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付家东  杨河  曹乔华 《云梦学刊》2011,32(4):102-105
地方本科院校的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符合法律职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既要重视传授专业理论,也必须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要为全面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永红 《云梦学刊》2007,28(3):126-128
地方经济发展给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全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应做好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转变,做到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法学本科教育应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3.
如何培养出高质量、应用能力强的法学本科生,是我国本科法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法学本科教学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兼顾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案例教学法和seminar教学法均为西方大学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单纯的案例教学法在很多方面并不适合我国的法学本科教学。虽然我国对于本科seminar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我们应总结经验,大胆借鉴。在此阐述了案例与seminar结合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价值,并对案例与seminar结合教学法的应用作了若干思考,认为seminar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融合应该是我国本科法学教学模式的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4.
法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争论的焦点是法学本科教育是通识型教育还是职业型教育。本文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应该是职业型教育,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职业型人才。基于这样的定位,法学本科教育应从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扩张教学内容着手,以实务型、职业型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高等院校法学教育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法学本科教育应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法律人才为目标,CDIO教育理念与实践性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契合性.基于CDIO教育理念进行法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小牛 《南方论刊》2014,(12):109-110
法律思维对法律职业群体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思维的培养也是法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水平,但是其应用受限于一定的条件,这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新法科作为新文科的子学科,均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重任,呈现跨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特点,学科之间的壁垒逐步被打破,这就需要加快创新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之下,作为一种新型且备受高等学校广泛关注的案例教学法如何更好地促进新法科的发展值得深入探究。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经验性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它与法学这门学科的实践性特征紧密相关。作为法学教育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之一,案例教学法应遵循理论、规则联系实际,法律知识与问题思考能力结合的知能并举,启发诱导等原则,并积极探索将列举案例、讲评案例、旁听案例等多种方法综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应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系统性思维的培养,注重案例选择的代表性和适当性,同时和司法实务部门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8.
谈谈法学教学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培养法律专业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讲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都是法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们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环节有着各自的优势.由于我国法律的性质、学生的来源和法学教材的特点,讲授教学法仍然是法学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同时应当加强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对法学案例教学法的若干理性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法学教学改革中被广泛运用,甚至被认为是法学教育的突破口.案例教学法虽然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学人才确实颇有成效,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法学教师澄清认识,走出误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卫生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发展,我国对医药卫生与法学相结合的新型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高等医学院校医事法律专业的法律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法律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应与时俱进。我们把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医事法律学生法学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以培养法律思维能力为目标探索案例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思维能力培养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其形成过程包括占有相关法学知识、形成具体法律情境、发现真实法律问题、分析论证解决方案以及反思检验思维过程五个阶段.案例教学法应当围绕法律思维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展开,并结合法律思维能力形成规律构建其承启因素、社会纬度、问题意识、分析指引与反思检验五大要件.  相似文献   

12.
法律诊所课程当重点培养学生的六种基本能力:即读、听、问、思、说、写,通过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等方式,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法律诊所教育的开展是对法学教育传统模式的改革,也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月 《南方论刊》2011,(3):85-86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在我国法律的研习主要是通过法学本科教育来实现.为了适应司法考试和提高学生就业后的实践技能,我国提出了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传统的法学教育在这一点上显得力不从心,而诊所教育却能很好的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本文主要对诊所教育在培养法学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的法学教育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现行法学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应按照社会需求来培养法律人才,着眼于学生的就业来确定办学目标,科学规划招生院校、招生专业、招生规模,合理设定法学教育课程内容.对法学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应以职业化教育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力.应改革高校法学教学、科研考核的评价机制,重视法学教学实务工作.  相似文献   

15.
型塑法律思维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专业以实践性强为其专业特色,因此,它应当以对人才的从业技能,至少是依法行为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培养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然而,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以来缺乏对学生法律思维养成的自觉,导致法学教育型塑法律思维功能的失却。由之,我们必须努力变革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实现法学本科教育教学观念由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职业法律思维养成的转型。这种转型虽难度较大,但必须为之努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对法律人才的多样性需求。理工科高校具有理工科专业资源优势,其法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应当是通晓法律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理工科高校应该在尊重法学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在法学与学校优势理工学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确定法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课程设置应该体现法学与优势学科的融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应当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借鉴理工科实验室教学经验,创新法学实验教学模式,关注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庆邮电大学依托学校信息学科优势,法学人才培养凸显信息法学特色,在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理工科高校特色法学教育还存在如何在有限的大学四年中予以合理安排与协调人文、社科、理工等各类课程,以及当前师资大多数缺乏复合型学科背景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法律基础》是一门集理论性、思辩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法学案例教学法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法学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模式及应注意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8.
案例教学法是改变我国传统讲授教学法背景下法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低下现状的有效方式之一。在《侵权责任法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案例研讨,采取“案例讲授一案例讨论—一案例练习”为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将“书本上的法律”与“行为上的法律”有机融合在一起,既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思维,又丰富了社会经验。  相似文献   

19.
李斌 《阴山学刊》2007,21(2):111-113
为了实现提高专业教育水平和"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工矿企业,培养具有应用开发能力的工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在办学思路、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实践与改革,研究普通高校如何提高专业教育水平,探讨专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定位在专业培养模式上,但是,近几年来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法学专业的健康和良性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摆脱传统培养目标的束缚,对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从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方式和改革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建立全新的理念和思路,以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法学专业学生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