后再按目的语中的动词及其各格的语序规则来翻译。运用Newmark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对verbal forces及格省略现象的处理方法,认为verbal forces宜译为汉语动词,而原文中省略的格宜进行适当的语法及语义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语际间准确传递科技信息。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文化意义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在交际时人们一般只注重语言交际的作用,而忽略非语言交际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及由于文化差异和运用不当所带来的误解和冲突。非语言交际类型、传递信息及因文化差异导致非语言交际冲突与障碍,消除冲突与障碍可以采取入乡随俗原则和求同存异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标记理论分析了《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言语符号特征和非言语符号特征发现王熙凤不仅使用了大量的无标记和有标记的称谓语、抱怨语、骂詈语、委婉语、威胁语、赞美语来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并维持其管家大奶奶的地位,而且还善于运用话语标记语来承上启下和加强语气;王熙凤的服饰、外貌、微笑等非言语符号也具有很强的标记性,与同时代的人差别很大,表现出强烈的对立和不对称性。标记理论不仅为分析王熙风这一有血有肉的形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必将会给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6.
得体准则是礼貌原则中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准则。它为人们成功的言语交际提供了理论指导。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外语教学,应该以得体准则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在言语交际中灵活使用各种礼貌策略,提高实际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男女话语交流在选词上确实存在着差异。它不仅是男女生理及心理发展差异的产物 ,且也有其社会环境及家庭文化等方面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又是由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所构成的。日常生活中,由于交流对象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也会有所差异。通过运用"拉氏变异模式"对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及其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社会地位和言语行为之间紧密相联、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人们在交流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不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构式多义观"则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动态认知"的视角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一方面,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基义,它在各语境中兑现为具体的反映义.另一方面,使动构式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义的动态认知观对其他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言语名利场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憎恶身边人们的“虚伪话”,以至于要装聋作哑、弃绝言语。文章利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分析导致他这一反应的原因。通过引入语言变体、言语社区等概念,分析小说中描述的一些纽约中产阶级市侩言语行为的社会语言学动因。言语行为在他们那里成为炫耀和展示权势、地位的工具。言语行为也表现出小说呈现的纽约城“混凝土丛林”弱肉强食之残酷竞争法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